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诈骗“陷阱”增多,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辟谣君今天整理了十大最流行的网络骗局。 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避免落入骗子的陷阱。
谣言
“早晨挑战”游戏骗局
案件:
今年6月,重庆警方接到多人举报,称一个名为“早起挑战群”的公众号涉嫌诈骗。 该公众号声称,参与者每人缴纳10元至5000元不等的押金,并在规定期限内登录指定公众号或APP进行签到、举报。 入住者可平分未入住者的押金。
警方调查发现,该团伙利用“早起挑战群”、“早起”等公众账号为平台,通过各种奖励活动吸引人们参与该平台的早起挑战游戏。 但主办方收到微信用户的挑战金后,通过篡改后台服务数据、减少签到用户分红、瓜分用户押金等方式实施诈骗。
经调查,警方发现,该诈骗团伙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已在全国发展了100多家加盟商。 随后,警方在山东、湖南、广州等20多个省市抓获其他涉案人员51人,扣押涉案资金逾500万元。
提醒:
类似“早起打卡”的利润分享博弈模式,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欺诈、盗窃的风险。 网民应提高警惕,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谨慎参与此类活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谣言
“网刷”骗局
案件:
2018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市民刘女士收到一条短信,称某公司诚邀刘女士加入刷单群。 日薪约150至300元,月收入1万元以上。 她可以一项一项地处理订单,并且可以在家里完成。
刘女士完成第一个100元订单后,联系人退还了她的本金和4%的“佣金”,共计104元。
随后,刘女士通过网络平台又购买了12500元商品,她的账户确实收到了对方承诺的750元。 收到750元的“佣金”后,刘女士完全相信了对方,又花了12500元。 然而,这一次刷完之后,对方却改口了。
当刘女士要求返还本金时,对方声称刘女士需要完成“双单”才可以返还。 如果她不这样做,就无法结算,所有初始投资都将作废。
短短两个小时,刘女士就刷掉了2.5万元,但对方只退还了750元的佣金。 对方编造各种借口,要求刘女士继续假订单。 刘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前往派出所报案。
警方调查发现,此类案件集中、手法相似、涉案金额较大。 据初步统计,已举报案件200余起,被骗金额约500万元。 公安部门联合侦查发现,这些诈骗团伙主要藏身于菲律宾。
2018年9月,工作组在菲律宾马尼拉发起关闭电信网络诈骗窝点统一行动,捣毁7个诈骗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
提醒:
近年来,涉及“网络诈骗”的电信诈骗案件呈现明显趋势。 受害者以女性为主,比例高达63%,且以年轻人居多。 警方提醒公众:切勿贪小便宜,吃大亏。
谣言
利用短视频平台实施网络诈骗
案件:
“90后”张女士表示,今年11月19日下午,她收到了抖音推送的网贷促销信息广告。 评论区有人说,“借钱给我,利息很低”。 张女士最近正在为父母办理保险。 付完首付后,她还缺余额,于是她私信对方询问贷款情况。
以“打包收入获取授信额度”、“申请贷款需要短信验证码”为由,张女士被骗1890元。
当使用“蚂蚁金服”等关键词搜索抖音时,出现了大量复制公众号的用户,这有些令人困惑。 (手机截图)
今年下半年以来,
全国公安机关通报一批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人员
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案件:
9月,浙江警方通报称,不法分子在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借口提供网贷、测试贷款信用评分实施诈骗。 该平台还存在大量虚假支付宝官方“山寨账号”;
同月,江苏警方发布预警称,全省多地发生以短视频平台“生日返利、付费点赞、虚假微商销售商品”为由的诈骗案件;
11月,厦门警方发布预警,今年以来,厦门发生借助抖音平台以“免费领取手机”、“免费领养宠物”等为名的网络诈骗案件38起。 涉案金额25.5万元。 最小的受害人年仅14岁。
在警方通报的案件中,大多数受害者都是年轻人,甚至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提醒:
观看带有营销推广内容的短视频时要保持警惕。 不要随意在陌生人的私信或个人资料中添加微信、QQ号码,不要贸然填写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
遇到对方索要钱财时,应加强甄别,发现涉嫌网络诈骗内容的,应及时向短视频平台或公安机关举报。
谣言
“我就是我自己”微信语音诈骗
案件:
5月底有偿点赞合法吗,孙女士的微信账号被盗。 骗子登录并向她的朋友借钱!
朋友自然不轻信,要求语音验证来验证自己的身份,骗子就发来了一条语音信息,里面只有四个字:是我,是我!
由于声音确实是孙女士的,四人就相信了她的话,总共被骗了约3500元。
在此类诈骗中,好友的微信ID被盗有偿点赞合法吗,语音内容被预先录制。 有人可能会好奇,真实的语音验证从何而来?
