创业三年,从 K12 到泛知识付费,我们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全文共6101个字,阅读需12分钟。

- - - / 开始 / - - -

创业三年,从 K12 到泛知识付费,我们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2022年3月,我们刚刚完成创业三年,2019年创业时赶上短视频赛道,在多个平台积累了4000多万短视频粉丝。

因为K12业务的双降,我们去年转型到普教付费轨道了。

同时,我们K12行业也一直保持着比较敏锐的流量嗅觉:

回顾这几年,我想简单谈一下我积累的一些经验和遇到的一些陷阱。这里还有成千上万的教训需要吸取。

下面的分享主要分为流量、内容、直播、IP四个部分。

关于 IP

1、IP是未来内容公司的运营单位。什么是运营单位?可以理解为线下门店。

2、IP翻译成英文是知识产权,产权也意味着形成某种资产,IP的核心是共识资产。

IP=共享知识+资产

3、有些领域打造IP比较难,核心原因不是赛道不好,而是某些共识标签已经被提前占领。

比如说,如果我提到商业IP,你能一下子想到多少个?如果超过5个,那基本上就是一片红海。

4. 如果发现是红海,该怎么办?一种方法是改变渠道,换句话说,“与众不同比变得更好更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所在的领域还没有名人,那你一定要尽早出名。

复杂领域专家巴拉巴西写下的成功第一定律:业绩推动成功,但是当业绩无法衡量时,社交网络推动成功。

5、从分享,到知识,到资产,难度越来越大,你会看到越来越多早先成名的明星,比如张柏芝、张纪中,在抖音上焕发第二春。

核心是他们有“知识”,只不过是借助抖音等新渠道来创造“共性”。

6、IP的真正红利要么来自于占领空白市场(重新发现需求),要么来自于差异化的供给。

7、做流量和做IP是两码事,一个是移动的生意,一个是静坐的生意。

流量的核心是用户注意力,用户会随着平台的迁移而迁移,所以不同平台火起来的并不是同一群人。

好的IP是一门稳扎稳打的生意,无论在哪儿都能火快手买流量会影响后期流量吗,比如易中天,哪怕他不做任何社交媒体,但他永远都在用户心中。

8、打造一个IP的难点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更难的在于全力以赴做好IP本身的状态。

我跟一些在行业里做得很好的老师交流后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因为负债而创业的。有一位欠债很多的老师,有一段时间基本每天直播8-1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用正常的生理逻辑是无法理解的。

9.不要幻想创建IP有100%的成功率,除非你找到顶级IP。

越好的IP,就如同高品质的食材,不需要复杂的烹饪。

10.克莱·舍基2011年出版的《认知盈余》是一本很棒的书。每个人都有认知盈余,在短视频时代,认知盈余会被放大。

但算法时代的核心是创造更大的杠杆,而不是不劳而获。

11、IP带给大家的情感价值也是内容的一部分,特别是知识付费,很多人买它并不是因为它的功能价值。

12. 你能通过专注于内容而不是 IP 来生存吗?当然可以。整个市场非常庞大。只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就行。

13、上一波短视频IP的下一个命题是如何跨越周期。

关于内容

1、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目前最大的红利还是图文视频形式,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短视频就是图文时代的复印机。

