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ngo建议:语音时代,选择一个语音助手能听懂的名字至关重要。
来源 | 维希之贝(ID:weixizhibei)
作者丨魏曦
封面图片丨图片网
先说结论:我不是针对滴滴、闲鱼、钉钉、顺丰。 我是说凡是谐音、复音的名字都不是好名字。
现在这些名字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产品了,但请记住,在它们诞生初期,人们第一次听到这些名字时搜索的根本不是它们,而更有可能是“滴滴”和“闲鱼”丁丁。和“顺风”。
这些产品纠正这些自然后果的成本历来被忽视。
同音词命名是命名界的一个重要流派。 许多品牌都为这样“独特”和“双关”的名字感到自豪。 但从通信和转换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命名方式效率极低。
核心原因是会增加沟通成本。
一个产品,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实体产品,要被广泛接受的前提是广泛传播,而口头表达和搜索是传播过程中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在“关注-兴趣-搜索-购买-分享”模型中,能够搜索的前提是知道要输入什么。 多音词或谐音词的直接缺点是“听了就无法查找”。
忠实用户对安利你的产品感到兴奋,但被安利人听后,他们不知道他们具体在说什么。 需要二次确认,沟通成本骤然增加。
这一缺点长期以来一直被业界所忽视。
要知道,即使沟通成本只增加10%,也意味着推广成本增加10%,而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我们来看两个更名的案例——
滴滴打车刚开始的时候不叫滴滴,而是叫滴滴。 2014年5月,滴滴正式更名为“滴滴”。
那么它为何改名呢?
直接原因是被杭州一家名为妙盈电子的公司起诉。 妙盈电子是一家智能交通系统软件开发公司。 其核心产品包括打车软件。 该公司早在2011年3月22日就向商标局提出申请,“滴滴”商标于2012年5月21日成功注册,早于滴滴的诞生。
这是一个常见的商标案件,但滴滴的更名过程却很有趣:
以程维当时的决心和作风,购买滴滴商标在当时绝对是一个选择,但为什么最后却改成了滴滴呢?
因为程维从数据角度发现,大约有30%的媒体和70%的用户把滴滴写成滴滴,所以程维顺势而为,把滴滴的名字改成了“滴滴”。
无独有偶,旅游网站马蜂窝也经历了更名的过程。
它诞生的时候,它的名字叫“安丰窝”,而“安丰”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词。 它可能是“蚂蚁”和“蜜蜂”的组合。 总之,创始人当时头脑一热,决定看中它。 这是三个字。
结果,这个不存在的词必然会对产品开发的各个方面造成障碍,从广告到SEO,从搜索到ASO。
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在输入法中输入“马蜂窝”肯定会得到“马蜂窝”的结果,而从“马蜂窝”变成“马蜂窝”意味着两次切换文本选择。
马蜂窝有多少用户,就意味着有多少用户克服了这个成本,而那些未能克服这个障碍的流失用户不会告诉公司——“哦,对不起,我失去了你,因为你的名字太奇怪了。”
最终,2018年2月6日,马蜂窝更名为马蜂窝,距马蜂窝诞生12年。 虽然关于更名的公开信很文艺,但我读完后的直观感受是——“以前我们很傻X,现在我们改了!”
我也有亲身经历:我第一次使用顺丰快递是在2009年读书的时候,当时的同学强烈建议,如果你想快点寄东西,可以用顺丰快递,第二天就到了。
当时PC还是主流平台,我很自然地在百度里输入“顺丰快递”。 虽然百度的结果显示“顺丰速运”在SEO之后排名第一,但我当时不得不给同学打电话确认。 他所说的顺风车其实就是顺丰速运。
这就是获取新用户的成本。
顺丰可以报销当年的电话费吗?
