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新消费:如果要将bosie短暂的发展历史划分为阶段,您会如何划分?
刘光耀:三个阶段。
首先,考察产品是否市场需要、消费者认可。 因为服装品牌众多,市场巨大,所以前两年都花在验证产品实力上。
第二,打通渠道,包括线上和线下。 事实上,我们在这个阶段遇到了很多挫折。 店开得很快,规模也很大,内部竞争也很激烈。 当然,结果并没有完全成功。
第三,重新调整。 首先是产品。 在运营渠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阶段所谓的验证只是初步验证。 产品可能只有59分,但我们认为已经差不多了,我们要跑了。 但距离真正要求的80分、85分还相差甚远。 比分还很遥远。 其次,渠道模式需要重组。
所以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之后,我们又回到了最本质的模型,再次进行了巩固。
浪潮新消费:调整前有没有犯过错误? 走了什么样的弯路?
刘光耀:肯定有一些错误。 事实上,盈利能力还不够好。 比如一件衣服卖150元,它就能增长,但如果卖200元,它就能盈利。 我们最后卖了150个,发现增长非常快。 然而,当我们卖出200个时,我们发现消费者不再付钱了。 事实上,这款产品并不能称为贯穿式产品。
最终,该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应该使我们能够平衡盈利能力和增长。 我们不是跟消费者玩游戏,而是他每多花一分钱,我们就多赚一分。
现在来看,这绝对不能称为错误,而是进度条还没有完成。 设计可能成功,但质量、价格和操作却不成功。 根本原因是我们太想成长,想跑得太快。
浪潮新消费:您以前说贪大、贪快,现在好像没有了。 你真的改正了自己所犯的错误吗?
刘光耀:现在肯定没有了。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创业,所以我不太接受现实的负面反馈。 直到到达黄河我才放弃。 你总会觉得前进是顺利的。 当大梦想有了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小困难和挫折都不重要了。
就像在沙漠中前行一样,你总感觉有一座宏伟的宫殿在等待着你。 后来,你发现那是海市蜃楼,你开始寻找附近的水坑和附近的草地。 如果你想在沙漠中生存,你就不会去思考宫殿,所以这是意识的改变。
你一定发现了那个地方是一个幻想,然后你就愿意开始一步一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做。
浪潮新消费:确实,在某些阶段,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现在真正确定的是什么?
刘光耀:首先是人才。 我一直说最重要的是团队,包括早期创业的人,以及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设计师。 更极端地说,即使Bosie出了问题,这些人也可以开始新的业务并建立一个好的公司。
其次,Bosie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业务体系。 这实际上需要5年时间才能建成。 最初的1-2年主要是针对本地业务,但要打通整个业务链条,打通组织流程,5年是基础。 这个基本单元的商业模式非常重要。
第三,一定的消费心态。 天猫粉丝超过400万,线下私人用户数十万。 这些人对Bosie品牌有一定的好感度和认可度。 这也是我们积累的一笔实实在在的财富。
浪潮新消费:您提到的第一点人才方面,是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 能留住人吗?
刘光耀:不是,只是特定的人。 我认为一个人足以做一件小事,几个人足以做一件大事。 少数人指的是核心少数人,在他们下面还有几个人。 这就像一个指数分裂系统,所以团队拥有它。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抓住那十、二十个人。 这并不像发射火箭那么复杂。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组织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的。 顶层设计的本质是核心团队的价值观是否积极、能力是否足够强、迭代程度是否足够。
所以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一个系统的组织。 我曾经对此非常迷信。 今天再想一想,其实是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
浪潮新消费:但是人是充满活力和不确定性的。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强的信心,这些人真的能够掌控?
刘光耀:我不想控制他们。 我们不能压制任何人。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亲密关系中,控制某人都是很困难的。 本质上,我们看透彼此作为个体的本性。
比如我不适合做运营,也不适合做大规模的管理,但是我可以做小规模的管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清这个本质。 事实证明,我觉得我可以做任何事情。
然后我就看透了七贤(注:bosie 联合创始人之一)。 比如他非常适合产品开发,但可能不太适合非常复杂的金融模型和数据计算。 那么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是互补的。
这个本质决定了,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一起是必然的。
这并不取决于提供多少钱或给予多少股权。 这都是短期的本地游戏。 从长远来看,我相信两个人走到一起是有缘分的,无论是同事、伙伴,还是上下级。
浪潮新消费:第二点提到了成熟的业务体系的形成。 你是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还是将行业原创且经过验证的逻辑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刘光耀:第二,我们没有做颠覆性创新。 我们做的是产品、人、品牌的局部创新。 在业务流程上,我们充分尊重行业的传统和规律,但将规律转化为我们的具体实践需要调整。
例如,我可以写一篇关于服装行业如何运作的论文,但将这篇论文变成一家实际运营的公司需要3-5年的时间。 将脚穿上鞋子是一个深度磨合的过程。
浪潮新消费:在这个过程中,整个业务逻辑有哪些是难点?
