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旁,有一座古朴美丽的传统白族村落——古胜村,苍山的溪水从这里流入洱海。然而近年来,原本清澈透明的湖水受到蓝藻的入侵,推动洱海生态保护与治理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污染从何而来?又该如何精准治理?各类问题亟待通过专业、科学的解决方案予以有效解决。于是,一群“自己找吃苦”的年轻人把实验室搬到了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用科技助力古胜村实现既守护青山绿水,又让当地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发展愿景。
古胜村科技大院。(受访者供图)
其实,类似古盛村用科技助力农民的故事,还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发生。近日,第二届“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落下帷幕,48支科技小院队伍晋级决赛。本次大赛不仅为农业人才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也通过成果转化进一步带动区域农业发展,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助力农民的努力远不止于此。无论是“农云行动”、向中国农业大学捐款,还是聘请荷兰皇家科学院(KNAW)院士、法国农科院院士Ivonne Rietjens教授出任独立董事,拼多多都在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推动科技强农,逐步构建起拼多多一套“研发创新-先进生产-高效循环”的业务闭环,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百余团队同台竞技,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创新虾贝混养模式,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增加了水产品产量;通过施用专用有机肥、调整施肥部位,每公顷蜜柚增收2000多元;选育高锌、硒小麦品种,建立高效小麦锌硒施用技术,不仅解决了当地农民的温饱问题,还防治了骨软化症等地方病……
刚刚落下帷幕的“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庭院赛热闹非凡。据介绍,本次大赛共吸引了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54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08支队伍成功报名作品,参赛队伍数量较首届增加一倍。
在研究范围上,本次大赛不再局限于种植技术优化,而是涵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海产品等多个领域,围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在节能减排、土壤改良、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大赛展示了一批扎根一线的科技成果,其中不少科技小院探索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助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目前,“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作为“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专项赛事之一,已成为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的主题赛事。不少参赛选手在现场表示,大赛已成为众多农业科研工作者心中的重要赛事,每一个科技小院都希望通过大赛扩大影响力。
在参赛选手眼中,“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一方面加强了各个科技小院之间的交流,为扎根田间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比如同一个水稻研究组,在比赛中可以互相学习,借鉴不同的科研技术,改进自身技术的不足。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借助拼多多平台,让自己研究的农产品有更多被外界认可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参赛学生代表发布“扎根乡村农民,追逐乡村振兴梦想”行动倡议书。(组委会供图)
“科技大院大赛不只是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解决民生问题。同学们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中去,在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宇说,从同学们参赛表现来看,不仅帮助当地农民增产,还向乡镇农民传播了现代农业和互联网的思维和意识。
面对集约化、规模化的挑战,科技创新助力农产品提质增收
虽然当前我国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但仍然普遍面临集约化、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传统农民总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缺乏技术能力和设备,种植、养殖也多依靠经验,或者盲目跟风别人的成功。
事实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不是书本上的盲目崇拜,而是实践中的科技,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和技术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工具。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板仔镇赖国勇、赖国勤两兄弟最初靠种植香蕉为生,但每当恶劣天气来袭,香蕉都被台风卷走,20多年前拼多多助力是真的吗,两兄弟便放弃种植香蕉,转而种植柚子。然而,种植的这几年,两兄弟也只是跟着别人种。
8年前,福建农林大学教师吴良权带领研究生走进平和县田间地头,开始探索蜜柚产业升级转型、绿色发展的可持续现代农业之路。据参与的学生介绍,通过田间调研,他们发现拼多多助力是真的吗,除了施肥配比需要提高外,施肥部位也存在偏差。如果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将有助于当地蜜柚产业提质增收。
通过调研,农学研究生把科学的蜜柚种植技术带到了平和县,根据平和县的资源、土壤、植株养分状况、水质等特点,构建了一套蜜柚生产解决方案,并免费给农户提供自己研发的蜜柚土壤改良有机肥。科技的力量很快就显现出来。赖国勇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种下的柚子不仅长势好,还节省了不少施肥费。于是,他开始帮助这群年轻人在当地推广新技术。
其实,像大赛中平和琯溪柚科技大院这样的典型还有很多,科技大院模式诞生至今已有15年,目前已有1000余个科技大院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一个院落,几间农家乐,一代代学子在这里一干就是几年,这些“吃苦”的学子长期坚守在农业第一线,培养了对农业的热爱,掌握了推广农业的技能,也带领更多当地农民升级为科技农民。
在科技院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农民”涌现出来,他们接触科技和理论知识,积极投身实践。尤为重要的是,在与农民的接触中,年轻人切身感受到了“三农”情怀。来自江苏如皋市水稻科技院的学生们表示,毕业后要继续从事农业科研,传承“三农”精神。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林万龙表示,很多农业高校的研究生在来到科技院之前,对农业、农村、农民缺乏了解。通过科技院,学生们与行业一线人员打成一片,对中国国情、农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自己在乡村振兴中能发挥的价值。有了这些基础,他们将来会把未来的职业选择与服务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
科技成果转化效应初显,数字技术应用加速
仅通过科技实现增产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把农产品卖出去,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助力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果说科技大院拆掉了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教学与科研、教与学之间的墙,那么拼多多则助力拆掉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墙。”拼多多副总裁侯凯迪表示,拼多多希望尽最大努力,把学生们用青春和汗水从田野里带回来的成果最大化,让这些产品走进市场,被更多人认识、记住、喜欢。
作为一家以农产品起家的综合电商平台,农业是拼多多的DNA,也是拼多多的核心战略。以科技大院为中心,本次大赛亮相的楚橙、爱媛38号、平和蜜柚、梅县猕猴桃等农产品,均已在拼多多平台上销售。与此同时,拼多多也在助力区域农业实现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
楚城科技学院学生进行路演及线下展示。(图片由大赛组委会提供)
其中,丹棱主产的柑橘品种,是拼多多重点扶持的柑橘产品。近两年,拼多多不仅联合丹棱县举办“家乡好物”直播,助力“峨源38号”登上直播热榜,还提供平台店铺政策和流量扶持,让“峨源38号”直连9亿消费者。在拼多多的扶持下,“峨源38号”几乎每个产季都位列平台柑橘销量前三。
无独有偶,平和县八仔镇、小西镇是拼多多蜜柚产品的重要产地之一。在农产品零佣金、百亿补贴的扶持下,这一当地标志性农产品加速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其中,开业三年的拼多多门店的平和蜜柚环节,累计销量已超过30万单。
不容忽视的是,农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回报慢。辽宁喀左山行科技学院学生介绍,该科研项目从启动至今,已由三代农业科研人员传承下来。以农作物为例,一棵杏树从生长期到结果,大约需要25年,即便采用老树嫁接技术,也需要3年的栽培周期,才能使果实达到高品质标准。
但即便如此,拼多多依然选择扎根农业,坚持农业投入的长期主义。为解决农产品种植生产、农业基础问题,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展示成果、交流学习的舞台,拼多多已连续举办三届“多多农业科研技术大赛”、两届“拼多多杯”科技大院大赛。此外,拼多多还在用实际投入支持前沿技术研发。2023年5月,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基础研究和农业瓶颈技术探索。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经济振兴,不仅要畅通销售渠道,更要支持农业技术创新,助力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提升,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绿色、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拼多多表示,未来将继续与中国农民、与农村共同成长,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