以上述孙女士为例。 孙女士沉迷于某款手机游戏。 骗子以为她在充值“游戏点”,通过微信与她语音聊天,诱导她提供微信账号和密码。
期间,骗子故意询问孙女士是否就是游戏中昵称的人,轻易就收到了孙女士的语音回复:“是我,是我。”
提醒:
要避免这种骗局,一方面,你必须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你的微信账号和密码,以防止你的账号被利用。
同时,遇到朋友借钱时,一定要通过电话确认(视频聊天也可以作假,不安全),避免财产损失。
谣言
新“机票改签”骗局
案件:
7月24日,江西省准研究生张浩(化名)收到某签约航空公司提醒改签航班的短信后,按照“客服”提示,被骗9998元。
张浩回忆,由于当时正在与“客服”通电话,因此没有时间完整阅读银行发来的验证码短信。 短信里有防诈骗提示,他赶紧把验证码告诉了“客服”。 “后来我发现他有我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只要有验证码就可以直接从我的银行卡上转账。”
提醒:
请务必仔细辨别短信来源,最重要的是,不要将短信验证码告诉任何人!
谣言
“天猫双十一小程序抽奖”骗局
案件:
双十一前后,一场所谓的“天猫11.11全球狂欢节官方抽奖”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小程序页面显示的“抽奖参与者”数量超过160万。 但没过多久,这一活动就被天猫客服等渠道确认为假货。 讽刺的是,这个活动其实有一个很大的“bug”,那就是没有告诉网友获奖后如何领取奖品。
假彩票
提醒:
在该骗局的分享页面底部,还有一个带有支付宝密码的红包。 也许这就是骗子的最终目的之一。 根据支付宝“赚红包”规则之一,支付宝用户生成自己的红包密码并分享给好友后,如果对方收到支付宝红包并使用,分享者也将有机会获得红包金额相同。 骗子在这里分享了自己的支付宝红包密码,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给自己赚红包。
隐藏的“赚钱红包”
谣言
“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补贴”骗局
案件:
7月下旬,全国高校开始发放录取通知书。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能会开始担心学费、路费等,于是,虚假信息、电信诈骗等各种骗局开始出现,打着“资助困难学生”的旗号。
“今年第二学期考试合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携带录取通知书和家庭困难证明到市工会领取2000元秋季助学金!低收入家庭新生应去教育局二楼报名,每年一万元补贴。” 这个消息从6月底开始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广泛传播。
对此,各地工会和教育局均表示,该网传内容为虚假信息,并提醒考生及家属切勿轻信,谨防上当受骗。
提醒:
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学生和家长提高安全意识和甄别能力,谨防电信诈骗、“套路贷”、“回租贷”等陷阱。
谣言
“共享单车订阅”骗局
案件:
“共享经济是大势所趋,别再当井底之蛙了!订阅共享单车给你带来丰厚的利润,边干边赚!” 近日,“共享单车订阅”这一噱头在朋友圈疯传,全国各地接连发生多起订阅诈骗事件。
资料图(图片来源:tuku.qianlong.com)
严大明 摄,千龙网发布
小王是一名办公室职员。 8月,他在浏览朋友圈时,看到一则投资共享单车的广告。 看到利润不错,小王兴奋不已,主动在微信上添加了“主管”。 随后,小王被拉进自行车合伙团,转出880元认购了一辆自行车。 从第二天开始,他每天就可以获得60元的返利。 第一次尝到好处后,小王大胆地追求了7辆自行车。 没想到,转会刚完成,小王就被“主管”拉黑,并被踢出了群。
提醒:
无论介绍什么平台、什么朋友圈,只要涉及到金钱,就一定要谨慎。 如果你看到消费者返利、朋友圈推荐奖励等常见的促销口号,你就要小心了。 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涉及非法集资活动,必须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谣言
“朋友圈议价链接”骗局
案件:
今年年初,北京市民郭先生帮朋友点击朋友圈中的“砍价”链接,卡内600元资金被盗。
郭先生告诉记者,“砍价”链接写的是“请朋友帮你砍价,就可以买一个苹果”,添加上你的姓名和电话后,页面立即显示“你已经帮你的朋友省了68元”。 ! 活动时间有限,只要填写参与活动信息,找朋友参与砍价,就可以零元购买手机。”郭先生想都没想就将链接转发给了朋友圈,并向朋友发送消息寻求帮助“讨价还价”。
正当他忙于工作时,郭先生收到一条信息,显示他的银行卡已被扣除600元。
类似事件截图
提醒:
微信“帮忙砍价”活动最初只是用于营销。 很多商家利用这种活动吸引人们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然而这种成本低、操作简单、容易被愚弄的活动从此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他们通过朋友圈“讨价还价”来收集个人信息或诈骗钱财,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诈骗。 参与的用户将会收到大量的广告短信和诈骗短信。
高度警惕微信朋友圈类似砍价赢大奖的营销:
谣言
10
“假应用程序”骗局
案件:
“公安情报”,这样一个APP的名字,乍一看还以为是官方开发的软件。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信用卡有不良记录,需要登录这个APP来支付,你会这么做吗?
其实,这是一种新型的电信诈骗! 该假冒APP用于诱骗受害人输入银行卡等信息,骗取资金。 家住保山的金先生是受害者之一。 他的银行卡号和密码差点就被骗了!
提醒:
据保山警方介绍,诈骗者制作的钓鱼APP具有“电话转接”、“短信拦截”等功能,故意阻断警方与受害人的通讯。 同时,该APP基本覆盖国内所有主流银行,不要求受骗人跨银行转账或自行进行网银操作。 一旦被骗人输入了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手机号码、登录密码、交易密码等,其银行账户就基本处于“裸奔”状态。
大家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下载奇怪的“公安情报”APP! 一定要小心,仔细观察,谨防上当受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