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ihejiayan
不知不觉中,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每天占用最多空闲时间的工具; 短视频已经占领了我们的手机,成为占用手机时间最多的领域。
每天,我们生命中近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手机上度过; 本季度超过四分之一的花费在短视频上。 (数据来源:Aurora iAPP,2020Q3和Q4报告)
短视频已经超越文字,成为人们在网上表达自己的第一方式,也是人们在网上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
相应地,短视频平台也成为商业界的有力竞争者。
刚刚上市的快手,已经是市值万亿港元的公司,在中国上市互联网公司中排名第五;
尚未上市的抖音日活跃用户数量是快手的两倍多(超过6亿)。 从活跃度来看,它已经是仅次于 Facebook、微信、YouTube 等少数应用的世界级互联网巨头。 。
尽管快手和抖音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规模,但短视频的增长还没有结束。 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长仍在快速增长。 它们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领域——电子商务、社交、资讯、社区生活、短视频等是唯一仍在快速增长的领域。 未来可能会出现阿里巴巴、腾讯这样能够冲击万亿美元市值的超级巨头。
目前,该领域最有力的三个竞争对手是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 另外,虽然也有一些中小玩家,但是和这三位玩家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未来的超巨,极有可能就是从这三人中脱颖而出。
最近因为写快手的宿华,对这三个平台做了一点研究。 我想记录一下我对此的观察和思考,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三体和 Hotelling 模型
要分析短视频三大公司争霸的竞争格局,我们首先要谈谈更一般意义上的“三家争霸”以及它们通常如何收场。
如果你观察过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你就会发现,在长期稳定的时期,中国要么有一个统一世界的强大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或者两个朝代相互对峙。 如南北朝,北宋辽,南宋金。
只有魏、蜀、吴三国时期是唯一三个相互竞争的政权长期并存的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 (突厥、西夏、吐蕃、大理等相对和平的边境势力没有征服中原的野心和实力,所以不包括在内)
世界政治史上也是如此。 同一国际体系(指内部有竞争但与外部竞争很少的国际区域及其结构)。 在古代,它可以指一小块区域,例如半岛; 在现代,它可以指一个地区性的地方,例如欧洲; 近代以后(泛指世界),只能是“两强对峙”或“一雄一雄”的局面。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想要长期共存几乎是不可能的。
古代,雅典和斯巴达并肩矗立在伯罗奔尼撒半岛;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在东亚占据主导地位; 近代,英国与荷兰争夺欧洲海洋霸权; 法国和普鲁士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二战后美苏争霸、冷战。 接下来的超级球队和多个强队也是如此。
这个法则在商业中也存在。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某一领域的竞争最终会收敛到以下两种结果之一:
首先快手怎么买流量上热门,由于行业的特点,这个领域没有占主导地位的超级玩家,只有一堆小玩家。 如水果市场、茶叶、服装等。
其次,这个行业的规模效应非常强,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越来越强,最终会出现“二雄对峙”或者“一家独大”的局面。 例如,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平分可乐市场,或者微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在第二种竞争格局中,市场上只有一两家主要参与者,其他参与者要么倒闭,要么被吞并,要么只能分享长尾市场的一点残渣。
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新用户的边际成本(每个新用户的额外成本)几乎为0,而网络效应(同一网络中互连的节点越多,网络的价值就越大)就体现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所以第二种竞争格局基本上一直存在。
