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受疫情影响,短视频、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短视频+”、“直播+”逐渐赋能各行业发展,行业跨界融合已成趋势。
据第三方数据平台监测,2020年国内直播电商行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2021年在线视听报告》显示,短视频市场规模已达2051.3亿元。
截至今年3月,短视频平均使用时长为125分钟,超过即时通讯,成为人均日使用时长最长的在线应用。
这份报告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短视频平台的行业地位首次超越所有综合视频平台。
从2019年的“生力军”,到2020年的“全面领先长视频”,再到2021年的“影响力超越所有综合视频平台”,短视频行业仍在快速发展。
5G、VR、AI等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内容丰富度和用户互动性,为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在此背景下,第九届网络视听大会首次设立短视频直播日。 6月5日上午,直播日最重要的活动——短视频直播行业高峰论坛上,来自各短视频直播平台的高管进行了个人演讲和1V1对话。
最后的圆桌讨论中,以“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下一个机遇点”为主题,杭州米流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刘琼与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雷宾一进行了圆桌讨论。在无忧传媒的交流会上,葡萄子传媒副总裁李金喜、时知(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马长波就短视频及直播行业的发展趋势交换了看法。
来源:第九届网上视听会议
(以下为圆桌会议嘉宾发言实录,按发言顺序整理并经编辑删除)
雷宾一:
有内容能力的主播更强
当前短视频和直播行业的机会核心在于新技术的变化。
对大家来说的绝佳机会是,经过去年的疫情之后,短视频、直播将逐渐从垂直行业渗透到全社会,实现其价值。 无论是实体经济、旅游、各种品牌推广,甚至是内容创业,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无忧传媒也基于技术变革而选择做短视频。 我在互联网视频行业工作了十几年,包括版权、产品运营、平台运营,做了很多。
短视频和直播兴起得益于4G流量资费的大幅下降,让4G变得人人用得起。 我们从2016年就开始做这件事,从最初的娱乐直播,到短视频达人的孵化,再到现在的直播带货,我们在这三个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度的投入,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影响。
雷宾一 无忧传媒创始人兼CEO
短视频、直播只是内容的表达。 最底层是人工智能的精准推荐,让更多的内容,甚至是小众、多样的内容,找到属于自己的粉丝。
你创造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你能吸引什么样的粉丝。 只有这样的底层架构,才能有这么多的创业者在上面做直播,吸引特定的粉丝。
现在流行的说法是,MCN行业从业者分为三个板块,他们的能力和要求有很大不同。 做娱乐直播的,业内称为娱乐直播协会; 做短视频+广告的就叫MCN公司; 还有一群人经营网红店、直播带货。 这三个领域确实有不同的能力和要求。
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一个人可以做娱乐直播,同时可以卖货、做广告。 也许一个人可以在这三部分做得很好。
但我们发现,对于专家和主播来说,由于时间和能力(限制),深入研究需要集中精力,这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
虽然我们有三大业务板块,应该算规模相当,但我们还是以触达人和主播为主,比如娱乐直播+广告,或者电商+广告,以一个方向为模式。 。 主啊,终于形成了这个方向。 内部管理形式也是这样做的。
广告和销售商品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大多数通过广告变现的专家,更多的精力花在内容创作上,时间也相对自由。 但对于直播来说,稳定性是对专家和团队的要求。 其实要求是非常高的。 想要扭转局面,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模式。
另外,短视频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内容。 如果接受广告抖音买流量在哪里买,只要广告产品和粉丝的肖像能够更好匹配即可。 带货的专家大多依靠产品折扣或者供应链管理。
