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好文章
作为一名乘坐六号线绕黄花岗的热血纵火犯,季哥一直觉得世界上最难测的应该是少女心。
但是哎,这个想法自从季哥玩微博之后就彻底改变了。
因为与其去揣测女孩子在想什么,那些热搜上那些莫名其妙的话题,更让两岁的吴彦祖摸不着头脑。
在很多人的最初印象中,热搜应该是一个依靠大数据向用户呈现感兴趣话题的平台。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热搜变得和大家印象中的不一样了。
比如很多时候当红明星烫发或者换发色的时候,就能长时间的停留在热搜上。
哪怕你增了几斤,减了几斤,也会经常上热搜,被广大微博用户曝光。
与这些大家不太关心的话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些大家都关心的热点事件。
尽管他们在用户群体中有很多讨论,但他们仍然无法出现在这份人气榜单上。
甚至可能出现用户吃到一半,话题就凭空消失的情况。
这让很多用户感觉热搜就像一块可以随意乱涂乱画的黑板。
有人开始猜测微博可以根据某些人的意愿改变热搜,甚至可以“花钱打压热搜”。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微博日前公布了自己的热搜管理规则。
微博官方表示,各种“花钱撤热搜”、“花钱打压热搜”等都是不实谣言。
更准确地说,微博其实澄清了“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阴谋论。
至于去热搜、打压热搜,用微博术语来说,有一个更专业的名字,叫监管。
监管的目标是减少娱乐性占比,让榜单生态更加健康,内容更加多元化。
(上下滚动浏览)
季哥帮大家总结了监管的维度。
微博称,涉及重大社会事件、谣言等话题将受到适度规范。
监管的依据主要是权威机构的通报,以保证这些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外,娱乐事件、冲突等不适宜展示的话题,也将受到微博的规范。
大概是为了展示调控的成果,微博昨天还发布了一份《热搜趋势报告》,统计了2021年上半年的热搜数据。
报告一开始就提到,今年6月热搜中娱乐热点数量下降,社交热点和垂直热点数量增加。
微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热搜“爆”70次。
与去年下半年相比,泛社会热词数量增长了9倍。
也就是说,微博在规范热搜方面确实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不过,这份报告出来后,很多用户可能开始思考一个新问题:
既然有这样的控制模式,微博是否可以在不影响内容占比的情况下,公开控制其他热搜呢?
翻译成成人语,就是大家猜测已久的“明星买热搜”。
首先,季哥必须要说的是,我并不反对娱乐热搜的存在。
然而,很多时候,某些明星的热搜确实莫名其妙,人们常常怀疑他们是花钱上榜的。
除了季哥开头提到的烫发染发、胖瘦身材的热搜之外,她们还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热搜姿势。
比如去理发,安排上热搜。
吃香蕉也上了热搜榜。
季哥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个只有8000多讨论的自拍话题就能登上热搜话题?
最让季哥没想到的是,连他家的掉毛猫都能上热搜。
季哥相信大家看到这些话题上热搜都会感到一头雾水。
然而,对于这些鲜有公众讨论的热搜,微博往往将其出现定义为粉丝的“刷排名行为”,而不是大家猜测的“明星买热搜”。
这是什么意思?
这几年,微博其实已经有明星在粉丝榜上发话题的流行传统。 只要粉丝不断搜索、发帖、转发同一话题,就能提高其热度,成为基于大数据的热搜话题。
这就是粉丝所说的“制造数据”。
面对这种行为,微博也进行了处罚:
刷榜行为突出的话题和热搜词将在3个月内不再出现在热门话题榜和热搜榜上。
(上下滚动浏览)
但事实证明,这种惩罚的效果其实非常有限。
而这种排名作弊的行为,也让互联网黑产业看到了漏洞,干起了“帮忙上热搜”的生意。
只要你愿意支付数万元,就可以通过各种僵尸账号提高特定话题的热度,最终成为热搜话题,获得曝光机会。
当然,从日前发布的热搜管理规则来看,微博表示,长期以来一直在打击这种虚假热搜行为。
用户还可以参与举报,一经发现,将及时处理。
这听起来是一项非常积极的措施。
但奇怪的是,在当下的热搜上,还是时不时就能看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热搜话题。
比如微博买热搜,季哥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XXXX入狱”的话题。 他原本以为是某种社会新闻微博买热搜,结果却上了某部影视剧的热搜。
奇怪的是,这个热搜其实并没有太多讨论,却凭空出现在热搜上。
是否是因为排名造假的控制措施不到位,人们钻了哪些漏洞? 还是热搜控制不到位?
反正季哥不知道。
当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大家的猜测,季哥也并不是完全否定微博的监管政策。
在当今信息快速迭代的世界,我们太容易对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做出各种猜想。
微博的监管行为作为帮助用户获取优质信息的工具,确实能够不断纠正这些话题。
另一方面,季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控制,热搜就只是列出大数据计算出来的实时热门话题。
所以大家关注的这份榜单其实就是放大版的菜市场,充满了谣言。
在各种情绪言论中,热搜也会失去意义。
只能说,微博在规范热搜、建立规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希望微博以后变得更有趣,不要惹出什么麻烦。
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