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炮轰快手直播间造假,乱象背后信任电商如何前行?

辛巴在直播间里再次快手。

“剧本、编排,欺骗老人。直播间造假10万+,快手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近日,辛巴在直播间激动地向快手喊话,指出快手纵容情感主播制造假人气、假数据欺骗老人,质疑快手工作人员是否帮助情感直播造假人气。随后,辛巴的直播间因“不符合社区规范”被快手封禁48小时。

3月8日,辛巴怒斥快手直播间被封。图/搜狐新闻

辛巴炮轰快手直播间造假,乱象背后信任电商如何前行?

辛巴与快手之间的爱恨情仇屡见不鲜,但辛巴指出,快手纵容情感主播编剧本、造假流量、刷单等乱象,这确实是快手无法忽视的问题。

继辛巴之后,这些直播乱象再度在“315”晚会上被点名,引发舆论关注。近年来,短视频电商发展迅猛,乱象也是行业普遍现象。但对于主打“信任电商”的快手来说,必须引起重视,因为这不同于此前辛巴与快手的“口水战”,而是直击快手的底层逻辑。

回顾过去五年,快手GMV的增速和规模,以及直播带就业、直播卖房等新业务的拓展,都是建立在快手独有的“老铁经济”和私域流量,以及主播与用户之间强信任关系的基础上的。

但辛巴和“315”指出的内容乱象,已经冲击了“老铁”的信任,快手是时候下定决心,在追求增长的同时,敢于“刮骨疗毒”,否则,一旦用户失去信任,快手实力雄厚的“老铁经济”将面临裂痕。

辛巴和“315”,

联名指出直播间混乱

短视频行业已经进入内部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面对海量的内容,内容创作者需要拼尽全力吸引更多用户、更长的留存时长,引导用户下单消费,为此,各种招数不得不纷纷用出。

而对于从下沉市场起步的快手,一些内容创作者则发展出了一个策略——“情感生意”。

所有生意的背后都是人性。家庭事务、婆媳关系、出轨伴侣、赡养费纠纷、女孩遭继母虐待……比底层残酷故事更严峻的现实是,有一群内容创作者试图利用生活中的这些“裂缝”做生意。

这些主播巧妙设计用户的参与感,帮助用户在直播间实现“自我价值”。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时,主播们表现得经验丰富、热情洋溢,或者给出一定的建议,引起用户的共鸣,让用户和主播之间产生很深的联结和信任关系。此时,主播的推广只是水到渠成的一步。

今年“315”揭开了这种“游戏内游戏直播”的真面目。

有些主播利用设计好的剧情,雇佣演员上演荒诞剧,剧情多为解决纠纷、调节家庭矛盾等符合老年人关心的话题。同时,为了使剧情逼真,还专门设置“病房”等场景,扮演病人、医生等角色,以赢得老年人的信任。

接下来,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推销产品,比如“我病了好几年,吃了某种特效药之后突然好了”或者“今天我们直播间给‘家长’送福利了”之类的宣传语,然后开始卖药——卖的产品大多是固体饮料、压缩糖果等普通食品。

央视曝光情感主播,图/央视财经

另一种说法是,遇到黑心老板,欠钱不想还,就用货品做抵押,希望“家长”支持,低价出售——“我没钱交孩子的学费,所以来帮他讨债,把欠债的工厂老板堵在仓库里了,原价3999元的戒指,现价99元,先到先得!”

主人看似“义举”的行为,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利用人们的善良和情感需求,再用实际的消费行动去支持他们,让情感生意红火起来。

通常,受骗的老人将主播视为做好事的好人,对其完全信任。“315”事件曝光后,仍有老人坚信“我看的直播都是真的,被曝光的主播和我关注的主播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觉得自己儿子说的话,还不如“儿子”在直播间说的话可信。

“情感生意”甚至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产业链,有主播、演员、导演,还有与情感主播对接的演员,俗称“跟屁虫”,新称“话筒手”。

产业链、剧本都齐了,就缺流量,流量造假、主播假单就此诞生。

3月15日被曝光的陕西延安“网络水军公司”,就是专门帮助主播发假人气。一名工作人员称,“100人在线直播一小时可得49元,10万个点赞可得18元,30条评论可得59元,一台手机可以同时操控200到2万部手机充当水军。”

央视曝光网络喷子,图片/央视财经

此外,一些直播公司还会通过群控系统控制大量水军。据工作人员介绍,所谓群控系统,就是用一台电脑同时控制100台手机,假装100个真实用户充当水军。

互联网水军一直以来都是被大家熟知的存在,用来“造势”。一位运营网红的MCN机构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大家都在买数据,不买就竞争不过别人,就吃亏。这不能叫潜规则,可以说是行业常态。”

