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IC
今天是2023年“双11”的“正式日”,这是各电商平台全力参与的年度规模最大的网购促销活动。 今年已进入第十五个年头。 今年的关键词无疑是“全网最低价”——当各个电商平台都说自己有“全网最低价”时,这个“最低价”还存在吗? 消费者能否快速便捷地找到“最低价”? 回顾即将结束的2023年“双11”,我们会发现每年都在发生变化,“双11”依然走在不断进化的路上。
退出“数学奥林匹克”并以单人模式参赛
与往年熬夜等打折、拼单拿满折、规则迷雾不同,今年不少电商平台纷纷宣布拒绝套路,直接拼低价,包括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 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纷纷释放了拼低价的决心,正在逐步摆脱往年的“奥数”模式,转而改为“一件代发”模式。
其中,天猫“双11”是按照跨店购买300件以上立减50折。 今年首次大规模推出官方直打折扣和即时折扣。 无需拼单,一件商品有折扣。 预计将有超过8000万件商品打折。 达到全年最低价。
京东每消费299元跨店立减50元,还可附加20元补贴。 在此背景下,今年参加京东“双11”的商户数量也打破了纪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倍以上。 其中,参与京东百亿补贴的产品较今年“618”增加了一倍,“9.9包邮”和闪购渠道的低价产品数量也大幅扩大。
拼多多主打“天天低价”快手全网最低价下单平台,百亿补贴将首次推出“单品立减”方式。 首批参与“单品立减”活动的品牌商品超过2万种。 具体来说,拼多多百亿补贴将为参与本次“单品立减”活动的产品提供官方额外补贴,让消费者不用补单、不用做算术题。 与去年大促相比,今年百亿补贴品牌产品池预计同比增长110%,其中国货增长最为显着。
从流量时代转变为“留存”时代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都希望“货真价实”、“物美价廉”。 更重要的是,“双11”自推出以来一直以“折扣、低价”吸引消费者。 因此,今年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都将宣传“低价”作为其最大的“卖点”。 有人说“这是回归本来面目”,也有人认为“实在没什么可做卖点的”。
这背后是电商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的事实。 除了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三巨头”外,近年来,抖音、快手等直播商企业也纷纷涌现。 美团和饿了么已经从外卖转向全品类实时零售。 小红书、微信视频号、唯品会、得物、萌人等其他平台也分了一杯羹,电商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
平台竞争已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淘天集团CEO戴山曾表示,电商行业已经从流量时代转向“流量留存”时代。 这种转变迫使电商平台将业务重点从获取新用户(流量)调整为留住老用户(储备量)。 当然,在留住老用户的同时,如果还能抢走同行业的用户那就更好了。 因此快手全网最低价下单平台,低价竞争自然被推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京东零售首席执行官辛立军近日表示,从趋势来看,消费者也更加理性。 他们可以购买昂贵的产品,但他们不能购买昂贵的产品。 低价是京东的DNA。 京东将在供应链上“榨水”来盈利。 致用户和合作伙伴。
有时找到“最低价格”并不那么容易
“‘全网最低价’可能是一个伪命题。” 有电商行业人士直言,“首先,大多数品牌都会要求各大平台统一报价,因为单一平台的最低价会扰乱品牌自身的价格体系;其次,对于消费者来说也不容易来比较价格。”
我们不再做“奥数题”,但一些平台或商家又开始玩“文字游戏”了。 例如,一些“全网最低价”只能保证该产品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全网最低价”的优势。 同一产品在同一平台不同日期的价格是不同的。 如果消费者不跟踪整个流程,就很难知道哪个时间点或哪个促销活动的价格最便宜。
消费者刘女士想购买一款高端手机,但她找到的“最低价”只有“10:08-10:18”和“18:08-18:18”这几天才有。 我定了闹钟赶紧去买,但感觉库存很少。 别说十分钟内买入,我以最快的速度下单,十多秒就完成了操作,结果却是‘不幸的是,您没有买入成功’。 我都抢了一些,如果我每次都没有抢到的话,这个‘最低价’还有什么意义呢?”
此外,前几年“双11”期间“先涨价再促销”也曾被诟病。 如今,随着“双11”开始的时间越来越早,在长达数周的活动周期中,产品的“原价”依然不明朗。 到底是哪一种,别说消费者搞不清楚,平台也会通过各种促销手段来模糊它。
专业摄影师费先生想在双11期间购买移动硬盘。“我看中了一款原价899元的移动硬盘,双11还有30元的优惠。我查了一下再次查看订单记录,还是同一个平台,同一个店铺,同一个产品。 去年6月份买的时候,价格是699元。 我立刻就觉得味道不怎么样了。 双11的时候没那么便宜了!”
除了价格战,平台还比拼什么?
对于平台、商家、品牌来说,“双11”依然是全年最大的确定性增长机会。 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每年“双11”期间还是会忍不住下单。 因此,今年已迈入第十五个年头的“双11”仍然走在不断进化的路上。
一方面,网上购物仍然是消费者青睐的购物方式之一。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前三季度,全国网上年货购物节、双品网购节举办了百余场系列活动,充分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0.8万亿元,增长11.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8个百分点。 实物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33.9%。
另一方面,各电商平台之间价格力的竞争,远远超出了今年的“双11”,也远远超出了今年。 价格战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同时,消费者对性价比和体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低价固然能吸引消费者,但如何留住消费者,还是要看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这也意味着各大电商平台需要进一步在供应链能力上展开竞争,提高平台产品的品质和丰富度、服务质量以及平台的议价能力。 事实上,从今年“双11”期间各平台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各电商平台除了围绕低价展开竞争外,也在试图秀出自己的供应链肌肉。 比如,京东的“现货销售”本质上再次展现了供应链的实力,尤其是覆盖面广、快递时效强的物流体系; 淘宝、天猫与菜鸟集团合作,通过半日达、送货上门、预售等方式。 极速达等模式和服务保障“双11”物流。
“预售”已成为近年来大多数电商平台的标准“玩法”。 起到了延长购物季、化解物流压力、让品牌能够按需生产产品的作用。 不过,不少消费者已经开始对预售产生担忧。 怨恨,认为“预售浪费时间”、“预售前后价格不一样”、“交了定金忘记付余款,后续就麻烦了”等今年,京东既有预售,也有现货销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也许明年双11期间,随着数字技术和物流能力的提升,预售会越来越少,现货销售会越来越受欢迎。 许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