早些年可能会说直播货卖货能力很强,但现在因为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一个超级平台,基本上把短视频和直播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了。 有短视频带货能力的主播比传统主播更具竞争力。 因为如果他自己做得好,他就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曝光。
看似无忧从事多项业务,但一两年内,我们会专注于一项业务。 这个产业是巨大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成长和变现的速度比早些年的媒体创业要快,机会也很多。
去年我们把直播电商业务板块搬到了杭州,基于几个因素。
早期,我们的一些直播专家主要关注南方。 北方也有一些锚点,比如东北,但在整个系统中,南方的锚点比南方多。 这是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是我们当时搬迁是因为北京的成本比较高,特别是员工的通勤成本。 到了杭州,大多数员工只需十多分钟就能到达公司。
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公司集中发展。
可能不像有些公司专注于某一业务板块,除了直播,我们还有短视频和广告。 正好电商在杭州,广告在上海,所以我们就选择在附近的杭州做直播,这样连接杭州和上海会更方便。
还有一个因素是,我在北京的时候,可能公司很多。 一个人才如果招聘培训三个月,很容易被挖走。 人才竞争压力很大。
当时我们选择集中管理,让我们的核心团队集中到一个地方。 即使挖角或者人才竞争的压力更大,我们的管理效率也会更高。
刘琼:
我没有烧流量,打败了抖音。
米乐星科技是国内第一家从事移动直播公司。 它过去一直在提供技术和服务赋能。
去年最大的变化是直播+融入了社会经济生活,主要是MCN。 今年,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要做自己的店播,甚至自己的私域和新频道。
刘琼 杭州米卢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我们一直是一个平台,知道如何最大化流量。 我们面对的用户是中小主播和中小品牌。 我们更希望的是能够有所突破,帮助品牌从公领域走向私领域,所以我们会提供整个营销体系和培训体系。
以前我们是培养公会主播的。 现在我们做电商主播,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直播。 在企业里,不仅有销售,还有营销,还有很多政府活动,包括云招商等一系列活动。 我们可以提供SaaS平台和工具。
海外也有。 这三年来,我们在降维方面在海外发展得很好。 我们将自己定义为一家技术服务公司。
2016年的千波时代,我们已经陷入内卷化,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 大平台一定要有大平台的流量策略。 当我们制作内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制作项目。 我们不能每次都赌成功。
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 每当你的内容带来流量时,你的地方就可以承载它,并伴随着未来的私域服务。 现在,无论是微信群还是其他渠道,如何留住这个流量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公司现在服务中小型平台,陪伴私域流量。 现在流量很大,很容易流失用户。 留住已经来过这里的用户非常重要。
以前我们都是这样做直播。 从1.7亿注册用户到现在只有100万左右的日活跃用户,其实我们留存的用户都是最精准的用户,他们已经陪伴我们五六年了。 我们希望电商用户也能如此。
无论你是做MCN还是搭建平台,始终都是流量生意。 如何引入流量,留住流量,然后进行复购? 可能有大数据分析,各种支撑,组成一个产业闭环。
作为一个中小平台,我们希望聚集各种流量,成为我的流量联盟。 海外布局也是如此。 这个行业其实是可以赚钱的。 不要害怕交通拥堵。 海外有一个很大的地方,第二个月就盈利了。 我没有烧流量,打败了抖音。
流量从哪里来? 你不能短期快速,你必须慢慢深耕用户,围绕用户画像提供你的内容和服务。 以前是钓鱼模式,现在是同伴模式。
李进熙:
下一个机会可能在海外
我们于2013年成立MCN公司葡萄子传媒,多年来一直从事内容和品牌向海外输出。 最近,我们收到的业务需求越来越多。
我意识到下一个机会可能在新市场,即海外市场。 因为我觉得国内竞争很激烈,玩法已经很先进了,比国外进步了好几年。
李金熙 葡萄子传媒副总裁
去年疫情期间,很多短视频创作者需要出差、逛店,但遇到了一些问题。 我们将帮助他们转型。 例如,如果他去商店烹饪美味的食物,则可能会要求他在自己家里或商店烹饪并介绍美味的食物。
最近,我们与完美日记合作。 他们将进入越南市场。 然后我们找到了越南的一位美妆博主,请他推荐给粉丝。 在越南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包括新闻媒体的报道。