对于用户来说,人气、销量数据成为网络直播购物的重要考虑因素——“这么多人买,质量肯定没错”、“这么有粉丝的大博主,产品质量肯定是没问题的”。

博主们的疯狂点赞、评论,营造出虚假的直播氛围快手买双击,促使消费者跟风、盲目下单,殊不知用户对大博主流量的信任背后,是博主们的一门生意。

当然,除了诱导消费,主播们假订单也是为了给“赞助商”交一份成绩单,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场次费,再加上两三级的佣金分成,销量数据不可能太差。

总之,从情感生意到流量诈骗、主播假单等一系列操作,成为短视频行业的“余毒”,也给主打“信任电商”快手带来隐患。

“电子商务信任”危机

事实上,快手之前也曾处理过这些内容乱象。

回顾2020年11月当红主播辛巴售卖假燕窝事件,辛巴所在电商公司被行政处罚罚款90万元,快手平台对辛巴个人账号停权60天,对旗下27名电商主播停权15天。

与此同时,快手成为众矢之的,快手也对直播卖货展开了大规模整顿。

针对主播的虚假宣传、演戏、炒作等行为,快手在原有管理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匹诺曹行动”——打造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的全流程管理。一旦出现不良电商行为,平台的治理动作包括但不限于下架商品、封禁共享单车,甚至屏蔽快手平台账号上出现的人物面孔。

不过,快手商的增长速度和规模,也意味着治理乱象的道路将是漫长而艰难的。

2021年,快手手电商总交易额(GMV)达6800亿元,同比增长78.4%。短短五年时间,快手手电商GMV从2018年的9700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6800亿元。除了GMV的高速增长,快手的电商复购率同样亮眼:2020年,平台平均复购率高达65%,2021年9月,快手商复购率突破70%,领跑直播电商行业。

快手快手增长,为快手带来了第三个增长极——其他服务(含电商)。

这笔收入从2018年的2000万飙升至2021年的74.21亿,2022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了65.89亿。按照这个速度,2022年电商收入将创下新高。招股书中,其他服务(含电商)是指用户通过快手直播、短视频和用户个人资料页购买商品后,快手收取的佣金。

快手近五年主营业务收入,数据来源:Choice、易客商业地图

高增长率必然伴随内容混乱,这似乎是一条自然规律,但对于主打“信任电商”的快手来说,必须打破这一规律。

2021年7月,快手商负责人小谷在服务商大会上提出,快手商主要发展方向为信任电商、品牌和服务商。后者有望通过品牌引入满足平台用户多样化的购物需求,同时吸引品牌商在平台上投入更多预算,从而同时提升广告和电商收入。

前者是基于快手独特的“老铁经济”和私域流量推出的独特做法。老铁经济下,主播和用户之间产生了强信任关系。理论上来说,粉丝更信任主播的推荐。

因此快手“信任电商”的消费逻辑是“信任、需求、触点”——消费者信任某个主播,主播推荐一款刚好符合消费者需求,甚至刺激消费者需求的商品,然后消费者在直播间单完成订单。

信任电商是有效的,这一点已经被快手GMV和电商营收数据所验证。快手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业务,比如直播带工、直播卖房等。

2022年1月,快手上线“快职招”,帮助蓝领人群找工作。快手在直播带货业务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2022年第一季度,“快手招聘”月活跃用户突破1亿,春节期间日均收到简历数量甚至达到15万份。5月24日至6月15日,快手补贴10亿流量,上直播600多场招聘直播。其中,6月底辛巴直播期间,5家企业2小时内共收到17.5万份简历。

2022年6月辛巴直播打工,图/快手App

同时,在2022年9月快手开始做本地团购之后,直播卖房成为快手区别于抖音、美团等大公司的独特亮点。在房产业务上,快手希望主播是专业能力强、服务意识高、信任关系稳定的房产中介。

其中,王贝乐是快手业务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位拥有十多万粉丝的房产中介出身的“主播王贝乐”,凭借十多年的专业能力和用户培养,一场直播三个小时就能聚集100人看房,卖出3-4套房子——这个数据相当可观。

从与个人高度相关的求职,到高价位的房产交易,快手密切关注着用户对“大主播”的信任。

快手“信任电商”的底层逻辑,以及其通过直播货、卖房等实际行动,都体现出快手商对“信任”的重视。但如今,剧本炒作、情感交易、流量造假、主播刷单等乱象,直击“信任”的起点。

