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有法有令,大家可以放心购买。” 目前,“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已成为电商直播圈商家带货的促销节点。 3月14日,福建电商主播张章在介绍一款鱼肚西米露时,不断重复“小黄车福利满满”。 他直播间的福袋显示,有300多人收到了“福袋”,随后进行了抽奖。 进入倒计时...
直播间右下角不断滚动着“回购了,之前收到的味道很棒”。 广州市民陈女士在申请“福袋”时发现,申请前需要完成“一键评论”,并复制粘贴商家设置的滚动字。 换句话说,评论者可能不是复购消费者。
如今,直播间利用“福袋”吸引流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流量暴露的问题也时常出现。 连日来,潮新闻记者走访了多家直播商公司。 与多位从业者交流后发现,随着电商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越来越“涉足”——“福袋”吸引客户和机构买粉,不少直播间的流量显示“虚假繁荣”。
放眼全国,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3.4万亿元,年增长率达53%。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虚假流量干扰了消费者正常选择商品,也影响了直播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直播间留客秘诀:福袋
“我直播间蹲了好几天,从9人到350人,从来没有中过‘福袋’。” 3月14日,陈女士告诉潮新闻记者,每次看直播间、购物时,她都会点击“福袋”等。 抽奖通常每 5 分钟进行一次。 为此,她经常盯着手机,不敢切换到直播间,因为一旦离开,她的抽奖资格就会失效。 “其实,福袋只是商家留住顾客的一种方式。”
不少消费者反映陈女士的“购物烦恼”。 大学生王怡表示,自从直播间得知“福袋”福利后,她已经半个月几乎废寝忘食了。 她每天熬夜等待“福袋”抽奖。 “她凌晨3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继续领取奖励,但就是赢不了。”
多次抽奖未中奖的受访者提供的照片
潮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不少带货直播间纷纷打出“315优惠价”、“福袋赠品”等促销标语,吸引粉丝购物关注——“‘福袋’内含XXX奖品,奖品将在 X 分钟内抽取。” !”
不少直播间里,这样的抽奖信息不断充斥屏幕,观看人数超过了5000人。 带货的主播在直播中不断提示:“关注并申请‘福袋’,马上抽奖。”
3月14日下午,潮汕新闻记者在某直播间发现,在一场约6小时的直播中,每隔15分钟就会展示一个“超级福袋”。 礼物是一台 32 英寸电视或 iPad。 药片。 礼物图片下方标注:参与抽奖需要完成“加入粉丝团”任务并在直播间留言。 据潮新闻记者统计,截至抽奖,整个直播期间共有5128名网友参与抽奖,1人中奖。 获胜的概率只有0.019%。
“‘福袋’显示倒计时,让网友驻足直播间等待抽奖结果,以便尽可能多地浏览商品并下单。” 从事行业多年的直播机构负责人程力(化名)透露,在普通直播间,观众平均停留时间为1分钟,而在直播间里“福袋”奖励后,观众平均停留时间接近3分钟。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不断抽“福袋”来吸引流量是常有的事。 这种“大手笔”的投入在中腰以上的直播间里很常见。 以中腰直播间为例,每15分钟就发放一个“福袋”,一场直播就送出二十、三十台电视机、iPad。 礼物的花费至少有数万元。 而在大型直播间里,iPhone 14、飞天茅台、豪车等吸引流量的方式层出不穷,看来光是“福袋”上一场直播就要花费近百万元。
程力告诉潮讯报记者,“福袋”又叫“救人福袋”。 点击“福袋”就相当于关注直播间,加入粉丝团。 直播间一旦上线,将第一时间通知所有粉丝。 “对于商家来说,观众直播间停留的时间越长,意味着下单的可能性就越多,因此抽‘福袋’已经成为吸引顾客的常用方式。” 常规。”
交通数据造假已成行业“潜规则”
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抽福袋”只是各大直播间增加流量的手段之一。 纵观整个直播电商圈,流量现象愈演愈烈,导致直播间数据造假、“虚假繁荣”等问题普遍存在。
“新主播都是从小项目组做起,一开始每次直播只有10-20人同时在线,半年多来,一次直播最多在线人数不超过70人。 ” 品牌主播张云林(化名)告诉潮新闻记者,从业两年,他已经习惯了在直播间看到5000多人在线。 现在对张云林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抢到更多的流量。
这种流量焦虑其实普遍困扰着主播及其背后的团队。 主播叶薇(化名)也表示,在直播中,她总是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数字——直播间涌入了多少人快手买流量点赞是真的点赞吗,订单转化率是多少,数字是否低,她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 介绍更进了一步,“看到这些数字,就像斗牛看到红布,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往无前。”
对于带货主播来说,获得流量是成功的第一步。 一段时间内观看直播网民数量是有限的。 如何留住自己的用户并抢夺更多的新用户,让各直播平台陷入了“流量拉锯战”。
潮新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带货主播只是“流量拉锯战”中的一环,他的主要职责是将第一波流量转化为订单。 只有转化率高直播间才有机会被平台推送给更多消费者。 之后,主播需要继续将下一波流量转化为订单,如此循环往复。 以抖音直播为例,直播间粉丝数、上座率、停留时长、订单转化率等都会被列为衡量一个直播间好坏的标准。 如果是公认的优质直播间,就会推荐给更多的消费者。