在全球市场上,搜索领域的Google、社交领域的Facebook、视频领域的YouTube、图片领域的Instagram、微博领域的Twitter、出行领域的Uber都基本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中国是全球互联网市场的一个特例。 由于政策或者用户习惯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单独的市场。 搜索领域的百度、电商领域的阿里巴巴+京东、社交领域的腾讯、安全领域的360、微博领域的新浪微博、出行领域的滴滴,基本上都曾经或者现在占据主导市场。 分享。
我们很少看到三个主要竞争者在同一场比赛中长时间竞争。 拼多多的崛起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它闯出了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成立的局面,在电商领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什么三个公司竞争如此罕见? 我们不仅可以从物理学上进行比较,还可以从博弈论上证明这一点。
看过《三体》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一个星系只有一两颗恒星,它就能达到稳定状态。 但拥有三颗恒星的星系处于一种不可预测的变化的恒定状态(除非其中两颗恒星合并成一个,形成一个相互绕转的双星系统;或者其中三颗恒星合并成一个,形成一个单恒星系统)。
三个重要参与者的市场有点类似于三体星系。 由于无法找到一种各种撕裂、相互排斥的力量恰好平衡的稳定状态,市场将永远处于动荡的竞争之中,无法形成稳定的格局。
三体问题/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非常有解释性的模型,就是分析街道上不同位置的商店位置的“Hoteling模型”。
我还清楚地记得15年前,当我在浙江大学读研究生时,王泽克老师给我们讲了范炼的《中级微观经济学》。 在谈到Hotelling模型时,他谈到了同一条街上销售相同商品的商店的博弈问题。 。
王老师用数学语言和图片来解释:在这条街上,如果只有一个玩家,市场是稳定的;如果只有一个玩家,市场是稳定的; 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也可以找到一个均衡解(所谓的“均衡解”就是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一个参与者愿意寻求改变); 只有三个玩家无法找到平衡解,并且他们必须四处移动。 王老师当时讲得那么生动,所以我至今还记得他的声音、语气和表情。
三商户的街道位置博弈:当B、C的位置确定后,A总能找到更好、人流量更大的位置。 而B和C也这么认为,所以他们三人总是走来走去。
现实中的竞争会更加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按照不同的喜好对市场用户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三个重要的参与者在选择迎合哪些目标客户时,面临着与街上的三个商店选择哪个位置相同的问题:当你在“多快”的时候当你在“好省”中选择“更多”(如淘宝)时,喜欢“好”、“省”的顾客就会涌向京东、拼多多; 当你在“记录真实”和“记录美好”(比如快手)中选择“真实”时,一些观众就会涌向抖音。
这些不同的用户偏好标准就像街道上的“左”和“右”一样。 选择专注于一侧将为另一侧的竞争对手留下更多空间。
平台选择基调时,遵循的逻辑与商界选择街道位置的逻辑相同。
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的发展简史
从整体竞争格局来看,短视频领域仍处于“滴滴、快的、Uber”与出行领域并存的阶段。 不过,这一领域的市场空间比共享出行领域要大得多,因此各大厂商的体量也大得多,决战阶段也会推迟很多,但这也意味着“战局”未来将会更加激烈。
快手
快手是短视频领域的第一重要参与者。 它于2011年开始作为制作GIF动画的工具,后来转型为短视频社区。
快手最早的创始人其实不是宿华,而是毕业于东北大学、曾在惠普、人人网工作过的程一笑。
宿华2013年才加入快手,由于程一笑和投资人张飞的架构足够大,他成为了第一大股东和CEO。 而由于宿华在快手短视频、视频、算法驱动方面的贡献,所以今天我们说宿华是快手的创始人,而不是“联合创始人”。
宿华和程一笑有着完全相同的价值观和理念,那就是都专注于满足普通人的表达欲望和认可需求。 因此,快手早期发展的核心就是围绕着如何服务好“创作者”。
他提出的口号是“记录真实生活”(不同时期具体提法不同,但含义是一样的),他试图想办法把创作门槛降低到接近于零。
本来我们觉得创作很高端,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但现在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拿起智能手机拍摄视频并上传。 无需详细说明。 最可贵的是真实和随意。
这就是快手早期的起步之路。 尤其是2014年推出“一键分享”功能后,用户可以在快手上制作视频,然后分享到微博、QQ空间、微信等,吸引了很多用户。 快手也非常内敛,不添加任何标志或水印。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快手上创作。
快手产品设计的理念也首先考虑如何让知识水平不高的人方便地使用。 它的界面非常简单。 整个页面的文字只有“关注”“发现”“城市”六个汉字,后面是一个拍照按钮和两栏视频。 观看和拍照不需要任何文化水平。