2、短视频是不同行业的内容入口,但每个行业的进度不一样,对于电商来说,短视频更像是商品头图的视频版,直播间就是详情页。

对于知识型IP来说,短视频更像是一本自传,或者一本杂志,或者一张宣传单。

从变现效果来看,自传>杂志>DM。

3、短视频依然是“一个视频决定你的一生”的逻辑,一个火爆视频,相当于100个普通视频。

英语老师Sydney之前发布的一段讲述过去10年的视频走红网络,产生了超过1000万的GMV。

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容产业只有三个分数:0分、60分、100分。

0 分表示毫无用处,60 分表示一般,100 分表示大获成功。

对于内容来说,很少有中间状态,对于内容行业的人才来说,基本上也是如此。

4、内容一直是​​所有增长方式中ROI最高的,从洛阳的报纸价格到马斯克的推特,创造优质内容的能力一直都是稀缺的能力。

我在《高级运营》一书中写到,内生增长有三种,裂变增长出现苗头的时候,要么是内容,要么是付费。

5、短视频制作的核心能力来自于选题,很多很厉害的公众号主都拍不出好的短视频,问题在于缺乏表现力,投入不够。

6、每一波机会都会带来一波新的人。在短视频赛道,从业者和公众号好友的重合度很低。从80后、90后,逐渐变成90后、00后。

在这波短视频赛道里,95后的天然优势得以彰显。

他们有两个核心优势:第一,没有路径依赖,敢于尝试;第二,体力好,网络意识强。

7、平台做视频,喜欢锦上添花,却不喜欢在需要的时候帮忙。不要一开始就去搞设备党。我们试过很多设备,后来发现,最终影响的还是内容实力。

这么说吧,就算你穿上耐克最新款的跑鞋,穿上风阻最小的衣服,你还是未必能赤脚跑得过博尔特。

8、赛道的重要性高于一切,正如段永平所说,先有好生意,再有好人。

选择错误的轨道,鬼哭狼嚎;选择正确的轨道,成长就会加倍。

9. 运气重要吗?在算法时代,运气很重要。我见过很多视频,第一次发布时没有爆红,但第二次却莫名其妙地爆红了。

但如果你完全依赖运气,你无法坚持太久。我们的逻辑是假设在运气极差的情况下,有一个底线价值。

就如同一个账号的基础播放量一样,与其总想着达到1000万的播放量,不如先把基础播放量提升到10万。

10. 只看得见时代企业,账号亦是如此。除了少数挺过周期的账号,你很少看到 2018 年、2019 年的账号还长期活跃。

短视频也是一样,一万年太长,我们要只争朝夕。

11. 不要幻想有什么神奇的把戏存在。看着别人突然冷启动一款游戏,然后赚得盆满钵满,你后来才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天时地利人和各有不同,但有时你就是抄不来。抄底层逻辑比抄玩法更重要。

12、好内容的作用是提供免费流量,但要想减少不确定性快手买流量会影响后期流量吗,还是需要靠投放。

13、相比于如何在前3秒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行业的重点将逐渐转向如何吸引人们持久的注意力。

用户的门槛越来越高,要么极度浮夸(刘野溪),要么认真真实(张老师),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旋律。

14. 创作内容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它的本质是“领先半步”。

这句话是刘申雷雷说的,你带领用户看内容,就像一个向导爬山,如果你带的步子太多,用户就会迷路。

比如2019年我们做快手的时候,一开始找了很多网红老师,甚至邀请了“网红老师”这个词的发明者来合作,但一直没能成功。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师最擅长教高中物理期末考试题,虽然有很多高招,但是作品下面基本没什么评论。

