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爽事件持续成为热门话题,冯庆并不感到意外。
奇怪的是,她还把闲鱼上了热搜榜。
闲鱼、郑爽的二手准备?
事情要从1月18日下午说起,当时郑爽前男友张恒发博。 我不会详细介绍这些内容,因为它已经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
巧合的是,郑爽当天去闲鱼打理店铺。 于是张恒发帖四小时后,就出现了#郑爽去闲鱼逛街的相关话题。
闲鱼自然就成了网络上的热搜话题。 有网友调侃,“那就是说人不可以买卖,否则郑爽就可以在闲鱼上卖孩子了。”
随后郑爽的闲鱼店就被网友扒得七零八落。 之前所有的赞美,都变成了唾弃。
原本以为经营闲鱼是为了公益,现在却变成了一桩生意。 真是势不可挡。
从娱乐圈开始,我就是从娱乐圈开始的。 去年,有人发现郑爽在闲鱼账号上出售综艺饰品和道具。 网友指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赚钱行为。
郑爽对此进行了澄清。 节目组的道具太多,出于节俭的考虑,也是在导演的允许下才这么做的。
精神体现在细微处。 看得出来,郑爽玩“闲鱼”是认真的,连一个小道具都不愿意放过。
既然是“真爱”,她肯定会在闲鱼身上做很多事情。
有网友发现,她曾在闲鱼上挂过一条价值9000元的项链,并以4000元的价格出售。 她强调这是国外特产,但粉丝发现同款项链在日本的原价只有4000日元(约合人民币200元)。 ),难道郑爽把货币单位搞错了?
粗心可以,但把粉丝当傻子就不行了。
她曾在闲鱼上放置过一部二手手机,售价为7999元咸鱼怎么获取粉丝,但这款手机在某平台上可以7599元购买。
把二手手机卖得比新手机还贵,这也只有郑爽能做到。
不拿起你不会知道,但拿起你就会震惊。 比如,妈妈给的嫁妆四件套是3200元; 朋友送的耳环是52; 使用过的化妆品有108种; 二手被套、床单1800元……
不仅如此,她还在闲鱼上销售父亲自制的面膜品牌大可。 神奇的是,她说自己是低价清库存,但售价却是淘宝的正价。
真没想到,郑爽真的把闲鱼当成一桩生意了。
有人说,好在郑爽做好了二手准备,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闲鱼卖货了,让“闲鱼”翻身。
闲鱼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从郑爽在闲鱼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闲鱼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闲鱼,广义上来说,就是让你闲置的东西自由自在地游动; 狭义上是二手商品交易平台。
郑爽无论是卖节目道具还是自用物品,都是二手交易。 但后来销售口罩时,却将正价产品当成二手产品出售。 这正是闲鱼想要试水的地方。
难道闲鱼想成为第二个淘宝? 你可能有心,但不一定有勇气,但想想也不犯法。
想做这个生意,就必须有更多的人进来,扩大闲鱼的体量。 为了吸引流量,闲鱼邀请了知名明星入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爽。 正好郑爽对闲鱼也很感兴趣,卖真货也卖“假货”。
大批明星入驻,闲鱼利用明星粉丝效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除了获得流量之王外,还请明星以信用背书平台,以赢得消费者,闲鱼成为最大赢家。
但名人也是一把双刃剑。 比如那些打着公益旗号只谋取私利的人,比如“翻车”的郑爽,就会给平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还有沉梦辰的“原创表情包”,大家还有吗?印象?
虽然有风险,但对于闲鱼来说,好处还是大于风险的。
毕竟,闲鱼可以不关心利润,但绝不能忽视招收新客户。 一方面是资本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集团差异化的需要。
闲鱼不再满足于做一个C2C二手交易平台。 闲鱼想要表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于是,很多Z世代的玩家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带到了闲鱼,从而影响了闲鱼的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群体的爱好者的涌入,开启了潮流玩具、三坑、二手奢侈品交易的蓬勃发展咸鱼怎么获取粉丝,丰富了闲鱼的收割场景。
这才是闲鱼玩家真正的赚钱之道。 靠着自己为数不多的二手货,如何赚钱养家,更别说“闲鱼”翻身了。
那么回到之前的问题,郑爽靠“闲鱼”谋生也不是不可能,但他必须改变自己的打法。
此前,郑爽的“闲鱼”打法是基于明星粉丝效应,但现在,郑爽不再是明星,未来也未必。
闲鱼,一种新的收获方式
如今,闲鱼的发展已经多元化,韭菜的收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能掌握这两点,赚钱并不难。
首先,通过“炒”来收获。
近年来,盲盒经济爆发式发展,不少盲盒玩家转战闲鱼。 从闲鱼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闲鱼盲盒交易额超过16亿,有44万名盲盒玩家在这里进行交易。
以泡泡玛特为例,隐藏模型获胜的概率约为1/144。 供需失衡带来了极高的溢价。 其中,原价59元的“盘神圣诞款”一度卖到2350元,价格上涨了39倍。 。
除了盲盒炒货之外,炒鞋也是闲鱼的一大特色。 联名款、限量版潮流鞋款也很受欢迎。
看来,闲鱼的初衷已经逐渐从二手电商转向套现经济。
其次,利用信息缺口进行收获。
二手电商的初衷是让闲置物品流通,本质上并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
但该平台并不是慈善家。 它最终想要盈利。
一个平台要赚钱,就必须有人能在上面赚钱。 正如马云当年所说,你要帮助客户赚钱,客户赚的10块钱你就拿走1块钱。
闲鱼帮助卖家赚钱的本质也是通过信息差异来赚钱。 此时的交易已经脱离了“二手”的范畴。
卖家从低价平台(如拼多多、京东工品、1688)等渠道进货,然后高价出售,赚取差价。
这一招在二手奢侈品领域已经屡试不爽。 高仿、A级货被包装成二手货,比原价打10折甚至更低,往往能收获到手软。
有人表示,上述乱象严重扰乱了二手交易市场,让二手电商从需求功能变成了投机逻辑。
水清则无鱼。 平台只是一个工具。 最终,这取决于使用工具和平台的人的初衷。
如果平台只是为了赚钱怎么办? “炒”不是更健康吗?
做自由鱼的道理和做明星是一样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