由于大家都是普通人,没有人比谁高出多少,所以快手社区早期的评论都非常友善。 不管视频多么质朴,观众的大部分评论都是令人鼓舞的。 不像现在的网络,每个人似乎都在审视别人,不管别人发什么视频,下面都会有很多人骂和讽刺。 早期快手鼓励氛围而非实体氛围让草根创作者深受鼓舞。
此外,快手价值观的最大体现在于流量分配机制——平台将流量向普通用户倾斜,而不是集中在顶级用户。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流量分布有一个特点,就是集群化。 大V、热门内容很容易触达数百万人、上千万人,但小而透明的用户发布的内容却没有人看到。
早期快手分发流量时,粉丝较少的用户上传的视频也可以展示在很多观众面前。 这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第一次。
因此,如果我们今天回顾快手的崛起,固然可以找出资金、人才、技术、算法、产品等方面的原因,但从概念上来说,它的成功是建立在“满足普通人的表达需求”之上的。 一点。
抖音
很长一段时间,快手没有遇到值得战斗的对手。 苏华和程一笑也非常有信心,因为快手是短视频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直到2016年9月,抖音上线。
张一鸣是抖音之父。 当时,张先生已经做了今日头条,也有内寒段子等热门产品。 他采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造产品。 他会一次性推出一堆产品,进行灰度测试,快速迭代。 如果有人出来,他一定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抖音就是这样诞生的。
抖音特点是注重优质内容。 它建立了多层次的分配机制。 首先,将视频扔到某个流量池中,看看它的自然增长数据如何。 如果好的,就投入更大的流量池,帮助视频快速获得浏览量、点赞等; 如果表现还是很好的话,就大规模的推送,成为全平台的爆款。 抖音上那些百万、点赞视频都是这样推出的。
因此,在抖音上,如果一个视频一发布就数据增长非常好,那么抖音就会主动倾斜流量,让其暴露给更多用户。 如果出来的时候数据不好,就别想了,以后也不会爆款。 这里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抖音的口号是“记录美好生活”。 初期会花钱去艺术院校或者大学聘请帅哥美女来拍摄视频。 所以早期的抖音视频里,无论男女都非常好看,与快手上的歪瓜裂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华和快手团队一开始并没有认真对待抖音。 抖音上线十个月后,快手召开了内部研讨会。 分析师向最高管理层报告了抖音的研究结果。 高层并不认为抖音构成威胁。
然而,从2018年春节开始,抖音开始爆发。 到当年6月,它已明显超越快手,成为中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此后,抖音一直保持这一地位至今。 目前,它也是全球最大的短视频平台。
今天我们来看看抖音的崛起。 除了优秀的营销和算法之外,它的成功在概念上还基于高质量的内容。 当然,这个“高品质”并不是指内容更专业、更精致,而是指在传播效果上是更具有“命中潜力”的视频。
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是近两年才出现的。 可以说起步最晚,但实力却一点也不差。
事实上,整体来看,腾讯布局短视频的时间并不晚。 其“微视”比快手稍晚,比抖音早。 但它并没有起飞,并且被关闭了一段时间。 后来看到短视频是一个必须布局的领域,所以又开始了,但现在还是不温不火。
微信视频号由张小龙创建。 在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我听他小规模地讲了自己对视频账号的想法。 他对短视频的理解与宿华类似,他也认为视频将取代文字,成为更便捷的表达方式。 他希望视频号能够成为人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 因为写作是考验一个人功底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用的。
由于微信积累了如此大的社交关系,微信视频号的重点之一就是“关系”。
可以看到,微信视频号并没有做任何营销。 最初,它只是在微信的“发现”栏添加了一行,位于“朋友圈”下方和“扫一扫”上方。 这样,当我们看朋友圈或者使用“扫一扫”时,我们自然会看到“视频号”三个字,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微信好友中谁点赞了哪个视频。
随着微信视频号的迭代,后来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展示功能,比如可以直接发朋友圈、微信群、关联公众号、添加微信个人名片等。
微信曾经让拼多多获得成功,创造了互联网时代电商领域罕见的“三足联盟”。 如今又亲自入局制作短视频,打造短视频领域三足联盟。
这是因为互联网是信息流、资金流、产品流、人流等各种流的聚集地。 其中,人流是一切流的起点,社交软件是人流的中心。 微信是这个时代的社交之王。 它控制着最大的“人流”,因此它可以利用这个来切入其他人流。
虽然张小龙和微信团队没有透露微信视频号的日活跃数和时长,但从我参与的交流来看,张小龙对这两个数字还是很自豪的。
三个平台比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三者之间的区别,那就是:
快手的核心是创作者,抖音的核心是优质内容,微信视频号的核心是社交关系。
