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想成为大V并从自己的影响力中获利的用户来说,知乎的运营策略并不是很友好。 然而,内容战场已经硝烟弥漫,大公司纷纷带着资本涌入阵地。 知乎未来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作者|郑洁耀
在中国互联网圈,知乎V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群体。
在知乎上,他们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占据了绝大多数用户的时间线。 但在知乎之外,他们的名气可能还没有微博上的小V那么出名。
根据知乎用户路人爬取的数据,截至目前,知乎用户排名前十的分别为张家伟、李开复、黄继新、周源、yolfilm、张亮、张小贝、李淼、葛进、蔡铜。
其中,粉丝数最多的张家伟拥有141万粉丝,粉丝数第十的童敏敏拥有63万粉丝。 虽然知乎在注册用户数上远远落后于微博(两者最新公布的用户数分别为7000万和8.5亿),但对于一个平台的顶级用户来说,这个粉丝数还是有点寒酸。 。
最近,头条关于与知乎大V签约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不过,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快手买赞会封号吗,这300个大V大多只有1万到10万左右的粉丝,这可能还不足以接受微博广告。 但在知乎,他们已经非常接近金字塔顶了。
知乎用户苏炼曾发布过《首份私人知乎用户分析报告》。 该报告以 3,507,426 名个人用户为种子,遍历他们的观察名单,并得出以下结论。
在这3,507,426名用户中,粉丝数量超过1000的只有万分之九,粉丝数量超过万的只有万分之二。 而且,零关注、零提问、零回答的“三零用户”共计2092271人,占全部用户的59.65%。
这些数据加起来有两点:第一,知乎是一个内容消费远远大于内容生产的平台;第二,知乎是一个内容消费远远大于内容生产的平台。 第二,如果你的粉丝超过一万,你就可以被称为知乎上的大V了。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 毕竟问答网站的准入门槛较高。 美国连线杂志曾将问答网站的用户贡献比总结为2:98。 但第二点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乎大V告诉界面新闻,“这是知乎千方百计限制用户做大的结果。一般平台上的顶级用户大概可以聚集平台5-10%的用户作为粉丝,但知乎,也许不是2%。”
记者立即查看了部分平台的用户粉丝数据。 微博粉丝数量最多的谢娜,拥有9396万粉丝,占微博用户总数的11%;而快手粉丝数量最多的MC天佑,拥有1900万粉丝,占微博用户总数的11%。占快手用户总数的%。 快手总用户的4.7%符合上述大V对粉丝数量的判断。
当然快手买赞会封号吗,仅凭观察并不意味着知乎主观上限制了头上大V的生长。
“是的,这只是一个结论,也是我的主观感受,但如果你让我举出例子,那就太多了,比如知乎狂妄的分发逻辑。比如我今天发了一个专栏,有两个答案,但我是不知道关注我的用户能不能看到,因为推送的力量在于知乎,我知道你关注了张家伟,但我们不认为你一定能理解他写的东西。如果你喜欢看,我们首先会考虑他以后会不会让你看到他写的东西,这个逻辑就是把用户当傻子,如果我想知道我想看什么,那还有什么意义。跟踪这个人?”大V告诉记者。
平台确实没有理由主观限制用户增长。 用户的时间线是静默的,或者他们看不到他们关注的内容。 这只能说明知乎的首页推送算法对顶级用户不友好。
知乎PM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至于知乎首页的算法,他通过知乎管家向用户解释,“知乎首页目前使用的算法考虑了用户的兴趣、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 有很多特征,例如与创作者的关系。 这主要是出于关注量较大的用户的考虑。 我们努力对用户更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排名,以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
同样,知乎也向界面新闻明确表示,不存在限流行为。
显然,这个算法是针对拥有大量关注者的用户而设计的,但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并没有改善用户主页环境。 反而引起了顶级用户的不满,粉丝看不到他们写的东西。 这无疑降低了大V的创作热情。
张家伟曾在今日头条事件后评价知乎:“其他网站关心所谓的知乎Vs,是因为他们夸奖知乎的激励能力,但他们可以用这个价格购买。也可以说知乎不擅长不得不说,知乎在点燃火焰方面做得很好,但知乎在保护和留下火焰方面却不太擅长。”
大V对于任何社区来说都是宝贵的资产,为了保护和留住这些火焰,平台必须给予他们足够的物质或精神满足。
这两件事知乎似乎都没有做到。
▋赚不到钱
知乎从来就不是一个商业热情很高的社区。 这种“反商业”体现在用户对一切与赚钱相关的“含有私货”的厌恶。 这种社区氛围也决定了知乎的大V与自媒体人探索的最直接的变现方式——广告营销无关。
而且,不仅知乎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较低,平台对广告的容忍度也较低。
对于很多人来说,知乎的账号封禁和删帖标准是一个谜。 凡是稍有营销广告嫌疑的人,都会受到当局不同程度的封禁、删除文章的处罚,就连机构账号也不例外。
曾经在知乎上排名第一的魅族专栏现在被屏蔽了。 “我们的每篇文章平均都能获得3000+的点赞,但是有一天,知乎突然无缘无故的屏蔽了。 是的。”负责该栏目运营的美兰科技员工黄以轩告诉界面新闻。
虽然从去年开始,知乎也尝试利用Live和电子书来帮助平台用户体面变现。 但真正能通过这两个渠道赚钱的人还是少数。
虽然知乎经常强调直播主播的时薪超过万元,但考虑到一场直播的准备时长,这个时薪其实是需要打折扣的。 而且,Live要求演讲者对知识做出非常系统的总结。 它的产出率和成品率实际上是成反比的。 换句话说,Live无法成为知乎大V的稳定收入来源,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 如此多的系统知识可供输出。 实际付费的用户数量可能并不稳定。 根据知乎直播的运营标准,如果一场直播参与人数超过200人且评分在4.5以上,就有机会入选热门精选。
电子书方面,从去年到今年,知乎总共只给用户带来了30万元的版税。 这笔钱分给大家,几乎所剩无几。
赋予一个人影响力却不让他意识到,这是不合理的。 而且知乎的大V好像也不是都是年薪百万的,不然头条也不会花500块钱买一篇文章。
更何况,知乎引以为傲的社区氛围也差点因此出现问题。 魏则西事件后,知乎爆料大V收钱给百度洗地。 为此,知乎将与该事件相关的六名主要人物全部V账号全部永久封禁。 这是知乎最大规模的封号行动,也代表了知乎官方对此类洗钱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态度是好的,但问题是,如果知乎能早点发展出良性的变现模式,这些大V就不用冒这么绝望的风险了。
在为内容创作者提供物质激励方面,今日头条已经走到了极致,而今日头条这种简单粗暴的补贴方式,其实是其自身强大的造血能力给予其的底气。 那么,知乎在战略层面发展知识市场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把公司的自我生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呢?
