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嫂买了台电车,说说电车or油车?

写在前面

祝各位诺基亚粉丝新年快乐,今天给大家献上一篇真金白银的好文!前几天给老婆买了辆电动车,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使用感受,帮助在油电分叉口迷茫的诺基亚粉丝理清一些思路,也算是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吧。

你还有瓜子饮料吗?没过期的话,就准备一些吧。今天我帮你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诺嫂买了台电车,说说电车or油车?

1)什么情况下我适合买电动车?

2)什么情况下适合购买ID.4?

3)什么情况下适合购买二手身份证?4

最后有彩蛋,感谢看到最后的忠实读者。

(图:公司车源,我花了17.3万才入手,还没上架,喜欢就赶紧享受吧~事不宜迟)

【第一个问题】电动车还是汽油车?

这个话题我在微信私聊里回答过无数次,拇指都起茧了,今天就公开来说说吧,我们卖过不少主流电动车,虽然占比不大,但也上路试驾过,有些粗浅的看法,并不是很多人说的“诺先生不玩电动车”(谁说的?请我吃回锅肉)。

有轨电车有一些常见的优点和缺点,我简单列一下,看完之后,大家可以发现以下三条路径:

a) 如果你能完全接受这些缺点,那么你适合买一辆电动车,卖掉汽油车;

b) 如果你觉得这些缺点有点难以接受,但是优点又吸引你,那就同时选择油电两种,并仔细规划哪种油车能互相补充;

c)如果你对这些优势不心动,还想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那么你大可以继续玩几年汽油车,实现更多年轻时的梦想,同时汽油车的性价比每年也越来越吸引人。

当我遇到2000元以上的购买决策时,我通常喜欢先这样定下基调。

很多前辈都谈到了有轨电车的优点,我来用挪威人的方式快速回顾一下:

+能源便宜。充电综合成本与百公里油耗2.5至4升的汽油车差不多,而且不怕堵车、怠速等低效工况。

(图:我开这辆车还不到400公里,大多在城郊和市区,平均耗电16.4度电/百公里,如果按照1.5元/度算,也就是每公里0.25元,相当于百公里油耗3.2升的汽油车)

+ 低速安静。没有发动机,完全安静。车子加速时,只能听到电机和变压器工作的声音,以及胎噪和风噪。低速时电动车比汽油车好很多,但中高速就看电动车的隔音效果和对比的汽油车的NVH水平了。

(图:就拿这台ML320来说,隔音和NVH都非常好,车速高于30km/h的时候,几乎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相比电动车,中高速时的噪音比电动车好太多了,技术过硬,用料足!)

+ 加速响应好。至于电机,响应能快就快。不过听说主机厂最新的研发方向是尽量模拟汽油车的加减速响应,降低新客户的不适感,换取更高的接受度。没错,你买电动车,每天都体验4秒加速吗?舒适感还是主流诉求。

+重心低。转弯时容易获得小侧倾的控制优势。这不等于“电动车操控比汽油车好”,只是先天基因好,还要看以后是否用心。电动车的悬挂调校、整车匹配如果调得好,可以赢汽油车一截,如果调得不好,还是会不自信,不舒服。

(图:G50驶入市区,拐入嘉闵高架路弧形匝道,虽然宝马3系能以60km/h的速度过弯,但这也需要驾驶者的勇气,因为你会感觉自己离极限不远了。至于ID.4,我在谈笑间无意间看了一下,居然随随便便就开到了60km/h,完全没有挑战任何难度的感觉~)

+一上车就能有热风。电动车是靠电加热,不用等发动机暖机。冬天早晨前7到10分钟,电动车秒杀汽油车,但汽油车暖机后,就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了。这跟很多人固有的认知不符,因为电动车司机通常不愿意开暖气(我打车上电动车,乘坐体验普遍很差,冷得要命),或者是厂家没有提供足够的加热能力来保证电池寿命。这个是每辆车的问题。