原因是快手很多好友都没能考上高中,即便考上高中的同学,95%以上的人连最后一道题都没看。

随后,通过直接采用文图切片、混合配音的形式,十余人的团队在半年内收获了2000多万粉丝。

因为那是那个阶段用户的审美口味。后来到了2020年下半年,随着大厂商的入局,审美口味又迅速升级了。

关于直播

1、直播行业是典型的“打工”行业,不管你技术有多好,都要实践才能得真知。

当然,有些人可以通过贩毒赚钱,但许多人只是随波逐流。

2、认知非常重要,我之前犯过很多错误,比如一开始以为直播观众是短视频观众的一个子集,所以很努力的去积累短视频粉丝,很多账号都是50万粉丝才开始直播的。

但后来我发现,很多粉丝只看短视频,不看直播。比如快手3亿日活跃用户中,只有1亿是直播日活跃用户。很有可能你收获的是短视频粉丝,而不是直播粉丝。

3、在算法平台上,内容更像是燃料,有的好内容能撑几天,短视频如果流量爆棚,一定要及时直播,直播是实时燃料,需要实物测试。

4、有只做短视频不做直播商家(外链或者导流私域),或者只做直播不做短视频的商家(直播增加流量),这两种方式都存在,而且可以蓬勃发展。

但一旦去掉一个变量,就意味着绝对门槛变低,竞争更加激烈,这时候就需要精细化运营了。

5、直播开创了新领域(低延迟、高强度),比教育行业社群运营效率更高,但由于直播间是“随机”观看,对主播的要求比主播高一个档次。

当然也要分阶段,行业在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演进,后期基本属于专业团队的时代,小微个体经营会越来越难。

就像我们2019年尝试做教育直播,没有老师愿意做,就找了几个兼职老师,只要喊几声就能把课卖出去,这是当时直播间的基本情况。

但当我们2021年开始在抖音上直播时候,我们主播需要掌握的技能就会增加很多。

6、直播玩法有很多,短视频直播、广场播报等,不管哪种玩法,都会有一定的“新鲜感”,要勇敢去尝试。

但如果缺乏远见,不要盲目地扩充团队。当潮水退去时,你的泳裤可能会被冲走。

7、做广场流量的时候,最容易忽略的就是轨迹,也就是人群的TGI指数。

人多,受众多。平台后期肯定会控制ecpm,商业流量“能收多少就收多少”。但如果你留得住人,帮平台创造价值,平台还是会免费给你流量的。

我们在一个赛道尝试过玩自然流,上限只有20w,但是换赛道和另一组人尝试之后就超过了40w。

8、MCN公司最强的能力就是组织能力,因为对于很多MCN公司来说,人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人与工厂里固定的机器不同,是(流动的)资产。

做MCN,要么控货,要么控人,很多站在中间的人都会成为炮灰。

9、在目前的直播间领域,低价仍然是最有效的武器。低价不够,那么高端的人物来弥补。

10、我在个人成长文章里说过,想要快速成长,信息、认知、行动、迭代都必不可少。直播显然更看重后两者。

就像冷启动一个早号一样,如果你实力不是那么强,你可能需要在清晨启动。

11、现在的抖音除了B2B和少数垂直品类,基本没有蓝海赛道。如果你无意中发现了一条蓝海赛道,一定要回溯,因为很可能别人已经失败了。

12. 一定要注意竞争对手的分析。好的竞争分析就像免费雇人为你做 A/B 测试。

13.尊重供应链,尊重供应链,尊重供应链。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14、对于主播来说,筛选比训练更重要,先筛选人品,再筛选能力。

15、直播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就看你会不会抄,对重复的容忍度有多高。

16、就像拼多多的本质:不是商品便宜,而是让用户觉得捡了便宜。知识直播的本质同样不是讲真材实料,而是让用户觉得讲的是真材实料。

关于交通

1、很多千万利润的商家,并不能说运营有多精妙,本质还是在挖掘渠道或者品类红利。

2、红利的本质是供需不对等,找到一个需求大、供给少的赛道,在供给极少的情况下,核心不是质量,而是占领速度。

3、很多品类都是以渠道红利开始,以品牌红利结束,随着渠道内供给量剧增,赛道开始重新洗牌,一部分人可以承受更低的利润,或者新的品类开始涌现,赛道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状态。

4、要产生高额利润,需要一定的垄断,流量垄断的最高境界,就是直接定义品类或者审美,就像元气森林定义气泡水一样。

5. 时机很重要。懂得时机的人是英雄。在错误的时间尝试做正确的事情比做错事更痛苦。所以不要急于出手。有时躺下也是一种策略。

6、不要回顾偶然成功的经验,很多经验是无法复制的。我之前去过很多大IP,一开始觉得他们思想不开放,喝了十几杯酒之后才发现,很多个体户的成功都是偶然的,方法论并不完整。

