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旗下的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上,自8月初以来,突然涌现出大量针对拼多多“现金援助”的投诉。 事实上,对于拼多多现金援助的抱怨一直层出不穷。 黑猫上,拼多多投诉量近59万条。 鉴于投诉量如此之大,可能很难找到第二家公司。
有关现金援助的投诉已超过6万起,近期投诉主要集中在现金援助机制不透明上。
7月22日,一位匿名用户对黑猫进行了投诉,并讲述了他的故事。 他打开拼多多后,页面上出现了现金轮播活动。 点击即可抽取600现金或100元至1000元不等的提现资格。 上半场大家都很熟悉了。 这是拼多多的一贯套路。 用户转动转盘即可抽奖,动动手指即可将提现奖金累计至599.90元,只剩下1分钱即可提现。 但仅仅这一分钱,却难倒了很多英雄。
该用户称,他邀请了四十、五十个人帮忙,获得了几十个抽奖机会。 前半期的抽奖,他抽到的大部分都是钻石。 一共几十颗钻石,才换了1分钱。 到了后半段,几乎每次撤退前都会提示只剩下一人请援。 每次抽取“祝福卷轴”,提现与提现的最终差额将保持在0.01元。
该用户还反映,拼多多界面不断弹出微信好友提款成功的提醒,诱导他继续招募助理,而他则联系好友,但好友根本没有提款。 “谎报军情”的正是拼多多本人。 该用户认为,拼多多不仅进行虚假宣传,还欺骗消费者。
有用户抱怨,他们已经获得了所有好友的成功协助截图,但拼多多却没有显示成功。
有用户抱怨,拼多多的现金轮播总是显示只剩下一人提款成功,但邀请了60、70人却没有提款成功。 他们认为拼多多“欺骗消费者,是骗子”。
有用户表示,他们尝试拉了数百人的人头,但没有成功,最终只发布了一个“骗子”。
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求助后只得到了一张100元的优惠券,而这100元又被分成了两张50元的优惠券。 每张优惠券必须在拼多多消费满500元才可以使用。 。 网友质疑:谁会去拼多多买500元的东西? 失去理智了吗?
现金刺激有多假?
笔者检索到,2019年,拼多多客服回应提现活动中获得满折券的投诉称,是因为用户邀请的好友中存在大量异常用户。 所谓异常包括使用非微信账号登录、未进行微信实名认证、未绑定银行卡或绑定时间过短、未关注拼多多官方子账号“多多公众号”、或者微信、平台等操作异常。
这些测试结果都是拼多多单方面的判断,用户没有发言权。 也就是说,如果拼多多说你的账号异常,那么你的账号就异常。 这是一场单边霸权、不透明的游戏。 用户如何战胜拼多多?
当笔者在网上搜索拼多多现金援助的成功案例时,弹出的前15条都是专门从事有偿议价和援助的网络平台。 所谓的“成功案例”,大多都是为这些平台引流的导流广告。
当然,也有一些真正成功的经验,但没有参考价值,不能称之为“策略”。 这并不意味着他做得有多聪明,或者他吸引了多少人拼多多助力差0.01钻石需要多少人,或者他吸引了多少新用户。
为了体验拼多多的套路。 笔者再次尝试了现金轮。 点击进去后,他直接获得了599.90元,然后获得了50个抽奖机会。 之后就什么都不用做,系统会自动帮你抽奖。
之后我们就开始抽金币、福袋、双卡、超轻松卡……不得不说,拼多多的每一步提醒都很吸引人,让人感觉600块钱是触手可及的。 不要放弃最后一步。
我轻松拿到了599.99元,只剩下最后一分钱了,只剩下10个金币了。
只需几个简单的操作,您就可以立即付款。 接下来是熟悉而又令人恐惧的头部拉扯。
但杀了二十人之后,还少了一枚金币。 由于结果众所周知,我立即放弃了。
拼多多的现金援助、黑客行为等活动规则不透明,结果未知。 在此过程中,他们被“一人失踪”、“提现成功”等欺骗性语言所困。 一不小心,他们花了一天的时间骚扰了数百名好友,最终却一无所获。 这样的体验成为了很多用户的噩梦,导致拼多多投诉量居高不下。
拼多多的虚假行为是否构成侵权?
归根结底,拼多多提现、砍刀等活动都是有奖促销,目的是获取新用户,提高认知度和销量。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颁布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奖品销售经营者应当明示奖品种类、参与条件、参与方式、抽奖时间、抽奖方式、奖品金额或者奖品价格、奖品名称、奖品类型、奖品数量等信息。
不过,根据拼多多APP的规则,上述“游戏规则”尚未公布。 “用户在活动期间通过接收好友分享的红包、邀请好友帮忙即可获得现金”只是笼统的规定。
正因为如此拼多多助力差0.01钻石需要多少人,近年来,不少用户因拼多多规则不透明而出于愤怒而起诉拼多多。 2021年,上海律师参加拼多多“砍价送”活动。 无论请了多少朋友帮忙,讨价还价都没有成功,拼多多直接被告上法庭。 法院认为,电商经营者开展“吸新活动”时,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活动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信息披露不符合法律要求或者含糊不清的,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最终,法院认定拼多多构成侵犯知情权,并赔偿原告损失费400元。
天眼查显示,拼多多近年来各类司法纠纷迅速增加,从2017年的145起增加到2021年的21008起。如果拼多多不放弃这种“病毒式”、“恶心”的流量思维,拼多多将会死于拼多多自身。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