这也反映在他们的产品页面上。 点击快手可以看到“发现”,可以看到那些创作者; 点击抖音看“推荐”,可以看到热门内容; 点击微信视频号即可看到“好友”,您可以看到好友正在观看的内容。
核心理念的差异也带来了开发理念、运营模式、玩法、变现方式等一系列差异。
作为创作者,你会在快手得到更好的照顾,新手发布的内容会更容易被看到和互动; 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创作者,与粉丝的关系会更加密切,IP属性也会更强。 因此,从打造个人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快手优于抖音。
抖音的火爆机制简直是世界未解之谜。 对于创作者来说,很难知道自己的哪些视频会流行; 而且即使这个视频火了,你会发现在下一个视频中你仍然是一个透明人。 因此,很难打造出对抖音有持续影响力的大V。
这其实和字节跳动的理念和运行机制有关:平台分配一切,算法控制一切。 创作者几乎完全依赖平台,个人IP属性被高度弱化。
所以我们看到今日头条也是这样——微博、公众号上有很多大V,但我们很少听说今日头条出了有影响力的大V。
对于抖音平台上的创作者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 他们要么花钱买流量,要么像买彩票一样等待下一个内容成为热门。 始终处于高度焦虑的状态。
但作为观众来说,抖音上的体验会更好。 新用户一上手很难喜欢上快手的内容,但很容易沉迷于抖音。
快手在快手上选择“真实”,真实就会变成丑陋,所以我们可以在快手上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丑陋; 如果你在抖音上选择“漂亮”,那么好的就会变成假的,所以我们在抖音 。
抖音上的“受众”数量是快手的两倍多,但“创作者”数量差距不一定那么大,而且就单个粉丝的商业价值而言,快手比抖音更胜一筹。
微信视频号的出发点则完全不同。 它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微信积累的流量和“社交关系”而发展起来的。
在微信视频账号上,作为创作者,视频主要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传播。 少数创作者可能拥有公众号或社区,可以提高触达效率,但绝大多数创作者,还是只能通过你在微信上积累的好友进行传播。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素人用户的视频内容足够吸引人,朋友就会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帮助传播; 如果内容一般,那么好友数量就会成为浏览量的限制。 当然,微信视频号也有“推荐”栏目。 如果内容可以推荐,就可以从“公域”获得流量。 但至少在初期,业余视频想要从公有领域获得流量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观众,我们观看微信视频账号主要是因为朋友转发或点赞。 进入视频账号界面后,我们可能会接受推荐。 这部分是和算法相关的。
该算法是快手、抖音微信视频号使用的高效分发工具。 但收集用户偏好的技术、不同用户的标签标准、流量分配的逻辑都会有所不同。
从本质上来说,三个平台的区别其实就是流量分配机制的区别。
每天上传到各个平台的视频数量巨大,但能够被足够多的用户看到的视频却极其有限。 毕竟,人们上传视频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为了让别人看到。 人们无休止的被看到欲望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流量,或者说注意力,是互联网上最关键的资源。
平台拥有这些资源的分配权。 谁的内容可以被其他人看到是由平台的分发机制决定的。 每个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都与平台建立之初的底层逻辑有关。
微博和公众号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你喜欢的人的视频或文字。 所以在这两个平台上,“注意力”是关键的分配因素。
快手的底层逻辑是让你的视频被更多人看到。 因此,在快手,“发现”是关键的分配因素。 (现在可能有调整,“推荐”状态可能会更加突出)
抖音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更多你喜欢的视频。 所以在抖音上,“推荐”是关键的分配因素。
微信视频号的底层逻辑是帮助你看到朋友喜欢的视频。 因此,在微信视频账号上,“好友”是关键的分配因素。
当然,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领域的商家足够多,最终大家都会挤到街道中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城市经常会形成“婚纱街”、“电器街”、“古玩街”等效果。
应用于互联网领域,大家都会争夺各种不同因素汇聚的“最大协议区域”——如果商业上证明某种玩法能够覆盖并吸引最多的潜在用户,那么所有的商家都会学习这种玩法。玩。 最终的表现就是竞争对手的趋同。
所以我们会看到快手、抖音、微信视频账号会变得更长、更相似。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能无法区分三者在界面和体验上的区别。
未来谁会获胜?
