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博主王凯
中国广播网兰州2月14日消息。 2010年8月8日凌晨3点23分,一位名叫“Kayne”的网友用手机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19字的信息:“洪水和停电几乎整栋楼的人都聚集在这烛光周围。” 这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微博上发布的第一条消息。
“凯恩”的真名是王凯。 他是重庆科技大学的学生,也是放假回家的舟曲居民。 这条微博发出后,他成为了一名没有记者证的“记者”,成为中国第一个图文并茂“报道”舟曲灾情的人。 舟曲受灾期间,每天都有数万人来到舟曲。 在线等待他的微博更新。 而因为微博,王凯的过去和现在都被巧妙地“发酵”了。 他回头看了看自己,思考了一些事情……
直播
“由于洪水和停电,几乎每座建筑物的人们都聚集在这根蜡烛周围。” 2010年8月8日凌晨3点23分,王凯的微博没有标点符号,并附有燃烧蜡烛的图片。 这成为舟曲灾区向外界发出的第一条信息。 其实,当时王凯并不知道一公里外的县城核心区域灾情有多严重。
8月8日晚,王凯和朋友们看着阴云密布的天空,有点担心即将来临的暴雨,于是早早回到爷爷家睡觉。 他第一次被外面吵闹的哭声和狗叫声吵醒。 困了,王凯以为有人打架闹事,就换到安静的房间继续睡觉。 与此同时,四姨、四叔陆续打来电话,王凯在黑暗中按下了挂断键。 直到凌晨3点,王凯才被妈妈叫醒,才发现洪水已经到了二楼,而爷爷家在三楼。 这时,雨还在下,水还在涨。 必须撤退到更高的地方。 整栋楼的人都爬上了顶层居民家。
第一次发微博后,王凯感到惊慌和害怕。 看着母亲紧张地催着固执的爷爷上楼,他的心平静了一些。 他本想给同学打电话,告诉他们自己所经历的“洪水”,但因太晚而放弃,于是他决定在微博上发一条消息,认为等朋友们天亮时看到时,他就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黑暗而又充满恐慌的夜晚。 天亮后,王凯被楼外的景象惊呆了。 随着继续撤离,他才真正看到,这场毁灭性的灾难不是洪水,而是巨大的泥石流。
“谁要去舟曲?” 王凯的微博页面上显示了《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的微博动态。 他立即回答:“我是舟曲人,我在舟曲。” 此言一出,网友纷纷围观,有的询问舟曲的情况,有的为遇难者祈祷。 王凯突然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了。 从一条简单的短信到一张现场照片直播,8月8日下午5点57分到10点10分,王凯连续发了21条微博,收到了4000条回复。 余。
8月12日,由于水位上涨,一家人决定搬到卓尼。 王凯想留下来,继续用手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到微博上,但家人反对。 一方面,他每天都去疫情严重的地区,家人非常担心他的安全; 另一方面,他担心发微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为一些微博已经被删除了。
质疑声很快被网友对舟曲情况的担忧所淹没,但越来越多的关注给王凯带来的压力对他来说实在是太大了。 “希望大家不要给我太大的压力和期望,我只是一个大学生,碰巧遇到了灾难,不小心发了一条微博,被大家赋予了所谓的责任,谢谢大家。”感谢你们对我的鼓励、支持和信任,我也会继续做我想做的事。” 随着“粉丝”数量不断增加,网友对王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去某某地方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 “请你去了解一下这样那样的情况。” “其实王凯根本做不到,他能做的就是及时将自己看到的事情发到微博上。
8月15日,全国哀悼日,王凯叹息道:“我想回去。” 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画面,母亲明显看出儿子离开舟曲三天后不高兴,就同意让他从卓尼回来。 返回舟曲。
从8月8日发第一条微博到8月17日离开舟曲,10天内王凯发了300多条微博,内容包括受灾群众、气温、通讯、水位、物资供应、搜救地点、堰塞湖爆破、救援官兵、志愿者……方方面面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感都通过图片和文字传递给外界。
改变
离开舟曲后,王凯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8月20日,他发出内心独白:“我现在感觉很迷茫,一方面想为家乡多做点事情,另一方面又想尽快回到以前的生活。”我知道有些人已经开始对我感到失望,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我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帮助我的人。”
接下来的六个月里,王凯经常梦见灾难中的舟曲。 有他曾经见过的搜救场景,有想象中的灾难发生的瞬间,有死去的朋友……那些梦都是10日来自舟曲的。 映射无法避免或删除。 王凯表示,他一直在回避回忆和假设。 虽然他在微博直播时并没有感到害怕,但那些场景却铭刻在他的脑海里,然后又在梦中闪现。 尽管如此,王凯仍持续关注大学校园内舟曲的情况,时而转发其他网友关于舟曲的微博,时而在微博上发布从母亲那里了解到的信息。 王凯坦言,这样的“微薄力量”让他感到无能为力。 “比如,如果有人想要捐赠物资,问我捐到哪里,我就无法回答。”
生活因微博而不断扩大、扩大,也因微博而变得混乱。 粉丝的关注、媒体的采访、各种活动相继而来。 王凯感觉自己被放进了一个模子里,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正义”、“英雄”、“一个人的通讯站”,以至于他还发了微博。 他连轻松的东西都不敢发,他清楚自己只是一个“不小心发了一条微博”的大学生。
“谁不想出名呢?” 尽管饱受“炒作”质疑,但王凯依然面临因微博而出名的事实。 有一段时间微博买转发,王凯在成名后感到头晕,但逐渐冷静下来后,他发现去掉“舟曲”和“微博”这两个关键词后,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
王凯刚开始使用微博时,只是想排解一个人学习的孤独感。 “微博就是个垃圾桶,不开心就说,喜欢就转发,但你也会发现身边人的另一面。” 通过微博,王凯发现,平时打打闹闹的朋友中,有的人对自己的专业有广泛而深刻的了解,比如剧本、影像、时尚。 这让王凯开始反思自己,逐渐少了玩的时间,多了看书和思考的时间。