▋没有成就感
正如张家伟所说,大多数人愿意留在知乎,只是因为知乎的氛围。 但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外界的认可。 既然平台给了用户粉丝和优秀答主的身份,就应该给他相应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除了上面提到的限流措施外,知乎没有文章阅读量的概念。 互动仅包括评论和点赞。 用户标识只有两种:“个人认证”和“优秀答题者”。
这使得用户很难获得非物质的满足。
知乎用户情绪何以升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同时在知乎专栏、微博和公众号上发文,观察三个平台的反馈情况。
一小时后,公众号阅读500条,点赞27条,微博转发3条,评论10条,点赞25条。 知乎上看不到阅读数,但点赞数为2。
“我在微博和公众号上的粉丝不到1万,但在知乎上有12万粉丝。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数据,我完全感觉不到自己作为一个认真的原创内容输出者,在知乎上有12万粉丝。 在这三分之一亩的土地上耕耘了这么久,我应该会有成就感。”
不仅如此,在此前的迭代过程中,知乎始终以提升消费者用户体验为衡量标准,而忽视了内容生产者的利益。 比如,此前Live的7天无理由退款规定就被质疑过于偏颇。 观众。 可以理解,知乎此举也是为了市场的有序发展,但毕竟知识产品不是淘宝上的实体商品,退货后可以转售。 虽然知乎为了尽快保证体系而跟随淘宝,但淘宝也会全线跟随。 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据知乎官方对界面消息的回应,新更新的首页并不一定按照时间对内容进行排序,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刷新页面”。 即使对于老用户来说,知乎也注重对他们关注范围内的内容进行“更智能”的排序。
从运营策略来看,知乎的出发点似乎并不倾向于培养超级V,而是一直以“让内容更好的流通”为中心。 我们很难判断其运营策略是对是错,但无论如何,这一策略对于想要利用影响力获利的大V来说,未必是个好消息。
如果知乎在下一次迭代中继续沿用现在的首页算法,维持偏向普通用户、忽略顶级用户的策略,相信在不需要其他平台竞争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大V会逐渐趋向跳水,或者试图转移粉丝的注意力。
▋头条风波过后
最后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头条事件对知乎的影响。
知乎用户路人甲曾总结过一年来所有粉丝过万的知乎用户的活跃动态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大V的回答数和文章数总体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保持稳定。
从网上流传的截图来看,头条早在去年11月就已经开始挖角知乎Vs了。 这么长时间了,知乎高层不可能不知道,他们的不作为其实在数据中说明了这件事。 该事件并未对知乎造成太大影响。
事实上,根据不少知乎V的反馈,今日头条与他们签订的协议只是内容独占,并不妨碍他们在知乎上发言。 因此,即使他们与今日头条签署了协议,也不会阻止他们同时运营两个平台。 这只是一个能量分配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今日头条和知乎的受众完全不同,大V制作的内容也会根据不同平台进行差异化。 换句话说,今日头条上发布的大部分内容根本不适合知乎。
对于这些知乎大V来说,知乎还是有其稀缺价值的。 至少在讨论氛围和评论质量上,整个互联网没有一个平台可以与知乎相比。
不过,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今日头条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想买知乎大V的人。 正如罗振宇之前提到的,这个时代的价值和势能正在向个人聚集。
更多大公司正带着资本大举进军内容战场。
在今日头条之前,靠网红和大V复兴的微博,去年年初就曾在知乎大V上拓展了一波,开发了自己的微博问答。 Get、喜马拉雅、分达等知识付费平台对网红来说非常有用。 与大V的竞争也一直在进行。
8月30日,知名自媒体人冯大辉也在微博上发布了另一张百度作家团招聘图片,其中提到百度问答是基于百度手机的问答产品。 产品形态与今日头条问答、知知类似。 合作内容几乎可以直接放入百度Feed流中进行分发。
当互联网进入存量时代,工具产品格局已经确定,流量入口早已被巨头掌控。 内容无疑成为抢夺用户时间的绝佳入口。 这是内容创作者的黄金时代,以内容起家的知乎将面临越来越艰难的竞争。 面对日益增长的与利益挂钩的内容生产需求,大V还能基于利益留在知乎吗?
他们是平台上最珍贵的火种,现在却陷入了明月与六便士之间的两难境地。
·结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