刘光耀:首先是供应链的组织。 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供应链。 不仅仅是如何加工生产,而是如何与研发对接,如何满足品牌定位。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协作过程。
我们在这一点上经历了很多坑,包括有人说Bosie的质量不好,这是两三年前出现问题的原因。
但今天重组组织和业务流程后,我们会发现质量问题只是一个结果。 很多人说你不关心自己作为CEO的素质吗? 我说没有不注重质量的CEO,但是提高质量不是靠CEO天天喊口号,而是靠保证业务流程畅通。
第二个是渠道端,怎么开店,开什么样的店,怎么运营店。 这是另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目前仍在运行。
所以第二篇讲的是业务流程和组织流程的完善,目前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距离上市公司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浪潮新消费:任重道远是每个环节有量的提升就够了,还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质的提升?
刘光耀:我认为这是一个量的变化。
这个行业就是每天进步一点,每天跟进一点点。 你的交易量也是如此,每个月都会同比增长30%或40%。 一点一点地,你的能力和精力会扩展,而不是有一天突然引入先进的技术系统或特别出色的供应商。 问题已经解决了。
那么就会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渐进的,我们要走这条路;另一种是循序渐进的,我们要走这条路。 另一种是突发,每天突然有一个底层技术突破,科技界、互联网圈还会有更多,比如ChatGPT,整个生态一下子就出来了。
浪潮新消费:我刚才提到我们走过了一些弯路。 这些问题的种子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刘光耀:我小时候就埋藏着一个小公司创始人的性格决定了公司的命运、方向和历史演变。
我从小就喜欢做大事,把事情做大。 贪大求快的心态埋藏在我的童年里,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自己再尝试一次会做得更好。
因为只有经历了那些事情之后,你才知道这是错误的。 就像山本耀司说的,你必须弹出自己并看到倒影才能知道你是谁。 这是与现实的互动。
浪潮新消费:创始人的性格和公司的气质有非常强的相关性。 您如何看待创始人IP对于初创企业的价值,以及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刘光耀:我需要将我的个人身份与Bosie隔离。 隔离不是分离。 我还是实际控制人,我还要全心全意为这个公司工作。
核心在外界,这两个是独立的个体。 我们不是个人品牌,也不是以设计师命名的品牌,更不是商业设计师品牌,所以我们首先要保证品牌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但人是具体的。
例如,我今天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 如果这个词代表bosie,很多人就不会买我们的衣服了。
光耀和波西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他们的感情却很深厚。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隔离,不仅是为了保护品牌,也是为了保护个人。 但这个键以后会发生更强烈的化学反应。 两人会同时前行,寻找更多的交集。
比如我们创建创始人IP的时候,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卖Bosie的衣服。
我们内部思考的是,如果Bosie在过去的五年里对光耀有如此强烈的印记,或者如果光耀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并通过表达获得了融资、管理层的认可和早期的成长,那为什么呢?不把他放在那里吗? 他的特性被进一步放大,让他能够更加自由地飞翔,所以我们内部称他为“自由人”。
相反,Bosie已经进入了稳定的事业状态,所以我不应该干涉我自由不羁的性格。 人们总是在谈论开设旗舰店或开展活动,这对于该品牌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所以创始人和CEO必须是两个角色。 创始人心里的很多东西都会体现在品牌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品牌最终会通过消费者重新定义自己,而我也会变得不重要。
浪潮新消费:您经常强调对员工的责任感和对投资者良好回报的需要。 这对bosie的成长有负面影响还是正面影响?