如果你只是听了某人的意见就立即效仿,要小心走上错误的道路。例如,如果一件事的成功有五个要素,但你只看到其中三个而忽略了另外两个,那么你越努力,可能就会变得越贫穷。

7、与其羡慕顶尖的选手,不如找到行业第一梯队的人去模仿学习,或者向隐形冠军学习。

8、做新媒体,本质上没有私域主权,不管你在哪个平台,你都是租客,违反房东的规则,还是会被赶出去的。研究政策非常重要,一种叫明示政策,就是平台发公告,告诉你哪些区域会支持,哪些区域会打击。如果平台宣布打击,基本上要么是黑产,要么是灰色产业,要么就是你错过了某种玩法红利。

更重要的是看平台的隐性政策,多准备一些手机,平台会进行大量的灰度测试,大到柱状图标的改变,小到算法的改动,都在细节里。

9、运气是运气,能力是能力,只有少数人能分得清。大多数人都是在经历挫折后才会醒悟。做好制度规划很重要,不要考验人性。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

10、单纯做流量的门槛一直很低,关键是能不能从低门槛中找到机构能力的最大公倍数,或者做出优质的产品形成品牌,这才是真正的门槛。

11. 不要迷信捷径或一招鲜。与其研究变量,不如多思考底层逻辑。

我做直播广场流量的时候,流量总是不稳定,当时我请教了很多团队,到处找某些数值,比如互动率超过X%,关注率超过X%,流量就一定会涨。

后来我发现这很愚蠢,原因一是平台的数据考核一直在变,二是竞争环境也在变,与其找变量,不如找到底层逻辑,做好主播培训的基本功。

12、时光机是寻找红利的最好方式,跨平台也好,跨行业也好,比如2020年我发现快手上很多商家会跟大主播竞争,但是他们卖的都是各种衣服、阿胶滋补品。我就换个角度思考,尝试让大主播竞争卖课程。那时候我每天都找情感主播来联系我,直接把引流成本降到了行业的1/5以下。

13、如何发现红利。小圈子非常重要,如果能进入一个优质的小圈子,付出是值得的。

我一直开玩笑地称自己为“行走的韭菜”,因为很有可能社区里某人的一句话就能让你赚回钱。

2019年创业的时候,我加入了一个销售社群,群里的人都说在快手上卖衣服很好,流量加成很大。当时整个教育行业都没有人做快手,我们就去尝试了一下,很快就火了起来。

14、发现红利的第二点,就是努力与你的竞争对手交朋友。

我们经常跟竞争对手保持很好的关系,核心是我们不能做终身的竞争对手,我们都有跨行业的可能。

如果你一开始就保持开放的态度,那么你以后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让你成长得更快。

2019年在快手干了几个月之后,发现这个蛋糕太大了,就写了一篇文章号召大家加入进来,一位朋友看了文章也加入进来,20年赚了数千万元。

15、如果打一场行业流量争夺战,前期赢钱靠执行,中期赢钱靠团队组织,后期赢钱还是靠认知。

16、很多朋友总是问我,火火,你为什么能走过这么多的交通周期?

不管是微信公众号也好,短视频也好,抖音也好,快手,都取得了一些小成绩,其实最重要的是永远保持好奇心,不断迭代。

变化的核心是不变,要寻求那些不变的东西。我经历过创业朋友的变化,也经历过双降的洗礼。

我现在的创业理念是,活得长久比活得更好更重要,所以我相信信念的力量,更相信稳步前进的力量。

今年我们主要还是做知识付费,这个赛道还是会有小波红利,一点就是在短视频的带动下,人群和品类都扩大了。

有些内容在图文时代无法传播,或者观众无法理解。

比如快手上有蟾蜍养成课程,抖音有王者荣耀走位教学课程,销量上万份。

另外一个原因是随着平台商业化的进程,ecpm的提升是必然,在实体电商的教育下,高价位的知识付费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 - / 结尾 / - - -

产品经理培训 | 产品操作培训 | 内训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