一边是日益增长的电商收入,一边是无法彻底根除的乱象,快手的“对电商的信任”呈现出一种割裂感。对于快手来说,要真正信任电商,必须有刮骨疗毒的决心。

快手生态转型任重道远

2016年,X博士的文章《底层的残酷故事:一款发生在中国农村的视频软件》走红网络,曝光了快手上大量拍摄养眼视频的人,文章结尾还配上了一句经典语录:“谢谢你,我的朋友,给了我一次免费的双击。”

至此,快手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被打上了“低俗”的标签。

近年来,快手也一直在尝试树立新的品牌形象。

但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快手的内容生态治理并没有那么简单,是技术、算法、管理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快手是被老友干掉的,也是被老友困住的。

快手成立于2011年,从最初的GIF工具,到两次短视频内容的尝试,成绩均不佳,直到2013年宿华加入,对快手推荐算法进行了升级。

2014年开始,推荐算法和短视频发生了化学反应,快手数据飙升,还拿到了投资。刚开始的时候,快手的风格还比较新鲜。2014年夏天,一个叫李天佑的东北人带着一首《女士们听好了》来到快手,快手的快手化由此拉开序幕。

李天佑出身于YY直播。相比YY直播,快手不仅能让主播在直播中与粉丝互动,短视频还能满足主播在直播后与粉丝异步互动的需求。因此,大量YY主播入驻快手,配合YY直播“喊话-骂人-PK”一条龙套路,在快手上“交际舞、社交人、豪车、美女、江山”随处可见——当然,这也助力快手日活跃用户迅速上涨。

这只是快手风格突变的起点,大量吸睛视频的出现与快手直播业务的发展不无关系。

从2015年开始,随着移动终端和网络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直播,快手也进行了尝试。但因为技术和审核问题,快手在2018年之前并没有让所有用户开播,而是根据粉丝数、短视频播放量、违规情况等综合数据来设置门槛。

这时候,直播权限的限制和大量的低端用户引发了化学反应——直播是赚钱的,达到门槛就可以开直播;对于低端用户来说,赚一两百就是莫大的鼓励——于是要努力达到开直播的门槛,而普通人,为了吸粉和获得足够的短视频播放量,开始制作吸引眼球的视频,老友记的“表演”热闹非凡。

快手在流量分发上坚持“普惠”原则,流量自然分发,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因此努力做好业绩的普通人在快手上有了更多机会。

内容的混搭需要平台介入,快手却忽视了内容运营。虎嗅平台一篇题为《快手往事:得了朋友,失了世界》的文章指出,直到2018年,快手才开始重视内容运营,对各类素材进行分析、评分、标签。

但显然已经太晚了。

一方面,快手长期向下的内容化难以向​​上兼容,另一方面,快手当时的电商业务因为技术和配套服务跟不上而无法起步。简单说一下,2018年底,快手工作人员去长三角调研,一些当地商家、工厂看到了短视频的潜力,组建团队运营快手账号。但自然条件下,流量增长缓慢,快手社区也没有商业机制和生态帮助商家引流。

2018年4月,快手因内容低俗被监管部门处罚,下架半个月整改。

受内容制约和商业变现需要,2018年快手在进行内容改革的同时,开始探索电商化。

2019年起,快手开始大力引入MCN机构和公会,覆盖重点垂直内容,并通过流量激励、现金奖励等资源支持扶持优质创作者。同时加入跨界合作、平台自产等内容形式,在“短剧”“体育”、综艺等内容垂直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而且,短剧、体育内容有效帮助快手实现内容向上兼容。

2021年5月快手体育用户城市分布,图/首都证券

2020年,快手主站改为双栏和单栏上下滑动两种浏览模式,同时单栏精选页的推出提升了广告效果。小店通等买手工具将客户与公域流量对接,满足用户和商家的各类流量需求。

快手营销体系相关举措,图/国信证券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快手阔步改革,虽然“全民”流量分发的大原则没有变,但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快手买双击,公域流量大幅拓展,媒体属性明显增强。

这背后强烈的信号是,虽然快手暂时难以完全摆脱内容乱象,但通过内容拓展升级、加强管控治理、商业变现等方式摆脱过往窠臼……快手一直在前行。

或许,快手的生态圈明朗化还需要更多时间,随着平台的发展、内容的快速提升,快手需要更快更坚决地处理“余毒”,才能在未来更加稳健地前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