+适合在车里等候。还不错,空调开着,座椅加热按摩可以一直开着,可以插上手机,刷车载电脑,看电影玩游戏,小憩一会儿,就像在家一样,不用担心一氧化碳中毒,这个汽油车做不到。

+车机系统娱乐化、智能化非常强,国内新势力往往擅长这方面,作为看中的卖点,但大厂一般都很克制,甚至像ID系列,连车机系统的正常功能都经常被吐槽,就看你怎么选择了。

以下是有轨电车的普遍缺点:

- 续航里程短,冬天更短。目前主流电动车标称续航里程一般在400~600km,实际使用至少打七八折。另外电池的特性要避免“满”和“空”,如果推荐工作续航里程是20%~80%,那么只有60%的电量可用。好吧,再打4折,你就能算出还剩多少有效续航里程了。如果换成汽油车,就相当于在宝马3系上装了一个不到30升的油箱。汽油车的续航里程动辄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不用担心加不上油,油箱只剩5升就找到加油站是常事,整箱可用率至少90%。如果要长途旅行,汽油车还是最好的!

(图:ID.4 X首发版,标称续航555km,开空调只能跑460km)

另外,在电车里开空调或者暖气,也会导致电池寿命蒸发。当有电车从你身边经过时,注意观察车主,他们是不是大多穿着羽绒服?我喜欢在上电车前在后座脱下厚重的外套,下车后再穿上。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牺牲几十公里的续航,继续保持开汽油车的习惯。

- 能量补充很耗时。充电比加油慢很多,排队更耗时。而且充电速度越快,对电池的损伤越大,这是物理定律。如果家里或者单位有慢充桩,优先选择慢充。

(图:给汽车充电比加油有趣多了,盯着APP看着电量一点一点增加,尤其是那些不断跳转的参数,还有随时可以回顾的历史充电数据,理工男们没有抵抗力,虽然充电时间很长,但就是忍不住想看,不得不感谢程序员们精心制作的APP和UI,让枯燥的充电变得有趣起来。)

(图:发现APP里的数据和实际的汽车数据还是有差别的,到底哪个更真实?)

- 通常不够暖和。除非你愿意牺牲电池寿命(上面已经讨论过了),至于热泵空调,如果你有很好的物理基础知识,你很容易知道它有多么必要,以及你花多少钱是值得的。

- 动力结构与汽油车不同,调校也有各种可能。不过大部分都是为了凸显电动车相较于汽油车的优势,而调校风格可能会让驾驶者和乘客感到不舒服,所以我建议购买电动车时更有必要试驾。

- 剩下的问题就是安全性。电动汽车可以做得足够坚固,让发动机无法侵入驾驶舱,但人们最害怕的还是自燃。电动汽车自燃的概率很低,自燃时车内有人的概率就更低了,但电动汽车仍然不断达到销量高峰,说明这个痛点并不妨碍购买决策。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OK,看完上面的加减法,请大家回到本章开头的三个标准abc。哪条路适合你?我明显是“油电双修”党,觉得电动车可以毫无压力覆盖城市通勤,但出城、长途自驾,开油车还是很有信心的。为此,XC90是完美的补充车型,或者买一台适合家庭出行的MPV,续航里程过千,比如混动版奥德赛或者混动版艾力绅。如果你是汽车爱好者,可以搭配跑车或者经典车作为补充,比如911。

(图:去提ID.4那天开的就是这台1.4T顶配Yeti,作为一款补油车也很合适,价格够低,配置够高,油耗够低,55升的油箱长途能跑800-900km,足够应付一整天的路程)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是ID.4?

这里想说一下ID.4的优点和缺点,缺点我可以接受和理解,优点我看重,所以可以做出购买决定~。

先说缺点吧,看看你能不能忍受。

- 车载电脑无法正常工作。车主普遍反映,ID系列车载电脑存在很多小问题,比如著名的黑屏,需要“重启”、“行驶一定距离才能自愈”。这确实看起来像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所以大众后来提供了软件升级服务。既然有解决办法,而且车载电脑黑屏不影响整车其他驾驶功能(大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选择忽略它;

(图:有一天下班回家路上,遇到了“时间消失”的问题,所有的小表都不再计算里程、平均速度和行驶时间。于是找了一个好心人帮忙,他说不用担心,第二天就修好了。结果晚上我下楼扔垃圾的时候,进车一看,它自己修好了!)

