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结束了,我们来说说你为什么还被拼多多坑?
关注:萌脸傻博士,关注品牌,关注新媒体营销,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黄峥这几年的日子似乎过得很艰难。
从拼多多接连曝光的维权丑闻,到疑似黑客解雇核心技术人员,再到拼多多饱受争议的“侵犯隐私”风波,人们不禁要问,拼多多无与伦比的辉煌是否依然备受关注。 已经长满虱子了吗?
但面临这些争议的是拼多多日益扩张的业务版图。 时至今日,无论是闲鱼还是淘宝,随处可见明码标价的拼多多现金援助,月销量上千,似乎有形成产业链的趋势。
不难看出,尽管拼多多的分享套路饱受诟病,但依然受欢迎。
为什么这个看似脆弱脆弱的混业体系屡遭诟病却从未真正崩溃? 到底是黄正会施法,还是人心太容易操控?
2019年,四位中国学者在《心理学前沿》发表的一篇论文或许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通过采样332个微信深度用户样本,团队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拼多多为何选择微信作为主要推广平台? 分享时什么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回路? 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跳入拼多多设下的促销“陷阱”?
“我想”
渴了就需要喝水,饿了就需要吃饭,想要赚钱就需要努力——无论是被迫还是自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动力驱动的。
文章提出“自决论”作为研究这一现象的核心要素。 结合动机,人们认为人有三种心理需求:感觉自己有能力、感觉自己与他人有情感联系、感觉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 当这些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就能进入积极健康和幸福的良性循环; 当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失去行动能力,表现为浪费时间或在工作中被动。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最好? 是时候将外部动机内在化了。 简而言之,它证明了我们的行为是合理的,让我们觉得我们做某事是因为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因为有人强迫我们做某事。
基于此拼多多助力是真的吗,拼多多并没有说“赶紧让你的朋友来买”,而是说“如果再让几个朋友感兴趣,我就再送100块钱”。 金钱这个元素就像马头前晃来晃去的胡萝卜拼多多助力是真的吗,成功地将我们分享的动机从“外部因素”转变为“内部因素”。
在这种心理的控制下,我们不免产生一种错觉——“我是为自己谋利益,不是为资本家谋利益”。
这个想法正好符合拼多多的雄心。
“我很熟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拼多多更偏爱微信?
中国不缺流量巨大的社交平台。 且不说微博、腾讯QQ等老牌社交软件,后起之秀的B站或者小红书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忠实粉丝。
针对这一点,文章提出了两类:公共社交网络和私人社交网络。
微信的诸多个人属性决定了它形成了用户的熟人社交圈。
研究证明,用户的关联性感知会对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简而言之,我与朋友圈的联系越紧密,我就越有可能与他们分享相关信息。
与西方消费者有“自我意识”不同,中国是一个人性化的社会,拼多多很好地抓住了这个痛点。
你想放弃,那又怎样? 我开辟了用户的“舒适区”。 您身边总有人还在使用它,总有人可以与您分享我们的最新资讯。 只要这个熟人社交圈存在,您就永远需要我们的服务。
即使一次,也是再次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机会。
“我在掌控之中”
自2011年推出以来,微信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据腾讯2020年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已达12.25亿,是全国普及度最高的APP。
文章提出“熟悉度”来定义用户对软件的熟悉程度,指的是对事物的理解、接触或交互经历,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研究表明,用户熟悉度会对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各大软件都以培养用户的习惯为目标。 这正是基于“越用越熟悉,越熟悉越喜欢”这个简单的逻辑。
拼多多以微信为主要跳板,是非常明智的举动。
它成功地将培养了极高用户粘性的软件作为自己的流量入口,激发了用户潜意识的“控制感”,减少了人们对不熟悉、不知名的应用程序的排斥,使他们能够采取谦虚的态度。 走进用户的心里。
我们都说拼多多是在胁迫用户,强迫用户分享,但每一步似乎都是用户自己做出的选择。 我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少次了。 朋友们斩钉截铁地说:“我再也不用拼多多了,这是骗局。” 一两个月后,他们谦虚地发出了“谢谢你帮助我”的恳求。
只要人心的弱点存在,“拼多多”就永远潜伏、钻探、掠夺。
参考文献: 陈
作者:姚梦蓉
关注:萌脸傻博士,关注品牌,关注新媒体营销,关注商业模式创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