如前所述,三位重要选手之间的竞争不可能长期持续,最终会收敛到“一霸”或“二雄对峙”。
在互联网领域,胜负很快就确定了。 早期的淘宝与eBay、百度与谷歌、京东与新蛋、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千团大战、出行大战、共享单车大战,都在短短几年内尘埃落定。
所以未来几年,我们或许能够见证短视频领域最后的决定性时刻。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一两家公司要么失去市场影响力,主动退出战场,要么与另一家公司合并。
那么,最终的市场是由一家公司主导还是两家公司主导? 谁将退出或被合并? 谁将成为最终的赢家?
我认为,现阶段的竞争一定不是资金和技术的竞争,而是谁的理念和价值观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谁的战略眼光更强,谁犯的关键错误更少。
(一)概念
快手的“快手”和“记录真相”,抖音的“提高分发效率”和“记录美好”,微信的视频号“即使是小个人也有自己的品牌”,“视频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方式”。 “相互沟通”“名片”等概念都是好的,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从竞争角度来看,抖音目前占有优势,但在分发机制上,平台过于强势,对创作者尤其是新创作者不友好,可能会阻碍其长期发展。
今日头条在内容创作上其实有明显的困难。 其内容首先是其他平台信息聚合而成,其次是用户创作。 但用户创造的很大一部分实际上是通过吸引其他平台的大V加入今日头条,让他们将其他平台最先发布的内容转发到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本身很难自然产生大V。 。
抖音会稍好一些,但创作者很难创造IP并维护IP,因此很难有动力继续生产优质内容。 于是抖音上出现了一个大V,然后很快就消失了。 新的人不断涌入,然后这个过程不断重复。 当流量达到顶峰时,内容创作的困境将成为平台瓶颈。
另一方面,快手上的普通创作者更容易被用户看到,互动氛围也更好。 大V的粉丝粘性非常大,相对容易保证创作者的积极性。 视频账号上已经有了自然的社交流量,尽管还需要这样做。 产出超级爆款产品,成为超级V有难度,但能保证基本的浏览量和互动量; 由于社区感情和社交关系的加入,快手和视频账号的单一流量的商业价值也更高。
由此来看,虽然快手和微信视频号的用户增速会慢于抖音,但长期来看可能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
(二)策略
短视频现在只是一种趋势,但可能不会长期成为一种趋势。 从长远来看,短视频平台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来自对方,而是来自外部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
比如,AR/VR是否有可能取代短视频,成为更好的表达、娱乐、获取信息、甚至生活的方式? 眼镜、电动汽车、全息投影是否有可能取代手机成为新的上网工具? 是否有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新事物会扰乱这一切?
