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一个名为“羊是羊”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持续了40个小时。微热点研究院数据显示,短短两周时间,《羊是羊》已经23次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其中6次冲上了热搜第一名。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能一次次赢得观众“眼球”的“一只羊”是什么由来?
网络上流行的“消除”小游戏,
爆炸是否足够“困难”?
《羊是羊》其实是一款微信小程序游戏,其玩法类似于大热的《匹配》,本质上是按照规则排列相同图案的卡牌,然后淘汰。同时,游戏对全国各省的传球人数进行排名,吸引了众多区域玩家“跳跃”。《羊羊》有多受欢迎?
微热点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羊是羊》全网共传播相关信息69.3万条,引发话题互动1793.8万次。9月15日,《羊是羊》单日信息传播量达到13.5万人次。
《羊是羊》一共两关,游戏规则看似简单,但第二关却让很多网友“像个大敌”。游戏博主@Sina Games在9月14日发文表示质疑:“你真的能通过第二关吗”?这条微博吸引了多地网友围观,安徽网友网友在网上大喊,排名第一的浙江网友交出了“通关作弊”,浙江网友纷纷表示疑惑:“哪个浙江人通关了?“你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场面都挺像当年高考各地对国试难度的抱怨。
在这条微博的传播过程中,网友频频提到“太难、没及格、过不及格、崩溃了”等字眼,有网友笑着说:“第一关让你学1+1=2,第二关是安排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地狱难度。
对此,《羊是羊》的开发者直接在游戏推广上宣传“通关率不到0.1%”。面对开发者的“挑衅”,一些网友热情高涨:抱着“不到黄河就不死”的态度,为游戏第二关“抹肝脑子”。根据游戏官博,游戏服务器在2天内崩溃了3次,热度从“人对人”到“拥挤”不等,在微信上搜索“羊是羊”显示,这款游戏已经有超过100万用户玩过。
“羊是羊”的话题已经流行起来
被央视点名“诈骗投机”?
微热点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羊是羊》话题平均热度达到66.48,9月15日达到网络通信热度峰值。此后,话题逐渐降温,直到9月23日第二轮关注度达到顶峰,然后逐渐跌入谷底。
这
微热点研究院分析了9月22日-9月24日对《羊是羊》的话题信息微博买热搜,统计期间,该话题敏感信息占比47.01%,敏感信息内容主要来自“央视揭秘羊羊通关诈骗陷阱”话题。
央视报道内容中提到,“绵羊”二线通关难度极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销售“插件服务”、冒充客服人员、销售游戏道具等手段进行诈骗。
微热点研究院数据显示,“一只羊被犯罪分子利用诈骗”的负面信息已有345家媒体报道,稿件数量约4470篇。其中,地级市媒体报道数量达到38.84%,省级媒体报道数量达到37.97%。
此后微博买热搜,《羊是羊》开始被一些网友等同于“诈骗游戏”,这也成为“羊是羊”话题热度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
《羊》的结尾是一则广告
用户还在顶部吗?
有网友在媒体报道中提到:并不是说《羊是羊》本身就是一款诈骗游戏,而是游戏被其他犯罪分子“利用”,被动地卷入了诈骗信息的举报。对此,有网友不买账,认为游戏中植入的广告涉嫌“诈骗”。
《绵羊是绵羊》的游戏机制在于,每一次“复活”和道具卡的使用都需要以“看广告”为前提,即每个小游戏有4次观看15-30秒广告的机会,而这些相关的诱导广告都有不同程度的交易风险。
游戏界面截图
然而,就是这样一款需要反复“看风险广告”才能继续的游戏,居然在短时间内就吸引了数百万玩家“上网寻秘”,甚至“人满为患”,这款游戏为何会“抓住”这一代网友的心理?
首先,营销手段足够吸引人。《羊是羊》不仅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还以其易用的游戏玩法和“通关率不到0.1%”的营销噱头,吸引了众多游戏博主和普通网友“挑战智商”。
二是把握用户的社会心理。在游戏《羊是羊》中,不仅列出了“省份排名”,还直接列出了“好友排名”:用户可以看到好友的头像和昵称,并以不同形式的墓碑显示好友的失败次数。在游戏超难度的配合下,“游戏通关”无疑成为了年轻人在社交圈炫耀自己、吸引共同话题的工具。
此外,易观文化消费行业资深分析师廖旭华曾表示,《羊是羊》的设计思路是硬趣味(一款需要玩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体力等来学习和提升技能,获得挑战乐趣的游戏)。
(文章封面来自@羊了一羊官方微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