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发了一篇关于快手直播文章。 一位评论者说,他读完后惊出了一身冷汗:房间里站着一头大象,但他根本没有注意到。 这太可怕了。
而且,当你看到这只大象时,你突然发现它的脚印无处不在:
2020年春晚“独家互动合作伙伴”是快手;
周杰伦新歌《mojito》首发平台为快手;
近日火爆朋友圈、喊出“奥利奥加油”的短视频《看见》来自快手。
你以为大象是突然出现的,但其实它一直都在那里。 然而,一切背后都有商业逻辑。 面对任何商业事件,我们的目的都是在变化中发现自己的机会。
这个变化就是:直播时代的最后一块拼图正在完成。
搜索路径:
以“需要”为灵感的购买路径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三个路径:搜索路径、内容路径和社交路径。
首先,什么是搜索路径?
家里没有洗衣粉。 你去超市买。 你绕遍整个超市也找不到。 问了服务员才知道是在前面第三排架子上。 你走过去一看,果然就在那里。 然后,你比较了几个洗衣粉品牌,选了一个大的,买了就走了。
请注意,你的整个购买行为都是从明确的“需要”开始的。 由于这种需求,您会搜索、比较,然后进行购买。 这是搜索路径。
搜索路径是最经典的购买路径。 也因为经典,无数品牌在这条路上部署重兵,等待路过的消费者。
线下场景下,消费者的搜索路径很可能会经过便利店、超市等接触点; 在线场景下,消费者的搜索路径很可能经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
直播时代又如何? 一样。
消费者在淘宝上搜索,发现产品介绍有图片和视频。 很好,但我拿不定主意。 一看,嘿嘿,还有直播呢。 然后进去看看。
在直播场景中,品牌商在淘宝直播间等待路过的消费者,然后用专业、热情的介绍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淘宝直播是搜索电商的展示平台。
(图片:电商拼图中的“搜索路径”)
然而,你的所有购买行为都是基于“先需要快手买点赞会被发现吗,后搜索”吗?
你是否曾经想买一样东西,但在购物时却忍不住要买? 当然。
这就是“内容路径”。
内容路径:
受“接触点”启发的购买路径
一家美丽的书店就在您家门口开业。 周末去逛街,在旅游区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关于秘鲁的书。 你把它翻过来了。 哇,秘鲁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亚马逊丛林,马丘比丘,还有流淌着咸水的深山。 当地山民把山上的咸水带到池塘里,静静地沉淀,变成了盐。
把书放下。 你对这种“山盐”充满了好奇。 突然,你在书的旁边看到一瓶盐,包装极其精美,竟然产自秘鲁山区! 请注意,当你来到书店时,你没有“需要”买盐。 你只是想去书店。 但当你逛到书店的“接触点”时,你会被那些感人的“内容”所启发,于是你就会产生购买的需求,情不自禁地下单。
这就是“内容路径”。
在线下场景中,设计一个轻松的茑屋书店,读者会沿着这个内容路径喝咖啡、购买绿植,甚至各种厨房用具; 设计一个人们可以驻足的购物中心,人们会在这条内容路径上吃饭、看电影,或者报名参加瑜伽课程。
在电商场景中,小红书会通过展示50种口红使用方式和100种服装组合来吸引用户; 母婴公众号上讲解PM2.5对宝宝的危害,市面上有30种新风机优缺点,引得用户忍不住下单。
直播时代又如何? 一样。
用户在抖音这个接触点上持续阅读好内容。 在此内容路径中,您设计了一部关于因无法使用 PPT 而申请工作失败的情景喜剧。 用户很感动,觉得应该学习、提高。 然后,将出现该教程的购买链接。 兴奋的用户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购买。
搜索路径是喧闹拥挤的道路; 内容路径是少有人走的路径。
抖音直播是这条路上的一座温馨的凉亭,激发用户因美丽的风景坐下来喝杯茶、买一些旅行纪念品。
(插图:电商拼图中的“内容路径”)
然而,消费者对于优秀内容的心理门槛却越来越高。 线下,只有把购物中心设计得像主题公园,今天的消费者才会驻足; 在网上,照片必须看起来像时尚杂志大片,这样读者才会对这张脸竖起大拇指;
至于短视频和直播,一开始文字滚动就够了。 后来必须有真人出现,那就必须有情节,再后来,就必须拍成一个不断反转的连续剧。 品牌所有者发现搜索路径变得越来越拥挤,内容路径变得越来越困难。
该怎么办? 尝试走上“社交道路”并等待消费者。
社会路径:
以“信任”为灵感的购买路径
有一天,你去朋友家吃饭。 我发现他们的沙发很舒服,忍不住问我在哪里买的。 朋友向你推荐了你老板的微信账号。 然后,当你看了老板发来的一些照片后,对一张沙发印象深刻,忍不住下单了。
注意到这次购买路径是从哪里开始的吗? 这是你对朋友的“信任”。 正因为有这份信任,整个购买路径才非常短。 这种受“信任”启发的购买路径就是社交路径。
那么在电商场景呢?
拼多多通过社交媒体逆袭京东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京东和拼多多都获得了腾讯的投资。 腾讯在微信中为其“长子”京东开通了“界面”。 人们认为京东可能会突然乘势而上,超越阿里巴巴。 但出乎意料的是,用户并没有适应在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中通过搜索进行购物。
随后,腾讯的“小儿子”拼多多出现了。 拼多多的成功当然有很多原因:面对五环外的人、价格比淘宝还要残酷等等,但最重要的肯定包括一个:社交群玩。 原本没有购物需求的微信用户,在收到亲朋好友的“团购”请求后,受到启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拼多多”购买。 最终,拼多多夺得第一,并在用户数上超越京东,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大电子商务平台。
直播时代又如何? 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快手如此激进了。 因为快手的“社交”基因正好可以补上直播时代的最后一块拼图。
(图解:电商拼图中的“社交路径”)
快手的“社交”基因是什么?
我有一个企业家朋友,做服装,供应快手主播。 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他表示,与这些快手主播合作后,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信任”,什么是“讨好粉丝”。
当他与知名主播合作时,产品还没有上架,对方却要求先交押金。 如果产品出现问题,将直接扣款并向消费者进行赔偿。
什么情况下会被扣款、赔偿? 只要粉丝稍有不满。 他举例说,由于批次问题,有一次衣服上的字母缝线与详情页上的不一样。 消费者投诉。 这需要全额退款并重新退款以示歉意。 这就叫:一赔一罚。
他抱怨:简直比消协还严格。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跟他合作呢? 因为数量确实很大。
在快手的DNA里,有普惠流量的价值。 好的内容当然会带来流量; 然而,精彩的内容并不会带来惊人的流量。 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而造成生态失衡,快手将战略性地将流量转向中小主播,以鼓励其成长。 在这种情况下,主播想要成长为领袖,就必须通过社交手段与来之不易的粉丝互动,经营好信任,越做越大。
当疫情期间直播突然火爆时,基于信任而非内容的“社交直播”突然能量爆发。 不断直播新纪录的快手已经开始突破行业快手买点赞会被发现吗,越来越成为主流。
快手与京东的战略合作本质是什么? 那就是:快手将社交直播的捷径指向了京东强大的供应链。 快手解决人的信任问题,京东解决商品的信任问题。
最后,完整的谜题就在你的面前,请不要浪费这个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