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排热综合症”。
这是一种看似平静的“病”,也叫审美版权微博买热搜微博买热搜,指的是对当下热点事物持观望态度,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步调接受“安利”。 受众开始对流行内容产生警惕,并产生自然的排斥感。
被吐槽的大部分都是电视剧。 以最近一部备受瞩目的电影为例。 已经登上了300多个热搜。 即使你没有看过某集,你也总能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到它的片段。 如果你不想孤立自己,就必须紧跟热搜词。 人们追剧不再只是为了放松和娱乐,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焦虑和恐慌。
发起人敏锐地抓住了人们跟风的心理,推出了强势的营销策略——购买细节多的词条,霸占热搜榜,让大V写下大量好评,然后巧妙地利用大数据和算法这条推文刷到了屏幕,引起了粉丝们的疯狂。
在讲求流量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得太难了。 各平台都深知舆论影响力,纷纷宣布进军影视营销,且KOL价格明晰。 有媒体透露,不少营销人员、剧方表示,热搜数是重要的营销KPI之一。
然而,许多热门事件的内容质量与它们所受到的关注度并不匹配。 有网友发现,某段时间最受欢迎的影视剧连卫视收视率都没有1,也没有占据排行榜的第一、第二位。
不仅是电影和电视剧,病毒式好评也在各个用户分享平台上以同样的方式传播。 一些新概念也在网络上流行,比如“酸嫩肤”、“干细胞化妆品”等。 不久之后,国家药监局亲自出手“拔草”。
某平台上,北京东城区东直门大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突然走红。 这里的背景墙是由红白两色组成的,前面有一棵树枝清晰的树,看起来非常复古。
朋友邀请我去参观,我才真正看到了实际情况——所谓的景区就位于汽车不断川流不息的街角。 拍摄全景照片时,拍摄者必须退到没有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处,严重干扰交通秩序。
几天后,标志性的红白背景被修改,近一半的红色涂上了白色的油漆,墙壁上贴满了大大小小的纸质广告。 然而,还是有人迟来拍照,将墙壁修回原来的样子。
同样迅速发酵的还有《爱情红绿灯》。 北京SKP购物中心附近的红绿灯将原来的发光圆圈变成了心形,引得博主纷纷拍照分享,称其为“隐藏在钢筋混凝土中不可错过的都市浪漫”。 。
短短几天时间,这盏网红灯很快就被拆除了,另一批博主也开始抢着发布拆除“爱心红绿灯”的消息,甚至还拍下了被拆除的杂乱背景的照片,打造新材料。
一天后,另一路段安装了“爱心红绿灯”。 果然,新的分享笔记诞生了,文案和图片还是一样的公式和熟悉的味道。
我真的很好奇。 抢着拍同款照片的人们,是真的觉得“爱情红绿灯”独特、引人注目,还是受到交通的启发,觉得自己无法袖手旁观这轰轰烈烈的热闹呢?
说自己没看过一部电视剧登上热搜,是需要勇气的。 错过人气、抗拒流量收割并不容易。 与同样的赞美相悖就更难了。 到最后,人们连娱乐的自由都没有了。
更何况这一代年轻人不会反思。 连日来的私人场地热搜,已经让人审美疲劳了。 他们对被迫把“安利”按在头上实在是不满。 人们创造了诸如“热排斥综合症”之类的词来抵制一些名义上的症状。 虚张声势。
一个存在感不高的明星,每天发一条微博,时不时就会登上热搜。 作为交换,网友们会在评论区留下大量“不利”的评论。 无法拒绝的强行喂食,只会让吃瓜群众感到恼火,调侃“常年热搜的套餐你买了吗?”
有网友留言称,为了避免新剧狂轰滥炸,她已经好几天没有登录微博,并在百度新闻上多次点击“不感兴趣”。 不过,她手机的推荐页面上仍然出现了相关消息。 她形容我从“害怕”到“麻木”,最后连最后一丝看剧的欲望都磨灭了。
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等到公示期过去、事态平息、大量评论尘埃落定之后,再去弥补。 是时候冷静下来了,毕竟娱乐嘛,不一定要选热门的,选自己认为对的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