和弦名字的另一个缺点是语音场景下的识别率较低,即机器无法识别你的名字。
当今确定的趋势是:语音平台的重要性正在增加——
1、近三年智能音箱出货量以每年7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2019年全球出货量达到1.47亿台,成为消费电子行业增长最快的主流细分市场。 其中一条赛道上闲鱼如何增加粉丝量,既有国际巨头苹果、谷歌、亚马逊,也有国内巨头阿里巴巴、华为、小米、腾讯、百度等,都在大力投资。
2、另一个快速崛起的语音场景是智能车载系统。 公共场所的语音交互确实存在很多场景问题,但车载语音场景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应用赛道。 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为2.7亿辆,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7亿辆。 目前车载语音系统的普及率仅为2.5亿,仍然较低。 即使未来渗透率只达到30%,也仍然是一个极其可观的活跃用户群体。
3、TWS(真无线蓝牙耳机)的兴起也为语音场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据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为1.2亿台,而Canalys最新预测显示,到2021年出货量将分别突破3.5亿台。
在这三个因素的推动下,并且随着5G推动物联网,海量智能设备将接入互联网,语音交互的渗透率必然大幅提升。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很快到来,但基本趋势已基本确定。 在此背景下,多音字、谐音字的新名字在言语场景的传播和流通过程中会遇到明显的障碍,从而影响成长。
语音时代闲鱼如何增加粉丝量,选择一个语音助手能听懂的名字至关重要。
字节跳动的产品非常善于命名。
从成绩来看,字节的其他明星产品——今日头条、抖抖音、西瓜视频、点车地、火山视频、内含段子、皮皮侠、番茄小说、飞书、多闪……听到这些名字,你就知道了不会想到其他的汉字。
那么字节跳动为什么能够避免这个陷阱呢?
原因在于,作为APP工厂,Byte的命名也是数据驱动的:一个新应用诞生后,标准流程是取多个名字放到应用市场进行测试,然后测试其转化漏斗。每个名称,然后选择转化率最高的一个。 那个。
在这样的数据检验下,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多音词和谐音词带来的转换问题。
张一鸣的原话是“即使你99%确定一个名字比其他名字好,但你测试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个案例可以从某种意义上验证这个想法——字节曾经有一款股票APP,名叫“钠镁股票”,最近更名为“海豚股票”。
也许有人会说:“维熙,你担心太多了,现在的输入法都是智能化的,我输入‘逻辑思维’,自然会产生‘逻辑思维’,你担心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它是否正确?
当然不是,这是典型的因果颠倒。
是的,现在的输入法和语音识别确实非常智能,但这种智能的背后需要无数的数据训练。
没错,你现在可以直接输入“罗辑的想法”。 这背后的代价是罗庞在视频中无数次强调“是姓罗的罗”。 已经有无数人谐音这个词了。 输入错误的结果,意味着罗庞为了这个名字付出了很多。
是的,今天输入法可以轻松打出“滴滴、顺丰、闲鱼、钉钉”,因为这些产品已经成功了,但是请记住,当这些产品诞生的时候,输入法必须能够打出“滴滴、顺丰、闲鱼、钉钉”。闲鱼和钉钉”就是“滴滴、顺丰、闲鱼和钉钉”。
对于冷启动的产品来说,所有用户都是新用户,成本极高。 如果你无法理解成本,让我告诉你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公众号“维希知贝”有一篇文章,在2018年底被罗振宇和罗庞制作成音频节目。节目最后,罗庞推荐了我的公众号——《大家都可以关注维希》 《知杯》,罗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这个播放量超过70万的音频节目,给我的公众号带来了大约1.9万粉丝。
那么如何评价这个推荐的效率呢?
其实很难评价,因为没有类似的数据对比,但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我的公众号不是叫“维西之贝”这个和弦名字的话,粉丝的效率提升了这个推荐肯定会更高。
为什么?
现在大家看到“维西知贝”的文字描述很清楚,但实际上用户听到的是——“您可以关注维西公众号维西知贝”。
很多用户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感到很困惑。 如果他们想要追踪,就必须看一下音频节目的文字记录,确认是“维希”而不是“维希”或者“维希”,才能追踪成功。
翻译节目的音频文字记录实际上是一项成本非常高的操作,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文字记录的存在。
如果我有一个更好的名字,我预计至少会再增加 10,000 名粉丝。 要知道,当时我总共只有五万粉丝。
这是一堂特别生动的课。
既然谐音多音词有这样的缺点,为什么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取谐音名字呢?
主要原因是人们喜欢这种“双关语”带来的巧合效应。 经过解释,确实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
但请注意,这种快感必须得到认可——比如在文字阅读场景中,文字广告、图片广告、带字幕的电视广告都可以。 同音广告词也是广告商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
比如“箭牌口香糖,一箭就爱上”、“去天猫买吧!” “做女人真好”、“原来生活可以更美好”。 这些都是建立在观众知道你是什么品牌的前提下,所以他们可以直接理解这种信息。 很棒的双关语。
单纯的名字双关语就会失去这种效果,只会增加沟通的难度。
请记住,永远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的独特而放弃关注本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