刘光耀:当然。 消极的一面是你不能做出理性的决定,你心太软,做不了CEO,你太情绪化,会干扰很多商业判断。
和平时期,生意就是战争,仁慈不制兵。 这和个人经历有关系。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残酷的职业,所以我不知道商业是如此残酷。 我最后的记忆是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这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我性格中的这个弱点。
软弱和善良在商业上都不是好词。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因为人很难改变自己的本性。 即使我意识到了,三个月之内变成一个无情冷酷的人对我来说也是不现实的。
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你是这样的人,所以人们才愿意追随你。 投资人觉得光耀虽然每天戏份很多,但表现不够好,没有达到预期,但还是包容的。
但从长远来看,我不具备典型商人的气质和特点,这是最大的烦恼。 所以我延长了我的特征并将它们商业化,以便它们可以交织在一起。 我也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浪潮新消费:您之前说过自己并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企业家。 现在你还有这样的感觉吗? 理想的成熟企业家是什么样的?
刘光耀:我确实还不成熟。 但成熟度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我不认为60岁就一定是成熟,或者某个企业家就完全成熟了。 我相信,一个企业家无论多么伟大,他仍然感觉自己在成长。
我理想中的企业家不是心软,而是偏心。 关键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知道别人想要什么。
这里的其他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整个社会,甚至是对人类的责任。 能够非常敏锐地看透这些事物和人的本质,是一个伟大企业家的必备品质。
有很多东西我现在还没有看清楚,比如我的本质。 我还在逐渐认识自己,比如公司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品牌的本质,以及我们能为整个社会做些什么。 在我看清之前,我并不清楚自己。 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不成熟的。
要知道,只要你没有到位,你的成功就要靠运气。 无论你完成或未完成什么,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结果是随机游走。
浪潮新消费:您做了很多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来说,能达到这样的规模并不容易。 您的个人特征在哪些方面对波西取得今天的成就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光耀:我会毫不犹豫地赞扬自己,也会毫不犹豫地批评自己,但大多数报道都是关于我批评自己的。 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对比。
但你也可以夸奖自己。 我的一件事是,我无法控制一切的结果,也不抱任何期望。 虽然我想要更多,欲望也很强烈,但我并不太在意结果。
我之前说过,我会想象公司破产的各种可能性,并且会非常平静地接受。 说白了,这辈子没有什么世俗的大成就也可以,但这并不妨碍我追求自己的天花板。
因此,我的情绪通常不会受到结果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我比大多数人更加理性。 我的感性集中在一些个人的情感联系上,但我对自己比较冷漠、残忍。
比如说我们创造创始人IP,做一个新的内部业务,说白了,很多创业者,尤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业者,会觉得脏、累、痛苦。 一旦失败,影响的是公司,影响的是我自己,但我会对自己更加残忍。
抖音我也很紧张。 我说不只是100个点赞,目标是1000个点赞。 因为在大家眼里它连点赞都没有,就证明这是错误的。
但我对结果的期望其实比较轻,对得失的关注也没有那么重。
浪潮新消费:计较得失不那么重,但责任感特别强。 同时,你之前也说过,你更有野心。 这三点之间会不会有一些紧张?
刘光耀:本质上和我的哲学观点有关。 我相信基本上所有的结果最终都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个体,能给全人类带来怎样的影响? 当然,有些人可以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很难的。
既然不可能对宏观群体产生一些视觉冲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过上自洽的生活。
所以我更注重的是自我意义,就是我为自己构建的意义。 它的意义是对世界的外在性,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但我知道追求的结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推上去又落下来,是没有希望的。
但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否认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所以我的哲学观点更类似于加缪。 推石头的唯一意义就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一种对虚无的反抗。
加缪讨厌虚无主义,所以我觉得过程可能是虚无主义的,但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认识到自己的无意义,并且仍然愿意活下去,而不是选择哲学意义上的自杀。
