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人们经常发现一些用户每次发布普通内容所获得的浏览量或点赞数很容易超过百万、千万甚至上亿。
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些数字到底有多准确? 这些数字从何而来?
新媒体流量数据充满人为操纵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不久前,某艺人用户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视频的微博转发量破亿。 从目前中国微博用户总数3.37亿来看,相当于每三个微博用户中就有一个转发此内容。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不是真人生成的,是机器用软件生成的。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输入新浪微博的名字,系统优先显示大量帮助用户增加关注者或增加数据的业务选项。 10元基础套餐可购买400个粉丝或转发指定微博100次。 还可以根据需要实现粉丝活跃度、地域真实性的特殊定制。 卖家表示,不少艺术家、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
记者尝试下载软件,并在指定位置填写了一个尚未更新的微博账号。 经过几分钟的操作,他发现该账户上仍然有相似的名字。 的追随者。
记者还在微信、微博聊天群中发现了大量公开点赞信息。 记者尝试应聘,卖家将指定客户介绍至抖音账号并加关注、点赞。 订单一旦完成,就会算作奖励,1元到3元不等。 单日工作量没有上限,工资也可以当天发放。 清除。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喷子创作的内容几乎一样,很多喷子都是凌晨上线。 如果有1万名粉丝,每人注册10个白色账号,每个白色账号每天发100条消息或消息微博买转发,那就是10万乘以100,一天就会达到1000万。 事实上,真正的数字只有一万。
粉丝非理性追星助长虚假数据泛滥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当数据欺诈变得容易时,滥用就不可避免。 热衷于选秀节目的粉丝和狂热的追星者会雇佣巨魔来支持偶像,以提高他们的排名并提高他们的销量。 艺人经纪公司和各类新媒体平台也看准了商机,在幕后推波助澜。
为了集中力量支持普通偶像,粉丝自发建立或经纪公司安排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 据曾参与数据站排行榜的小宇介绍,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是日常打卡任务。 想要快速提升,花钱买数据早已成为粉丝们的惯用伎俩。
某明星微博前工作人员:因为现在大部分粉丝都觉得转发和评论特别重要,所以这样的数据越多越好。 有时候我们买的东西是别人给我的,我就保存起来。 有时微信群里有链接,或者微博群里有链接。
购买这些账户需要很多钱,每个账户可能只需要三四毛钱,但他却购买了数百个账户。 群里可能有人分微博评论,有人可能负责转发。
为了节省人力和时间微博买转发,粉丝团还会分享一款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 进入其主页并选择您最喜欢的明星。 无论日期或图表副本如何,粉丝所需要做的只是付款。 于是,花上几千块钱就成了粉丝们释放追星激情、彰显忠诚度的集体狂欢。
名人微博站前工作人员:如果是博客,数据组里每天都会有任务,必须由公司统一安排。 比如你连续转发这条微博多少天,坚持下去就会有奖励。 据说有的企业可能会读到这个数据,有的品牌可能会读到,但我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会读。
打破流量执念,用真实作品吸引观众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对于虚增的数据,专家表示,数据造假不仅损害了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而且使市场陷入不注重质量而把流量放在第一位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专家吴春勇:流量诈骗基本上违反了诚信原则。 其本质实际上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一条不健康的产业链、生态链逐渐形成。
而当数据欺诈成为一个行业时,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助长了欺诈行为的持续蔓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当明星的流量大时,他的曝光率和受到广告商的关注就会更大。 因此,鼓励粉丝集群创造流量是必然的。 然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媒体机构也需要利益。 一旦他们发现更容易迎合这种情绪,他们就会受益。
相关人士表示,广告商受到流量造假的伤害最大,因为他们的大量预算被浪费了。 此外,数据造假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触及行业道德底线,阻碍市场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当然要有政策来遏制这些产生流量的机构。 另外,我觉得要扎实推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好东西,让它们真正成为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典范。
”
净化网络环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