- 说到升级,这个操作非常耗时,连 4S 的技师都觉得很繁琐,如果一切顺利,需要一整天才能完成,如果进展不顺利,又需要一天时间,而且车子需要留在 4S。因为我还有其他车要开,而且升级是一次性的事情,所以我选择接受;

(图:我买车之后去附近的4S店咨询)

- 我个人测试百公里耗电量比特斯拉毛豆3高15%~20%。但我也知道ID.4比毛豆3重400kg,比毛豆Y重200kg,所以耗电量应该会更大。成本按照电价可以忽略。而且我知道ID.4在软件升级之后,低温条件下因为控制策略的改变,耗电量会有所下降,所以基本不会给我带来什么不适;

(图:晚上去吴越王家拿东西,一个来回的耗电量,按照这个方法算,84度电能跑630公里~)

- 后排座椅比较朴素,只有通风口、充电口和中央扶手上的杯架,没有其他东西,这点让我有点不舒服。

-车机的娱乐功能在实际测试中非常有限(据说网络稳定性不够好),功能不够强大,不像一些自主品牌的新势力,坐在车里就能在车机上看在线电影,很过瘾。考虑到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坐在车里玩这些,所以就淡化了,就算有需要,我宁愿买个支架,把我的iPad Pro装在车里,只把车当成蓝牙音箱用,就能实现压倒一切量产电动车的车载娱乐体验,所以这完全不妨碍我做决定;

- 销量低,市场上很少。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优势,我不想一直看到别人穿同样的衣服,但在我买了车后的一个星期内,我一直看到同样的车。

(图片:我城里邻居的车跟我的颜色一样,只不过他的是一汽大众ID.4。)

(图片:当我回到郊区的家时,我发现另一个邻居也买了和我同颜色的ID.4,并停在我旁边。)

好的,现在我来说说ID.4吸引我的优点:

+内饰外观看上去非常漂亮,不光是造型,内饰和外观灯光也都很不错,不愧是这样的厂家出品,让人耳目一新;

+ 操作和设计还是像“车”,符合老司机对“车”的刻板认知,而非“一台碰巧能跑起来的电脑”;

+配置挺丰富的。加热按摩、转向大灯、加热方向盘、盲点预警、防眩目后视镜、无钥匙进入、无线充电......;

(以上亮点吸引我出去试驾,这也是我第一次试驾 ID.4)

(图:我两个女儿都很喜欢调这两条灯带的颜色,总不能达成一致,于是这一段路听二女儿的,下一段路听大女儿的,带老婆出去的时候,她就会偷偷调成自己喜欢的颜色,等我一个人开的时候,又要调回自己喜欢的颜色,没想到到了中年,居然会对这样的配置争论不休)

+ 加减速调校需要技巧,除了油门响应比油车快,其余加减速手感纯粹是油车,和我开过的很多电动车都不一样。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明显是刻意调校的,让开习惯了油车的玩家也能无缝上手。我之前也做过调校,知道背后的努力和技术含量;

+ 驾驶感受与汽油车相似,特别需要注意的是,B 档(类似特斯拉的单踏板模式)的驾驶感受与汽油车还是很相似的,B 档开起来不晕车,大众对过渡工况的精细调教堪称完美。

(图:20寸大脚,完全不用升级,而且我在网上看到用的是防爆轮胎,完全满足了宝马迷的愿望)

+ 悬架弹跳很舒服,不像有些电动车反馈很硬,重心低,侧倾小,过弯速度更快,过弯姿势更好,穿梭在车流中非常轻松,这点我很满意。

+ 转向中性精准,车头对小幅度快速的转向反应非常灵敏(不是那种转向后车身晃动的那种)。说白了,驾驶感受很像“关掉引擎的 Macan S”,但离 911 的转向反应还差得远,911 的转向反应就像有人在快速转向时左右拍你。如果你想在电动车上体验这种操控,请买 Taycan。

+ 转弯半径很小。看来 EPS 系统有加长架,前轮明显可以转更多角度,掉头、挪车都很方便。另外 EPS 工程师还在加长弯道最后一段做了特殊的触感处理,让你知道这一段弯道是被利用的。绝对!

