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嘻哈歌手PG One遭到中共中央国家机关杂志《紫光阁》、共青团中央官方账号、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机构批评其歌词粗俗、煽动吸毒、侮辱女性。
PG One的疯狂粉丝发起了绝望的反击,但他们犯了一个大错误。 微博爆料,PG One粉丝误以为紫光阁是酒店公众号,似乎购买了微博热搜话题。 于是,虚构的“紫光阁地沟油”标签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
然而,面对批评,一些粉丝却苦苦思考如何反击、“报复”批评者。 “紫光阁地沟油”是最热门的搜索之一。
娱乐资本操纵舆论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 以前,如果有网友对偶像有哪怕一点点的批评,就会遭到粉丝的群殴、人身攻击,甚至上门,导致当事人丢掉工作、丢掉生意。 这是一种严重的网络欺凌形式。 在粉丝狂欢般的对偶像的应援和网络霸凌,迫使大家保持沉默的背后,资本之手仍在改变云雨。
试想一下,如果这次没有《紫光阁》杂志、新华网等权威机构批评PG One低俗,如果不是要对付“紫光阁地沟油”这个大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一些媒体组织和评论家本可以容忍粉丝的这种行为。 疯狂攻击、恶毒陷害? 社会必须警惕娱乐资本这种操纵粉丝、颠倒是非、混淆视听的恶作剧。
产业链焦虑和虚荣登上微博热搜:资本如何左右舆论?
资本的普遍性源于其逐利性。 然而,当资本开始操纵舆论时,这就不得不引起警惕了。 毕竟舆论关系到事件的真相和社会正义。 对此,本次事件中,相比热搜的商业逻辑,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资本如何左右舆论?
如果拆开这起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多重反常:“紫光阁地沟油”本身就是无稽之谈,但在各方势力的策划下,却进入了大V的宣传范围,成功成为热门话题。 显然微博怎么买热搜,在资本的威胁下,无论是策划者还是大V都缺乏基本的自净能力。 或许,它们根本就没有过滤功能。
给紫光阁贴上地沟油的标签,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它利用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虚拟的网络空间,在焦虑的影响下,更容易引起愤怒和不安。 至此,围观的人已经失去了基本的辨别能力,话题已经上了热搜榜。 资本成功地压制了真理和正义。 情绪的焦虑和底线的低下,助长了资本的疯狂。
“紫光阁地沟油”仅需6万元就上榜:网络平台未尽到责任
对于疯狂粉丝行为,网络平台未能尽到管控责任。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紫光阁地沟油”的标签纯属无稽之谈。 那么,这种毫无根据的抹黑是如何如此轻易登上热搜榜的呢?
记者咨询多位业内人士获悉,微博实时热搜榜一直在运营,收费标准根据热搜榜排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据多渠道报价显示,热搜榜前3名报价在5万-6万元,前5名报价在4.5万-5.5万元左右,前10名报价在4.5万-5万元左右,排名前10名的报价在4.5万-5万元左右。 20日报价约为35000-45000元。 元。
2017年1月7日,“紫光阁地沟油”位列微博热搜榜第11位。 根据行业收费情况,本次排名的费用约为35000-45000元。 然而,除此之外,话题运营者可能还额外支付了“包装费”。 两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明星、电影、电视等娱乐话题在微博上相对容易上热搜,但商业话题则很难操作。如果规模比较大,通常需要大V先发布话题,然后用一堆小账号来宣传,上热搜榜,这样成功率会更高。”大V和小账号的包装费一般是2万元。 以此推算,本次事件的运营成本约为5.5万-6.5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花钱购买微博热搜已经成为舆论炒作的常用手段。 此前1月3日,王思聪30岁生日被人操纵登上热搜榜。 王思聪亲自发微博称,“我30岁生日,有人买了热搜,用来挡子弹”。
不过,不少商家告诉记者,除了第三方渠道外,还可以向微博官方购买“热搜推荐点”。 微博热搜推荐点的典型发布价格为60万元/天,一般以6折36万元的价格出售。 推荐售价在热搜榜上排名第三,通常会标有蓝色的“推荐”字样。
一位从事热搜话题运营的电商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第三方渠道的存在会冲击微博热搜推荐位的市场,目前通过第三方渠道商业化‘热搜话题’的成功率-方渠道已经逐渐下降了,如果通过打包入榜,费用就是打包+上架费,如果没有上榜,就只收打包费了。还经营微博转发、阅读量、热门话题榜等”多项业务。
显然,微博的热搜榜与百度搜索类似。 他们都以关键词作为核心搜索资源,为关键词引流,形成热榜。 这固然可以给微博带来收入,但同时也会埋下一定的隐患。 如果尺度把握不好或者审核疏忽,就会成为“作恶”的工具。
此前,百度搜索曾因关键词竞价排名、莆田医院推广、赌博网站推广等问题暴露出搜索工具的负面本质微博怎么买热搜,给社会和公众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 过去的教训绝不能忘记。 因此,微博应该吸取百度的教训,完善热搜榜的规则和管理体系。 如果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倦怠,后悔就来不及了。
面对热点“绑架”舆论:我们该怎么办?
盲目追随舆情热点引导是大多数网民的特点,而在网络舆情领域,这种特点会被进一步放大,直至我们自己也加入进来,成为舆论潮流中的一股浪潮。
在大浪的胁迫下,其他人会继续“表态”,生怕成为舆论场上的“少数派”。 即使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也可能没有人回应。
热点话题“绑架”舆论的另一个问题是,“热点话题”本身未必可靠。 舆论场不仅是言论空间,也是资本可以掌控的场域。 有些“热点”可能是网友心声的真实反映,而有些“热点”则可能是某些利益的产物。
当热点话题“劫持”舆论时,盲目跟风肯定不行。 巨大的信息量让人们在信息面前难以辨别是非。 这就要求我们有更加理性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即使面对娱乐话题,我们也不妨思考几个“什么”和“为什么”,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套牢”。
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网络言论中保持客观、公正,而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大有裨益。
面对被热点话题“绑架”的舆论矫正,最终要依靠网络空间的诚信和公共治理的介入,从更大的层面规范各方面的行为。 政府主管部门还需要不断完善网络制度和规则,加强网络信息监管,让网络空间还归净土,给人们一个更加开放、和谐、包容的精神家园。
本文综合人民网、中国青年在线、澎湃新闻、21经济网等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