随着舟曲泥石流事件直播的开展,他也关注了一些教授、媒体、微博名人等。每天打开微博,扑面而来的信息碎片向王凯展示了一个复杂的世界。 有了微博,看到了不同的观点和声音,我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王凯的微博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最初关注的是音乐、服装、美剧,逐渐增加了对房价、禁烟立法、王鹏诽谤案等一些公共话题或公共事件的关注,等等,但他很少发表评论,最多是转发,“我没有办法辨别真伪,我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所以我只是看,不说话。”王凯在很多公开活动中都表示。除了质疑真相、做出理性判断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并没有关注真相,而只是试图卷入事件之中。
尴尬的
那是2011年1月19日18:00,距离2010新浪互联网节开始还有不到一个小时。
19岁的王凯坐在水立方演播室,环顾四周,拿出手机发了一条微博:“第一排坐了很多大牌,太兴奋了~”。 除了微博上关注他的网友之外,几乎没有人关注他,因为颁奖典礼上很少有人知道他是谁。 王凯很清楚,他之所以坐在这里,完全是因为半年前的那场灾难。 他没想到,自己的生活会因为微博而发生如此大的改变。
王凯上台领奖。 工作人员告诉他,他将是第一个上台领奖的人,需要准备一份简单的获奖感言。 坐下之前,王凯思考了一会儿该说什么。 但当他看到坐在旁边的“王学圻”、“冯小刚”、“范冰冰”、“葛优”……等明星时,他激动不已,立即拿出手机开始“直播”。直播”。
“掌声,请2010年度魅力人物——微博网友王凯上台领奖。” 听到自己的名字,王凯大步走上台,从颁奖者手中接过奖杯。 王凯面对亿万网友表示:“作为一名普通、普通的大学生,我很自豪能够来到这样一个盛大的场合,能够让我的声音在泥石流中被更多的人听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舟曲。” ”
王凯确实紧张到下台后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下台十多分钟后,王凯对微博上关注他的网友说:“谢谢大家,我现在平静多了,感觉像在梦里一样,哈哈。” 此后,他继续在微博上“直播”。 你自己看到的星星。
生平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到明星,王凯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 线上仪式结束后,全体嘉宾出席了主办方主办的“微博之夜酒会”。 政商名流、影视明星齐聚,王凯看得眼花缭乱。 很快,兴奋变成了沮丧。 每个人都在与自己认识的人交流,或者被自己认识的人介绍给其他人。 王凯的孤独和尴尬被无限放大。 虽然工作人员把他介绍给了两位参会教授,但聊完舟曲后,王凯却不知如何继续聊下去。 20时25分,王凯拿出手机发微博:“我走了,你回去休息吧。” 当他转身离开时,耳边传来“微博夜会开始”的声音。
1月20日,央视网上春晚录制现场,作为嘉宾的王凯情绪并不高涨。 他在微博上直言:“突然觉得我上网络春晚真的很无聊,为什么一定要玩得开心、玩得开心呢?” 耸人听闻。 观众不舒服,我也不舒服。”
没有了首晚的璀璨星光,王凯的孤独和尴尬在众多网红面前依然延续,“坐在休息室百无聊赖,别人成群结队地来,我一个人想买点东西,吃东西不容易。”要么不出名,要么出名,这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是最尴尬的事情。”
“别人跟我说什么?继续说舟曲?” 在接受了不下50家媒体的采访后,王凯对所有的采访和活动都感到厌倦。 他不断地回忆着同样的场景,然后就像一台重复的机器一样,不断地回答着同样的问题,接受着各界的慈悲关怀。
王凯讨厌这种“成名”方式。
前进的道路
2010年,王凯因为微博被三万多粉丝抛入云端。 同时,微博也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让他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以前的梦想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微博买转发,比如我以为有一天会有人突然来找我拍广告或者做节目。” 说起自己过去的梦想,王凯忍不住笑了。 这个牵强的梦想其实是一个媒体梦,只不过这个梦是针对娱乐节目主持人的。 在舟曲“直播”的日子里,王凯亲眼目睹了一线记者步行数十公里进行采访、通宵赶稿、跟踪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物的搜救进展、睡在床上等。地板上全是他们的衣服。 ……王凯在向媒体人致敬的同时,对媒体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微博新媒体带来的新尝试也让他的媒体梦想更近了。
王凯决定攻读媒体硕士学位,并在微博上向人们请教,但他却更加困惑了。 你想当主持人、一线记者、还是做新媒体研究? 王凯还没有想好。 但他希望在30岁之前拥有自己的事业,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希望,当他再次遇见政界、商界、名人时,自己不是以微博网友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一个丰满、独立的个体的身份出现,名叫“王凯”。 王凯很清楚,这需要努力工作,为自己积累足够的资本。
2011年1月25日,王凯回到舟曲。 河边的凉亭已被拆除,民居上有洪水留下的泥迹,县城挂起了喜庆的红灯笼……王凯继续着有关舟曲的“直播”,但更新很慢。 王凯表示,这次回国,除了灾后重建和过年,还希望听到更多受灾群众的声音; 他在家乡舟曲看到的不再是灾难中的呻吟和悲伤,而是坚强的乡亲们,他正在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也是他成长多年后,家乡再次铭刻在心的动力和鼓励。 或许,他的梦想将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每一个小细节都可能改变你的生活。” 王凯在微博中写道。 这是他在2010年微博元年最真实的感受。文/摄记者 张馨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