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一篇题为《网信新规:点赞将被追究责任》的文章在社交网络上引起不小的波澜,11月30日至12月3日期间人气飙升。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而制造的头条谣言,判定为不实消息。 总体思路是:《互联网发表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将于2022年12月15日起实施。新规定首次将“点赞”定义为“发表评论”,即点赞非法点赞信息的网民可能会被追究责任。 断章取义的几行话,直击大多数人的痛点。 “以后点赞会不会有风险?” 可以说,存在着别有用心的对新规的误解。
《互联网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规章?
新版《互联网评论服务管理规定》是对2017年版的修订,是对2020年3月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具体细化。内容上,两者是一致的,即政府监管、企业责任履行、社会监督和网民自律。 各方共同构建、共治、共享清朗的网络空间。
直观可见,评论服务管理的主要责任在于网络平台。 平台在提供互联网评论服务过程中,需要切实履行内容管理职责,防止违法有害信息传播。 对于用户,主要重申,不得发布《互联网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条例》第六条、第七条禁止的信息,不得发布言论侵害他人利益、扰乱秩序、误导他人。舆论。
谎言在哪里? 为什么是假的?
1、点赞不等于发布违法有害信息。
轻微的点赞有微妙的含义。 不仅代表我读过,对它感兴趣,还可以代表我欣赏作者的创作,认同作者的观点。 也可以是无意义的熟人点赞,也可以是一次集赞的讨好,也可以是刷卡时的不小心触碰。 虽然新规确实将点赞纳入了帖子和评论的管理中,但不能想当然地认为点赞就意味着对有害信息内容的认可点赞不好的内容违法吗,甚至认为是发布违法有害信息。
点赞包含零星的、薄弱的个人态度。 如果数以百万计的点赞积累成池,舆论的力量就不容小觑。 这是新规定第12条明确禁止的。 不得利用技术手段干扰帖子评论信息呈现,放大违法有害信息关注度点赞不好的内容违法吗,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公共利益,谋取非法利益,恶意干扰帖子。 评论秩序,误导舆论。
打击整治网络流氓行为是营造良好互联网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清理”“净化网络”专项行动的重点。 滋扰造谣、勒索舆论、控制评论、收费删帖等行为不仅是互联网信息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还可能严重触犯非法经营罪、诽谤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在刑法中。
2. 管理不等于问责制。
在“国家管理平台、平台管理用户”的模式下,网络平台根据用户协议管理用户言论和言论,网信部门通常无法直接处罚用户。 当用户发布违法有害信息时,网络平台可以采取的措施由轻到重包括:警告提醒、拒绝发布、删除信息、限制账户功能、暂停账户更新、关闭账户、禁止重新注册等。 显然,这些管理方式是基于民事协议的民事行为,与行政执法和问责无关。
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冲突是法治下永恒的问题。 互联网不是法律之外的地方。 只要正常使用网络,不进行喷子行为,网友就不需要担心点赞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