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微博只关注微博上的深色头像,非常阴,注意谨慎。” 长期以来,这是25岁的小林发微博时总会加上的后缀。
因为他的微博账号“死”有点特殊。 自2011年7月3日转发第一篇讣告以来,这位福建IT男的几乎每条微博都与死者有关。 。 一年半的时间里,802名逝者被他言语“送走”。
这位85后称自己为“微博版殡仪员”。
他典型的“入殓”方式是这样的:“@××,男,22岁,胃癌。结果,他的身体变得异常瘦弱。他感叹自己怎么能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与胃癌作斗争。有一年,最令人羡慕的奥运运动员出汗后喝了能量饮料。
“@××,女,90后,患有疾病。喜欢手工饰品和DIY模具。在你的微博上看到了很多好玩的小玩偶,比如咸蛋超人、拓麻歌子,勾起我很多回忆。附上博主的童年照片吧,你和你妹妹一起做的咸蛋超人。”
像这样由100字的人生故事组成的讣告,小林通常每天都会更新1到2篇。 看到的网友都会在下方点燃哀悼蜡烛,送上这位陌生人。
在肖林看来,死者的遗物可以装满文字,从头到尾读完,他发现:“死者的微博就是一个世界。”
“一开始我只是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点击《死而复生》的微博页面,370多条讣告整齐排列。 就连下面的转发和评论也很工整。 转发不超过一百条,评论最多不超过一千条。 评论几乎都是蜡烛图。 偶尔,死者的亲友也会在下面补充一两句话。
有点压抑,却又有点庄严、平和,甚至温柔。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5后”经营的花园。
小林承认,他最初的想法并没有那么情绪化,收集死者的信息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实验:“当时我只是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我想尝试一下,在没有宣传、营销、买粉或无耻的情况下,我能走多远。在一个别人没有的话题上,我可以自己做到。”
这个平时“连吃饭也不爱发微博照片”的人,因为7月份碰巧遇到了凤凰网前副总编辑吴征的去世,所以把焦点放在了别人的死亡上。 2011年,他灵机一动,发了第一条微博,上面写着“死了”:“@武正——原凤凰网副总编辑、现任百视通运营官,昨天因心脏病去世。 39岁。”
这篇简单的讣告只收到了 2 条转发和 4 条评论。 只想着“做产品”的小林有一个更简单的想法:“接下来,我在哪里可以找到新的信息?”
小林最初是从“技术”角度看待这个账号的。 讣告往往只有一句话:死者的账号、身份、年龄和死因。 为了扩大信息来源,他甚至要在每条讣告后面加上:“欢迎大家@我的去世信息”。
直到两个陌生人的去世,小林才开始对“死者如死人”倾诉个人情感。
一位是“林若海兰”,一个刚刚进入大学却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的女孩。 去世前,她用17条微博一一告别了这个世界,并说服家人捐出她唯一健康的心脏:“我从小就叛逆,而其他孩子却在妈妈怀里撒娇。” ,我梦想有一天背上一个行李去流浪,现在不可能实现我的梦想,所以让我健康的心在那些有梦想的人的胸中跳动吧。知道我的家人同意我的决定,这非常困难……但毕竟他们都是善良的人。”
看到这一幕,小林形容自己“第一次在电脑前哭”。
“我真没想到,人类在临死前还能如此热情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于是,在介绍了死者的基本信息后,小林认真地为她补充了葬礼的话,“你微博你的话语仍然影响着每个人,我们也会像你说的那样,‘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被取暖,等待别人来取暖。’”
第二位是一位1981年出生的长春网友,去年2月中旬,他用近乎绝望的语气不断重复着同样的求助信息:“我叫××,我是一个‘80后’一代。” 我身体有一点小问题,由于家庭困难微博买转发,今晚确诊为急性肺炎,而且很严重。 医生说再等两天也治不好,明天就要住院,但治疗费要3万元。 ,希望好心人能够帮助我。 这个信息千真万确,我着急,着急,着急。”
最终,他没能筹集到3万元,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小林后来关注到了这位不幸的网友,并写下了这样的祭文:“@××,25岁,急性肺炎。这是微博上一位非常孤独的网友,他从2月10日凌晨开始那天,我拼命在微博上发了几十条求救信息,但直到去世,转发数才2条。我点开了他,成为了他的第26个粉丝。
后来这条微博的风格发生了变化,逐渐变得柔和起来。
22岁因公殉职的消防员、漂流时身亡的富翁、风华正茂却遭遇车祸的女模特、身患癌症的金毛饲养员、过劳死的80后“金领”会计师、两岁赤峰女孩的一点希望……一年半的时间里,小林用微博的话语“棺材”了形形色色的死者。