一个行业的发展周期是有限的。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周期都很短。 现在流行的网站或应用程序几年后可能会被完全忽视,甚至手机也可能会被淘汰。
雅虎早期曾一度辉煌,但由于战略失误,现已消失; 百度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领头羊,但因为错过了移动互联网,在目前的互联网公司中,它在股价、用户数、营收等方面都节节败退,被其他公司碾压。
谁能凭借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雄厚的人才技术储备,超越行业周期,抓住下一个新趋势,谁就能生存下来。
从“跨周期”的战略能力来看,我个人的看法是张一鸣会稍好一些。 他是互联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先驱。 字节跳动自成立以来,打造了今日头条、内含段子、抖音等一系列产品。 他的行业布局较早,更深入,比苏华和郑Yixiao更深入。
尽管Su Hua和Cheng Yixiao抓住了短暂的视频趋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们主要限于该领域。 在水平和垂直布局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方面,没有相对令人印象深刻的性能。 而且,如果我们将公司本身视为一种产品,那么Bontedance的过去表现也比快手更好。
并不是说张小龙没有强大的战略能力,相反,他具有极强的战略能力。 但是问题在于,微信本身只是腾讯航空公司的组成部分,并且视频帐户的开发也必须遵守腾讯的整体战略目标,因此它具有较少的战略自主权。
抖音快手都可能彻底改变自己并转变为新物种。 为了使自己彻底改变视频帐户,腾讯或微信更有可能孵化一个新项目,而视频帐户占据新趋势并成为新物种的可能性较小。 进入一个新物种。
(3)错误
在概念和战略水平上的竞争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而且,如果犯了关键错误,那么平台并非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Wang Xing的Fanfou早些时候和张Yiming的含义后来都是从过去中学到的教训。
关键的错误可能是战略错误判断,或者可能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天真而导致灾难引起的。 这与政治意识有关。 我不会详细介绍。
快手 , 抖音视频帐户推荐的视频均基于算法。 尽管该算法提高了分配效率,但它自然会带来不良后果,例如庸俗的内容,信息茧和用户成瘾。 特别是,他们将对世界的心和舆论产生巨大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的整体稳定。 这对平台领导者的政治敏感性和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这方面,腾讯总是做得更好。 快手也很低调。 尽管该平台上有一些不好的信息,但它不会动摇更多基本的事情。 在这方面遭受了敌意。 多么巨大的损失,更不用说内涵的笑话了。 2019年,蒂克托克(Tiktok)受到美国的压制,国内批评对野兽和张·杨(Zhang Yiming)受到批评。 可以看出,他们对人们的心脏的保护和对风向的掌握仍然相对缺乏。
从“不犯关键错误”的角度来看,视频帐户和快手可能比抖音更好。
总的来说,我个人的看法是:
抖音现在拥有最好的开发势头,但未来的风险也最大。 如果张Yiming和他的团队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加成熟并避免犯关键错误,那么他们将来可能会在短视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快手以前更稳定,但是现在增长的压力很高。 上市后,投资者已成功兑现,这可能会更好,但是资本市场也将有绩效要求。 当流量增长变慢时, 快手将来将如何管理其股票价格和市场价值。 我已经观察到,在过去的两年中,快手一直在迅速转化为抖音 。 我个人认为,尽管在短期内增加用户可能是有益的快手怎么买流量上热门,但放弃了许多快手的原始特征,并使用另一方的最佳方法与竞争对手竞争可能对快手而言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微信视频帐户目前只是嵌入在微信中的功能,并且没有独立的应用程序。 根据原始的社会关系,其最初的发展非常好。 但是长期发展首先取决于腾讯的整体战略布局,其次,张小龙及其团队对视频帐户的定位。 如果它是与抖音拼写算法,则主要重点是“推荐”页面,这也是抖音最适合进入的区域。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社会关系,我们也许可以在视频领域创建一个pinduoduo。
另一种可能性是三个中的两个将合并。 如果是这种情况,最有可能的是快手和视频帐户。 因为快手的主要股东实际上是腾讯,并且视频帐户是腾讯自己的孩子。 如果快手和视频帐户可以团结起来,那么功能将非常强大。
当然,以上只是我看过并被认为是外部观察者的一些事情。 他们可能不准确。 我想为您提供思想和思考框架。
我们很幸运地见证了这场霸权的大战。 无论谁输掉或获胜,只要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这对用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从吃甜瓜的角度来看,这也是最有趣的瓜。 这比任何名人八卦都更令人兴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