现在国外越来越认可国货,包括我们国货的产品力,也越来越强。 品牌出海,就是将海外的内容、海外的文化结合起来。 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外国人越来越认同我们的产品和文化。
今天的品牌与以前不同。 也许以前你要进入一个市场,做一个广告,电视台上大家都看。 但现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用户进行细分和精准定位。 品牌无论是出海还是出海,都会找到精准的粉丝和流量,对他们的转化会很好,慢慢就会跟随这个趋势。
在我看来,流量内卷化并没有那么严重。
内卷化的情况下,由于YouTube是全球的观看平台,可以承载大量的内容,同质化的内容就会较少,而且各自的流量粘性和私密性都很强。 不是每个人都想抢这个流量,而是我的流量喜欢你,就在你身边。
我们做账号孵化的时候,可能不是为了变现,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的内容,积累自己的私域流量,发现自己的价值。
MCN的本质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公司。 未来要想真正成为一家好的MCN公司,必须更加专注于某一点。
比如我的MCN想做直播带货,从提供短视频延伸到联系供应链。 比如去垂直领域,接触实体工厂,投资实体工厂。 这可能是MCN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好的举措是整合资源,集中到一个地方。
例如,在内容方面,您应该最大化您的拍摄团队和内容创意。 为什么内容是同质的? 大家都想快速赚钱、模仿,却没有想到自己的核心点,从而导致竞争和内卷化日益激烈。
纵向做,就是说真正做到一处。
例如,雷氏集团拥有三大板块。 如果我想成为这么大的公司,肯定会非常困难。 我们需要关注一点。 比如我们想做一个电商直播,我可能会和一个品牌合作,为这个品牌品类制作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您就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流量。
马长波:
孵化垂直KOL,产生精准流量和服务
这两年的变化包括直播浪潮、流量内卷、南方崛起,第四个是行业垂直化。
我们对于直播浪潮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北方的机构参与的也不是很多。 但我们也做了一些事情。 我们直播不是为了卖货,而是帮助B端服务客户,为他们提供直播服务。
马长波 视知(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以前北方的内容产业和品牌更强大,但现在南方正在崛起,越来越强大,因为直播带货,也因为南方本身有供应链。
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组织找到了自己的垂直领域。 我们继续扎根知识短视频领域。
我们在行业垂直领域做了很多事情,创建了很多MCN,专注于几个垂直领域,比如针对城市妈妈,让她们买得更好,让孩子学得更好,从消费焦虑和教育焦虑这些两个方面提供产品。
在整个知识短视频机构中,时至提出了一种关于知识营销的方法论,解决不关心、不理解、不相信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公司或者产品跟我有什么关系; 或者我知道其中存在联系,但我不知道你能如何帮助我; 我不知道你能如何帮助我。
用知识促进消费,是我们这两年左右做的最坚决的事情。
对于新KOL的孵化和培养,我们的策略是基于故事、基于场景、基于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放在核心里,在故事的包装中传递下去。
第二个变化是我们孵化更多垂直知识KOL。 孵化大量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我们孵化一些垂直领域的KOL,产生精准的流量,进而产生精准的商业服务。
各内容公司、MCN公司持续焦虑,一是流量焦虑,二是收入规模焦虑。 这个领域的拓展,就我们而言抖音买流量在哪里买,这几年我们有一个观点。 在这种焦虑之下,我们尝试做出真正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行动。
很多同事会因为焦虑而做出很多假动作,但是做了之后你会发现,你真正能做的就是那件事,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如果你最擅长的领域没有门槛,你赚不到钱,那么你在其他领域也赚不到钱。 我们的认知是基于知识解读,包括整体的营销,所以我们会做深入的研究。
这几年我们也发现我们的客户复购率基本保持在50%左右,在MCN公司中也是比较高的。 无非就是不断深化这个事情,无论是内容、流量、受众、客户,我们的客户越来越精准。
与之前的公司相比,时至是一家规模较小的公司。 未来,垂直化可能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