所以虽然我觉得最后发生什么并不重要,但过程中我还是要全力以赴,推开石头。 即使跌倒也没关系。
我有这样的韧性。 当我60岁或70岁的时候,我会做我认为能做的最好的事情。 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浪潮新消费:您曾经说过,公司唯一的价值就是融资。 这句话是否包含某种情感或者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刘光耀:我真的这么认为。 之前跟人聊天,人家说我做服装行业很可惜,应该去另一个可以赚更多钱的热门行业。 首先,我认为这不一定是真的。 其次,我做衣服是因为我喜欢它。
前三年我们基本是两三个月就收到一轮钱,数额很小,而且小步快走。 在这种情况下,我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认识新的投资者和销售公司,然后回来和团队沟通,拿到钱,立即使用。 招人、开店、做产品。
这本质上是在做下一轮融资,为下一轮融资做开发。
所以融资是我的主业之一,但是融资不只是每天跟投资人聊天,没那么简单。 融资方面会有投资者关系管理、业务方向和发展规划。 所以这个本质也是融资。
换句话说,本质上我是把融资放在第一位的。 现在回想起来,这是错误的,但我们当时的判断是,只有拿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筹码,才能最终获胜。
这与当时的宏观判断有关。 我们发现,比如在互联网行业,拿到最多钱的往往就是最后的赢家,然后赢家通吃,其他人都死了。 用这种逻辑来看待消费品是错误的。
这句话听起来相当强烈和情绪化,这只能怪我自己,但这并不完全正确。 最重要的贡献可能就是这个,但说这是唯一的贡献可能有点过分了。 它肯定招了一些人,包括确定品牌的方向和模式。
浪潮新消费:这几年筹集的资金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价值,不然根本没办法活到现在。 但如果我们现在重新启动Bosie,融资是唯一的出路吗? 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刘光耀:绝对不是。
融资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启动资金是不可能的。 要么是我家里出的钱不多,要么就是你有很强的盈利模式。
如果没有钱,就只能靠融资了。 如果我想再做一次,我的想法是先把单位模型做好,然后再开始线上线下先转,实现盈利。
这种增长不一定很快,但却是非常良性和可持续的。 慢慢增加体量,维护用户口碑,尽量不要流失每一个进来的用户。这样,用户资产就会越堆越高,长期下去,复利就会复合。
这就是我们今天调整战略的路径。 但过去的事情抖音一块钱100个,有很多是难以挽回的。 有的消费者被冒犯了,有的消费者被错过了,还有很多人只给了你一次机会。
所以肯定有办法,但是绝对不需要那么多钱,连1/10的钱都不需要。
浪潮新消费:您内部内容创业的具体实施路径是什么,如何为bosie创造价值?
刘光耀:说白了,我想培养一个自己的网红。 如今,线上渠道端的流量和链上的核心价值都被KOL抢走了,我们也深受其害。
我们和很多优秀的网红KOL合作过,但是超额利润被拿走了,公司赚不到钱。
打造一个正常规模的网红,对线上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不一定要带公司的产品。 他可以对行业有更广阔的视野,但是公司的东西一定是主要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企业为线上渠道打开流量端口,获得更高的利润,因为他们不用付我佣金。
其次,也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来源,有利于公司未来稳步开设线下门店。 本质上,它不需要靠融资来支持现金流抖音一块钱100个,这意味着我必须为公司工作才能赚钱。
浪潮新消费:ToC、ToB、ToVC,这三者所需的能力有差距吗? 你真的能做到吗?
刘光耀:有差距,个人和团体的沟通方式有很大不同。
我不知道它是否合适,因为我没有做过,但我认为这是我喜欢的。 就像做衣服一样,我其实有机会卖掉公司或者套现。
但bosie的情感价值对我来说太高了,而我自己的物欲又很低。 很高兴来到这个公司,从内容上来说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不关注最终的结果。
目前的判断是至少我喜欢,所以我的特点需要验证。 例如,一开始我以为我可以当CEO,但后来我发现我不能。 这是事实,但值得运行。
浪潮新消费:卸任后您的个人状态有什么变化吗? 或者团队发生了什么?
刘光耀:团队非常稳定,现在每天都和新的CEO团队打交道,业务往来也很多。
只是我更注重实际操作。 我带领一个小团队,大概有5-6人,开始致力于个人IP和内容创作。 我个人的感觉是我比较忙。 辞职不是退休、辞职,只是换个职位而已。
我们实际上正在打造一个品牌和个人品牌。 如何与Bosie建立深度联系是我们正在思考的新课题,而且难度很大。
浪潮新消费:最后我们来说说服装行业的问题。 其实服装需要款式和设计,里面也有一些创意的部分,但终究难逃它是流水线产品。
作为一个品牌,您如何协调两者?
刘光耀:一个品牌最终要真正被认可,取决于它的精神内涵和品牌力。
文化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产品完全通过了考验。 现在我们还没有通过产品测试。 如果产品达到了85分的水平,那么我们就可以发挥我们的优势了。
我们的长板一定是要讲故事,不是虚假的故事,而是品牌的文化故事。
Bosie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无性别服装的概念。 后来大家都开始做,但是都是作为商业的东西来做的。
我们讲述了 Bosie 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一系列背景故事。 这是支撑我们未来走得更远的基石。 但如果人们购买的产品达不到预期,那么故事再好也没用。
所以我并不怀疑Bosie建造高楼的能力,但我现在担心的是地基不够扎实。 从长远来看,高楼固然重要,但从短期来看,地基必须扎实。
浪潮新消费:bosie的精神内涵是否意味着无性别? 你能再深入一点吗? Bosie的产品设计在过去几年也经历了一些重大转变。 核心是什么?