(图片:当我坐在后座拍方向盘的时候,女儿已经把界面改成芭比粉色了)

综合以上路试体验,我决定立刻付款!回家让老婆诺选颜色,直接砍零售价,越早买越早享受(公司规定如果不是滞销车,员工必须以零售价购买,结果老婆诺选了最贵的,里程不到6000km,我接受了)。用过之后,加上网上做功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优点。总的来说,这辆车有点“嫁了就爱上了”,比如:

+买回家一看切诺基,才知道原来是后驱!立马感觉赚到了,也解释了为什么操控性那么好。大众车迷们一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有后驱车的时候那种喜极而泣的感觉,你们懂的;

+电池真大,84度电,感觉像大户人家,大众明显比其他公司更舍得花这个钱,如果新软件能改善低温管理逻辑,续航时间还能更长!

+ 电池寿命更真实。显示的电池寿命是动态估算值,会根据您的电量消耗不断调整闲鱼刷粉有影响吗,因此数据更真实可靠。

(图:电池续航能力强劲可靠)

+安全性确实不错,买来才知道ID.4的C-IASI评分,难得的优等生,你可以上网查一下,有人说是C-IASI第一,我就不多说了。

+ 德国老牌大厂,做工品质确实不错,缝隙、做工、步进控制,细节都很到位,业内人士一眼就能看出是好产品。

+可玩性高。大众还是大男孩的大众,如果你喜欢原厂升级和加装,大众错不了。如果你在淘宝和闲鱼上搜索,你就会知道ID系列有多少东西可以加装、修改和闪现。丰富多彩,让人拍手叫好。大众还是男孩的大玩具。

(图:第一次充电,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位,有时候APP上显示停车位空着,但是有车不充电,把你甩在后面很远)

+ 最后想说的是价格。我很少用全球的眼光看车价,因为总觉得别的国家卖便宜跟我没关系。前天看了个老外评论ID.4的视频,发现这款车型全球卖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其实很低了!美国市场最接近中国价格,基础版卖27万多RMB,美国人还称得上大方。结合上面的亮点,典型的宝藏车,车价超越美国的机会不多,抓到一辆开心就好。

[问题3]二手ID.4还是全新ID.4?

这个还需要我多说吗?大家都关注二手车很多年了,买一辆1万公里的二手车和买一辆新车,差别有多大?再看看价格,省下来的钱可以买好多回锅肉了。

不过买新车也有好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增加配置,不用自己回来鼓捣,不过德系车迷的乐趣不就在于鼓捣吗?

【我们聊点别的吧】

对了,网上很多人说ID4的后轮鼓刹,也有不少诺粉问我怎么看。我觉得后轮毂刹省钱,但是很聪明,因为电动车刹车90%以上是靠驱动系统回收动能,最后一点点靠刹车辅助。后轮为什么不能用鼓刹?大家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要被没车的人牵着鼻子走。

毕竟买的是大众,升级的便捷性和开放性让人赞叹。大众车迷们,不升级怎么能说玩大众好呢?ID系列有多种配置供大家玩,根据需求选择,今天就不说细节了。

(图:前天去洗车,遇到一个途安司机,帅到我流口水,这车也特别适合当补油车,超级省油,也是大众,改装升级空间非常大,上海站还有一辆同款6座带ACC、丹拿喇叭的,有谁知道这车值不值?)