这也意味着,直播间“吃掉”第一波流量后,下一波流量已经在路上。 不少主播表示,“如果你涉足流量,你就会无形中被平台推着往前走,被迫收集更多流量,这就是‘游戏’规则。” 有主播认为,“流量”就像冲浪。 跨过第一波高峰后,我也希望迎来第二波、第三波。 “它总是充满刺激和不确定性。”
同样受到流量推动的还有幕后的直播团队。 某领先直播间负责人张先生向潮新闻记者透露,由于一系列操作相对隐蔽直播间数据造假问题像痼疾一样存在多年。 幕后团队主要负责买粉、上座率等,制造虚假的热度和人气,从而误导消费者下单,也给直播间的商家制造了热闹的假象。
在张先生的引导下,潮新闻记者在某网购平台输入“直播”、“火爆”等关键词,果然发现不少店铺标有“直播热门 、“黑”等字样。流量“背后”的产业链也浮现出来——商家为了躲避平台监管,对关键词使用谐音标签,比如“套餐一:10元=8000个博客+100多个赞+分享”等等。
潮新闻记者向其中一家店询问“直播间增加观看人数的价格”,店内工作人员发来消息:“添加微信ID详细商谈”。 随后他在微信上告知,“我们做了很多,没有风险”,“1000人观看1000元,在线2-3小时;直播1000名粉丝150元”。 也就是说,按照中腰部直播间每场5000名观众的通俗计算,直播间制造虚假繁荣只需要500元快手买流量点赞是真的点赞吗,购买门槛并不高。
记者与店员的聊天记录
对此,浙江省电子商务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潮新闻记者,直播数据造假已成为行业潜规则,在技术、市场和服务商中普遍存在。 不少直播间从业者也表示,电商直播是一个年轻的行业,确实存在“虚假流量”等零售电商的一些弊端。 因此,他们呼吁行业理性竞争,“回归产品本身才能走得更远”。 ”
面对“混战”,行业需加速“洗牌清理”
谁在参与交通“混战”? 浙江省电子商务协会相关负责人分析,由于MCN机构有资本推动,不少头部直播间、中腰部直播间最初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大的。 目前,头部直播间虚假流量数据相对较少。 “头部直播间已经过了这个成长期,但中腰部以下的直播间也在紧随其后。”
目前,抖音、淘宝等各大平台已经出现了一批领先的直播间。 直播平台利用排名、观看量、人气榜等算法机制构建评价体系。 在主播提供直播服务的应用场景中,强化产品呈现、购物体验、社交互动效果,从而实现流量变现。
“在这个规则下,流量数据越好、直播间越多,他们的议价能力就越强,可以向品牌商索要更低的价格,进而更受粉丝欢迎。这样, “很多直播间会被驱逐,直播间花钱买假粉丝、假观众,扰乱市场秩序。”程力认为,虚假繁荣不会长久,各大直播服务商需要比拼的是供应链能力、服务。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力等。
2021年,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正式实施。 措施明确为直播间经营者和直播营销者划定了红线:不得捏造、篡改交易、关注、观看、点赞等数据流量,这种做法是直播行业公认的商业道德。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也对虚假宣传、假冒销售等行为的处理作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法律法规
“比如,直播间‘福袋’中奖概率极低,并以此为契机,拖延网友留下来浏览商品、下单,这涉嫌非法的。” 上海博和汉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邵斌律师告诉潮报记者,对于平台经营者,监督检查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5万元以上以下罚款50万元以上。
2021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对一起涉及提供直播场控软件服务侵犯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及不正当竞争权案件作出判决。 认定该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责令其停止不正当竞争,赔偿损失。 100万元。 案件披露,快手公司起诉某直播场控软件服务商。 直播场控软件服务可以集中控制大量手机,批量使用快手账号对指定直播间进行点赞、送礼物、评论、关注等操作。 该软件可以用来人为操纵直播间的“粉丝”,制造虚假人气。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损害了公共利益,构成不正当竞争。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丁世勇提出构建信用监管和纪律体系的建议网络直播对人员管理、销售、售后、资金等全流程进行监管,控制虚假宣传、销售等。经核实属实的虚假网络主播将被列入短期或长期“行业封禁名单”,将受到短期或长期的账户封禁和处罚。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莉莉告诉潮新闻记者,直播间流量的“混战”实际上反映了激烈的竞争。 直播电商行业如今将进入规范阶段,加速洗牌。 “这需要消费者更加理性地对待直播,相关机构需要更有策略地选择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细分市场,这也对机构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表示,从直播机构的发展来看企业自身需要寻找并强化差异化定位和竞争优势,或者寻找产业链中竞争相对低的领域来打造能力、强化自身竞争力,政府也需要引导相关企业做出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