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9日电 如果说此前自媒体微博电商被认为是镜中花香,那么随着《中国新闻周刊》打响自媒体微博实体电商第一枪,自媒体微博电商则被视为“镜中花”。真正宣布了。 商业化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5月8日,《中国新闻周刊》微博零利润推出600份茶魂茶与粉丝分享,半天内全部售空。 从活动预热到发售启动的几天内,相关微博被转发数千次微博买转发,总曝光量超过1000万次。 本次微博义卖活动不仅吸引了中国企业家、达人、中国新闻网、旅游卫视等媒体的关注和转发,还吸引了媒体人物张刚、石书思、徐大内、主持人杨锦琳。 积极的回应和评论。 这也是继新浪微博上市后,媒体微博首次真正试水实体电商。 其信息流、支付流均在微博平台内完成。
据了解,《中国新闻周刊》此次出售的茶魂茶外人很难喝到,因为它稀有高贵,神圣得仿佛在敬神。 此茶来自原始森林中的茶魂古树。 它自然生长,味道苦甜。 它是布朗族首领苏爷爷和他的族人亲手采摘的。 为了呈现这款茶,《中国新闻周刊》和中新社上景麦山云南分社的三位相关同事,从采购到包装设计,都亲力亲为微博买转发,追求完美,极大地保证了产品品质。 在传播方式上,本次销售利用了社交电商的特点,让用户带用户,口碑赢得口碑。 用户完成支付后,相关内容将在微博上分享,并根据社交关系触发用户的微博关系链,从而“让用户带来用户”。 此外,微博的强媒体、弱关系属性意味着口碑传播速度快且不封闭。 这就提供了一种用小资源撬动“强沟通+短交易”的方式,从而形成“口碑赢口碑”的势能。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拍卖中,《中国新闻周刊》发挥媒体内容优势,通过#苏爷爷茶的故事和一系列预热,成功为茶魂茶注入了亲切感和真实情感。 更好的文案策划,加上所售产品的高质量,让粉丝高度认知和参与,引发粉丝强烈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事实上,微博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交媒体。 在电商社交化的大趋势下,媒体与电商势必结合:截至2014年4月30日,《中国新闻周刊》新浪微博粉丝数达680万,订阅用户基数达450万,影响力位居所有杂志之首。 作为公众最信赖的媒体品牌之一,《中国新闻周刊》本身也成为销售公信力的保证。 微博支付的引入和完善,大大缩短了用户的下单距离。 从看到产品卡到最终付款,用户只需最快三步即可完成。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见即所得”,粉丝可以轻松完成“浏览-兴趣-订购-支付-分享”的整个流程。 这更适合移动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消费和闪购趋势,也为媒体“粉丝变现”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当人们认为新媒体营销无非是利用微博、微信甚至自媒体进行宣传时,《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再次抢在官媒号之前试水社交电商。 思考变革是大势所趋,这是传统媒体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对于《中国新闻周刊》来说,首先,通过尝试微博电商,可以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打造“爆款”微博电商平台,展现出“高曝光+便捷购买+口碑”的优势。口沟通”的力量。 其次,通过微博电商的尝试,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将周微博粉丝转化为真正的互联网资产。 此外,利用话题传播和营销,有利于提升《中国新闻周刊》微博内外的品牌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完善的品牌社交营销体系,将粉丝转化为客户,获得大量新增关注+订阅+付费关系,为后续二次服务和营销渠道提供保障。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的成功出售无疑为微博支付场景融入了新的行业案例,而基于微博社交关系的闭环营销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带来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据悉,继600份高品质“景迈山茶魂茶”打响中国新闻周刊微博电商影响力后,5月19日送出最后600份茶魂茶,继续分享体验与粉丝。 舌尖上的苦与甜之旅。 未来,中国新闻周刊微博还将销售《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纸质版、Pad版杂志等各类文化产品。 将继续与当地分公司合作,生产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将高品质、特色化、个性化、稀缺性的产品结合起来。 将创新产品带给中高端消费者,从而深化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的变革。 (中国新闻网IT频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