有人好奇他选择埋葬的标准。 他的回答是:“没有标准。我按照关注的顺序选择它们。”
从一开始,小林关注的死者信息就来自这个账号的粉丝。 “有人@我一个他们认识的死者的账号,我通过一套‘鉴定程序’来验证该用户是否死亡。”他告诉记者,这个程序与医学无关,都是基于浏览死者微博信息。 “死者的账号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微博已经停止更新,二是亲友经常在账号上留言、哀悼。如果这些都满足,我就会‘关注’这个账号。” ,继续观察半个多月,如果仍然没有更新,则有99%的概率信息准确,可以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后,小林会把死者的微博从头到尾读一遍,然后写上“祭祀”。
经常有人问他:“写这条微博有什么意义?能让人学到什么?” 年轻人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为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目的。”
无论死在哪里,死亡都是有尊严的、平等的。
因为这个账号,《死亡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成为了还没有“跑三”的小林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亲眼目睹了各种死因的小林,“家里有人信佛,但我不信”,他用同龄人中少有的平静给出了答案:“生命是一个很平常的存在,可以随时都会被别人带走。对于全球60人来说,有几亿人,一个人的死亡,有时候并不是一件特别隆重的事情。”
小林告诉记者,在这个账号下,很多“90后”网友接受“死亡”的程度有时超出了他的想象。 “尤其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人,他们总能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来戏弄和接受死亡。比如,有的开始跟我‘预留位置’。” 他表示微博买转发,还有人出于不明目的向他谎报死亡。 。
“但无论在哪里,死亡都应该有尊严,即使是在娱乐至上的微博上。” 小林一直记得,有一次,一个死者的微博突然关注了他,他立即发文:“哇,这个人居然关注了我,奇怪……”结果,他的粉丝数直线下降。 “后来我才知道,是死者的朋友用这个号码上网的。但经过这件事,我想我已经到了底线了。”
也有死者亲友不希望账号被打扰,要求小林删除“入殓”信息。 小林的原则就是乖乖遵守,“我不想吃掉死者。”
小林“棺材”过不少名人,比如著名“80后”漫画家熊顿、器官捐献者小希望、著名女演员白静等。 不过,小林认为,无论一个人的影响力有多大,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死亡对一个人的意义在于你对死者的了解有多少。”
因此,在《死者》中,无论死者的微博多么不起眼,首先被小林平等地阅读,然后他勾勒出一个“只属于他(她)”的样子:
于是人们知道,一名因食物中毒而死亡的女孩“一个月前刚刚庆祝完18岁生日,前段时间捡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幻想着未来的家庭”; 50岁因癌症去世的母亲,却可以“很潮”,用微博很熟练,经常转发年轻人会关注的笑话; 一名因车祸脑死亡的17岁女孩,因为“立志要做白衣天使”,最终以护士的形象离开了人世,并“将自己的遗体捐给了我的家人”。梦中父母”;浮潜时意外身亡的小女孩“听着雨声幸福地睡着了”;事故发生前一晚“幸福地听着雨声入睡”;心脏病去世的男篮球运动员“对未来充满希望”我只想打好篮球,赢下一场比赛,吃顿火锅。”我曾对着月亮拍过一张漂亮的照片。
经常有人问他,你认为一个陌生人的生活可以用短短100个字来准确描述吗? 小林的回答是:“绝对不是。”
但此时,大多数死者亲友都不会纠正并说“不,不”,而是会选择在讣告后一起追忆,感谢交代。 就像日本电影《防腐师》中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一样,最后总是用温柔来“对待”自己在乎的人。
有人认为他自称小林,意为《防腐师》中的小林大悟。 他说:“我只记得看过这部电影,我真的忘记了主角叫什么名字,原来他也有小林这个字,小林是我的真姓。”
这位坚持只接受文字采访、不愿透露全名、不想“出名”的“85后”声称自己有一个习惯:“虽然我现在有点红,但我仍然保持一个习惯,就是每次写推文,博请在死者账号下认真、恭敬地回复。”
就在几天前,这个账号中使用已久的死神镰刀头像被一张《防腐师》的图片所取代。
“之前使用的死亡头像,早期的语言,包括信息中的出生日期被误写为4月4日(清明节),都是为了创造一种独特的想法,吸引别人的注意。” 小林在新的微博中写道,“我写了300多条微博,发现让我坚持下去的就是读每一个故事的温暖和感动。”
防腐师在天地之间平静地拉着小提琴,在他的脑海里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