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短视频哪里来的高流量? 北京晚报调查显示,有商家专门为短视频提供流量提升服务,而且价格明码标价:1万个赞,150元至250元不等;1万个赞,150元至250元不等; 10条评论,3.5元; 如果需求大,他们也会收到转发。 效率上,48小时内可完成10000个点赞; 从“质量”上来说,它们都是由真人操作而不是由机器操作。 有的可以达到“10万+”的热门,有的则只能保证最低限度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套餐将曝光与角色创作、编辑策划等服务捆绑在一起。 “点赞”服务确实全面周到,但花钱增加流量的乱象也令人触目惊心。
在某平台“代投”流量商家的产品评论区,有人发布了广告。图片客户端
近年来,内容多元化的短视频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网民的业余生活,也给众多创作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与此同时,视频平台上的低质量内容日益增多,降低了这种创作形式的用户美誉度和文化内涵。 有的短视频以儿童为“道具”,用小女孩的嘴感叹性别关系话题; 有些短视频非常色情、边缘化,从标题到画风都难看; 也有一些纯粹依靠线条来吸引注意力。 什么“你缺钱证明你无能”、“无能就应该被淘汰”、“世界上所有的套路都是为善良的穷人制定的”……
善良是本性,而不是例行公事。 一时的得失不能衡量个人的能力。 明显的媚俗是文明所鄙视的。 娃娃的纯真不应该成为视频中的摇钱树。 虚假上演的照片、边缘色情、耸人听闻的谣言、颠倒黑白的世界观等垃圾内容,其实是大多数网友所厌恶和鄙视的。 然而,那些为此类视频“叫好”、“热”的商家却将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容推入了高流量池。 在金钱的帮助下,每一张低质量的图片都可能误导身心尚未健全的孩子,造成他们的心理扭曲,甚至价值观扭曲; 本就对此类内容产生抵触的成年网民看了,也消磨了时间,消耗了情感,甚至污染了音视频,从而形成了对短视频行业的集体反感。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劣质影像的受害者; 管理好短视频是网民的共同愿望,也应该成为网络管理的重点。 近年来,监管部门始终聚焦内容治理和制度建设,严厉整治内容导向性差的短视频,重点解决平台审核不严、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突出问题。 很多时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短视频平台的不正之风,消除了无底线创作者的嚣张气焰。 对低质量短视频保持高压,有利于形成短视频良性竞争机制; 正是对优质原创短视频的保护,最终让短视频用户受益。
但近年来新媒体形态的种种乱象表明,仅仅聚焦监管对象的“七寸”还不够。 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考虑在内。 比如买点赞,推广低质量短视频的业务,10条评论可以卖几块钱,1万个点赞可以卖几百块钱。 可见,流量生意并不缺“流量”买点赞,“劣币驱逐良币”存在深远隐患。 谁在组建短视频吹牛评论团队,谁为他们提供销售场所? 作为短视频内容传播平台,你对这一切是充分认识,还是默认纵容? 应对低质量视频的野蛮生长,不仅要从其滋生的平台入手,对短视频中的“杂草”使用“除草剂”,更要严惩幕后推手,找出排除每个流量的“供给”。 商人”。
是时候结束短视频的混乱局面了。 从每一次的流量号召开始,挖掘出那些助人为乐的商家、“非机器”的点赞评论、“幕后”的评论默许,无论平台如何,低质视频的创作者如何。 无疑更加震撼。
(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