关于续航,我被问过很多,其实电动车的续航根本就不是亮点,也不可能成为强项。不要对续航太苛刻,只要你身边有充电条件,标称400km的续航就够了。就像当年的苹果手机,用户体验好,但充满电后只能用一天!诺基亚能用一周,飞利浦能用一个月!结果那些续航长的全都崩了,因为给手机充电很方便,苹果的续航问题根本不是痛点。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在我看来,电动车的续航就像班上那些考了60分的同学,某次考试考了70分,我不觉得你有多牛逼,你努力考了80分,但你还是没有那些每次都能考98分、100分的同学那么有可能考进清华。 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选择使用电动车,适当淡化续航问题,只要骑行时间不是短到让你焦虑就可以了。多看看其他优点,比如擅长运动、善于社交、会组织活动、善良真诚人际关系好、做事特别认真有毅力等等,以后的你未必比尖子生差。

ID.4车长4.6米,虽然是SUV,但是离地间隙并没有真正的SUV那么高,我觉得把它看成MPV与SUV的融合或者跨界更合适,适合全家日常代步和生活使用。得益于这一代平台的架构和布局优势,车头可以做得很短,A柱前移(A柱延长线已经和前轮相切),这样在有限的车长内,创造出了更大的车内空间,后排也比较宽敞。

ID.4更适合Model Y,ID.4的后备箱没有那么“后倾”,可用空间更大。特斯拉的路线和ID系列不一样,极简的造型、各种巧妙的降本设计、独特的架构和理念、颠覆性的搅局者确实收获了不少追随者,但偏向传统谨慎的我,终于在尝试新事物的道路上迈出了保守的一步。

写在后面

感叹人生苦短,40岁以上的人在花钱上就没那么纠结了。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把时间留给体验而不是纠结。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选择的悖论》,里面讲了一个购物原则,过多、过细的比较,会让最终的消费缺乏幸福感。买东西一定要找到最合适的,作者称之为“最好”,找到一两个重要的吸引点就可以买的,被称为“足够好”。前者由于决策机会成本巨大,容易崩溃,如果买的东西不满意,就很有可能后悔,陷入抑郁;而后者心态更好,付出的少,消费容易满足。

说这些是为了提醒大家,汽车不是神造的,只要企业受限于成本,汽车就不可能完美,就看你需要什么亮点,什么瑕疵可以忽略。德系厂商做的电动车,没有特斯拉技术先进,也没有国产新势力炫酷,但完全击中了我这个老玩家对于“汽车”的认知,我心目中的汽车就该是这个感觉,用自己的认可买单,至于那些不成熟和瑕疵,瑕不掩瑜。想想看,第一代特斯拉出来的时候,价格多少,但问题比ID.4少吗?这么大的国际车企,应该有文化底蕴积累,做事认真严谨,应该珍惜品牌口碑闲鱼刷粉有影响吗,不应该因为没钱又招不到新人就破产了~

我没有考虑过如果开了两年就卖掉会损失多少钱,也没有考虑过换个电池要花多少钱,也没有考虑过20万公里之后保养会不会更贵,我无法预见这些问题,所以也就没太在意。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ID.4:它是大众史上性价比最高的车,没有之一(这是引用吴越王原话,因为厂家在车的分销上完全是赔钱的)。我想对于德粉来说,这也是大众车主难得的体验保时捷驾控的机会。大家心心念念许久的阶梯,如今一步到位,还在等什么呢?

故事的结局

有轨电车很容易降低车主的水平,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

我以前开的都是X5、卡宴、Q7,一箱油六七百,把油卡递给加油站服务员,加满油!两分钟后就走了。油价具体多少我记不清了,但记得是七八块钱一升。现在呢?我开始关注哪个APP的电价最低,晚上九点以后充电便宜六毛钱,哦,对了,十点以后便宜两毛钱!天呐,登记车牌可以免两小时停车费,赚了……一边充电一边​​在车里等。

哦,我的收费只花了几个,但我已经关注几美分的价格差异。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建议电动汽车所有者互相鼓励,并提醒彼此不要让模式下降。

让我告诉您另一个小的经历。

单击查看ID.4出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