刘光耀:核心是“无性别”,底层是时尚平等。 让我们从最敏感的话题开始,例如性别和性行为。 我们是一个勇敢的品牌。 我们敢说别人不敢做的事,敢做别人不敢碰的事。 这是一种态度。
我们代表的是年轻人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可以通过品牌的形式来表达。
但我们只是问一个问题,服装有必要区分性别吗? 一件衣服除了造型、工艺、面料、设计上的差异外,还需要定义为男装还是女装吗? 可以理解的是,男性和女性的体型不同,因此布局不同,但布局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如何做到无性别呢? 这是困难的。 我们也在探索。 风格的变化也和我们员工的审美有关,但最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大的品牌风格。
这是什么风格? 它可能有点有趣,有点艺术,有点异想天开,但也可能有点极简主义。 以前比较童趣、比较复杂,现在我们正在融合。 最终,味道会是对的,但需要5-10年才能达到正确的味道。
我们来看看一些好的品牌,比如江南布衣、地素。 风格也经过了迭代,现在已经趋于稳定,在一个稳定的谱系范围内。 我们不会做任何一端的事情,但我们也在缩小范围。
浪潮新消费:bosie短期内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你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刘光耀:产品、商店。
在产品方面,我们还需要提升产品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定位,从设计风格、质量标准、价格定位、目标人群等方面。
目前该产品最大的缺点是生命力不够强。 在红海市场,如果产品不是不可抗拒的话,那么说白了,还是靠营销和流量,这是错误的。
早期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产品太棒了。 互联网被称为顿悟时刻。
但今天的产品并没有那么令人惊奇。 我们正在反思这件事,因为大家都在模仿Bosie,同质化严重。 归根结底,我们的灵感来源已经枯竭。
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标准。 当然,有些人非常喜欢,但它没有达到我们的理想,对消费者和过去一样有致命的吸引力。 这就是我们已经消耗殆尽的活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进工艺。 但这只能保证下限。 最终还是要看企业的文化气质,是不是能长出好花草、参天大树的好土壤。
打造品牌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 就像投资一样,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科学的部分我们已经搞清楚了,每个环节都需要提高10%、30%。 但艺术部分就不能说了。 为什么我们的设计师有好季节和坏季节? 有很多感性的事情。
我们要不断挖掘,必须要讲的是公司的文化氛围。 比如我们发现,当一个企业急功近利时,它的产品就没有精神。
当你放慢脚步时,你似乎会有更多灵感。 这是一个大规则。 但深入挖掘会非常有趣。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
二是门店,需要打造最具可复制性的门店模式。 店面从大到小经历了多次变化,需要确认是否具有商业活力。
我们今天的判断是,商务中心的低层,比如一楼,100-150平米比较合适。 每位顾客的价格约为1000-1500元,不同季节价格有所不同。 这绝对不是快时尚。 结果是1000-2000平米,每个顾客的价格可能是500元,太低了。
浪潮新消费:很多新品牌一开始都会说自己就像XX世界的星巴克,寻找标杆。 但Bosie很少提及其他品牌。 有没有你比较认可的品牌?
刘光耀:我很喜欢学习,认识的品牌也不少。 星巴克、耐克、优衣库、宜家等跨境国际品牌。
第一,精神内涵很强,文化力量很强; 其次,它与公众相近,而不是上等,奢侈品离我们太远了。
国内江南·布里(Jiangnan Buyi),李宁(Li-nning),迪斯(Disu)和安塔(Anta Group)都做得很好。 近年来,和平鸟也做得很好,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和风格。 例如,两个体育巨头安塔(Anta)和李宁(Li-Nin)也不同。 游戏风格完全不同,品牌气质也完全不同。
因此,很难在我们的行业中找到基准。 如果我们找到一个,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您是学徒,而其他人则是主人。 要么我们根本没有与他人相同的基因,因为每个品牌的增长环境都如此不同,而且因素非常复杂,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多担心他人。
但是,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秘密,您可以从中学习并弥补自己的缺点。
扫描QR码以链接到新浪潮!
*本文最初是由Insers New消费创建的,与Liu Guangyao和编辑Chen Yan进行了对话。 欢迎在微信(FAN_062400)上添加首席通讯官Bai Fan,以观看新的朋友,进行深入的资源交流,并加入行业创始人社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