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群辟谣指南:拯救长辈于谣言之中,打脸也要讲究方法

在家庭群里,不管你看到的内容有多么的离谱、变态、无聊,只要是出自长辈的口中,你只能选择要么当个“马屁精”,笑嘻嘻的发一连串,要么选择保持沉默,悄悄把群设置成请勿打扰。

但只要用正确的方法驳斥谣言,还是能救姑姑、表兄弟、叔叔、兄弟于水火之中。

网络社会,时间宝贵,在信息洪流无孔不入的情况下,打人耳光、被人打耳光已是家常便饭,甚至有些心态很好的网友在核实信息时,先加一句“请你打我耳光吧!”,逼着你轻轻地把已经打出的耳光收起来。

家族群辟谣指南:拯救长辈于谣言之中,打脸也要讲究方法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在网络世界里,有一个地方是完全禁忌打人耳光的,那就是家庭群。

日前,流传多年的“酸碱体质论”终于被证实是无稽之谈,但网络上年轻人却掀起了“你敢转发到家人群里吗?”的潮流。

可惜,事实证明大多数年轻人不敢转发,就算他们敢转发,大多数长辈也不相信,就算他们已经尽力说服长辈,但家族群里还是有各种谣言在传播。辟谣?你够忙了吗?

家庭群体和“舔狗”更适合

在家庭群里,不管你看到的内容有多么的离谱、变态、无聊,只要是出自长辈的口中,你只能选择要么当个“马屁精”,笑嘻嘻的发一连串,要么选择保持沉默,悄悄把群设置成请勿打扰。

总之,不要贸然在一群长辈面前辟谣,否则会遭到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双重打击——线上线下结合,堪称“生活O2O教学”。

对此,一些勇敢的人们已经给出了血的教训。

据厦门当地媒体报道,大学生小蔡因看不惯家庭群里“瓶装水开封三天不喝完就不能喝!致癌!”的谣言,向转发该文章的叔叔开火:“这是谣言,别再转发了。”叔叔回复道:“还是尽快喝水吧,谁知道呢?”之后,群里又恢复了平静。

那时小蔡尚年幼,并不知道他一时的率直已暗中标明了命运的代价。很快,小蔡的母亲就批评他不尊重长辈、不敬长辈。几天后的家庭聚会上,众位姑姑、叔叔们也纷纷指责小蔡不懂礼貌。

不管怎样,小蔡还是被留在群里观察,比他更惨的人还有很多。

有网友吐槽,自己是个耿直的男生,却屡屡在家族群里辟谣,最后被群主赶出群聊,这在古代,不就相当于被赶出家族祠堂吗?

“因辟谣被踢出家庭群”一度成为微博热搜,可见有不少年轻网民对此产生共鸣。据相关统计,每月转发5条以上谣言的用户中,约80%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说家庭群是谣言的重灾区并不为过。

然而,面对巨大的代沟,大多数年轻人只能对着手机苦笑:不孝行为有三种,最恶劣的就是在家庭群里传播谣言。

据网上报道,有人转发丁香医生的科普文章进行辟谣,结果被踢出群。

家庭群体内部围绕辟谣的明争暗斗,体现了互联网大潮中两代中国人的认知差异。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谣言的盛行,是老一辈中国人没有浸淫网络、甚至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基础教育,突然接触到信息爆炸时代的困惑的体现。不接受年轻一代对谣言的驳斥,是传统家长权威的本能。

但如果任由一些健康谣言在家庭群体中传播,会延误一些老人的治疗,损害他们的健康,这并不是年轻人所希望看到的。我们应该用什么策略,在家庭群体中优雅地辟谣呢?

辟谣要讲方法……

第一步:关注大事,放弃小事

学过辩证法的朋友都知道,要集中解决主要矛盾,具体来说,在家庭群体中,对无关紧要的谣言要暂时不予理会,而要集中精力处理可能造成危害的谣言。

如果上文提到的小蔡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跟他大叔动怒:瓶装水开封三天后会致癌。最糟糕的结果是,群体中那些比较怕死、怕浪费的老人,会加大用保温瓶泡枸杞的频率。

小蔡完全可以在这篇文章下面加一句:“叔叔阿姨多喝水,争取三天吃完,多喝水是好事!”最好再加几个玫瑰花表情,保证群里气氛平和。

类似“小心!不良商家用塑料制造假大米”、“学会这几招识别市面上假鸡蛋”等谣言,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可以暂时忽略。

但如果看到“古人的智慧真厉害,有这几种偏方,以后再也不用打胰岛素了”、“这两样东西一起煮,就是最好的药”这样的标题,就要​​格外小心了。

识别谣言并区别对待,是不可避免的妥协,但家庭群体中的辟谣,本身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

辟谣文章有中央媒体背书,效果会更好。

第二招:软化鸡汤

世界上没有什么情绪是一碗鸡汤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来一碗。

中老年人上网,一是喜欢看健康小知识,二是喜欢看人生感悟,或许觉得活了大半辈子,终于有资格举杯共度,所以喜欢转发一些老年版的“世间不值得”。

打开朋友圈,会看到一大堆“别生气”“心平气静,远见卓识”“钱是身外之物”“儿孙自有福气”之类的评论,让人不禁怀疑,这还是不是那个每天因为跳舞、买菜、挤公交、照顾孙子孙女而烦心的二姨呢?

但适时使用鸡汤微博买转发,有助于转移注意力,软化谣言。比如你姑姑在群里发文:“这种菜别再买了,常吃可能致癌!”,你可以先附和一句:“哇,这也太吓人了,谢谢姑姑分享。”

然后,就可以拿出点鸡汤来:“不过我觉得晚年幸福最重要的就是心胸开阔,想那么多很累,人家不是说‘微信就是微信’吗,哈哈哈哈。”再配上一个“夕阳好美”的表情包,我保证你姑姑第一时间给你发握手表情。

至于那个传言,喝完鸡汤欣喜若狂的姑姑可能早就忘了——毕竟,每天有毒的食物那么多,比元素周期表还要复杂,一个忙着给孙子做饭的老太太怎么可能记得那么多事情?

第三招:每个人都应该收拾自己的烂摊子

中国人很在意自己的名誉,这就导致家族群体越大,辟谣就越困难:那么多亲戚朋友看着你被晚辈揭发,太丢脸了,哪怕是硬着头皮也要反击。

因此,家庭规模越大,年轻人越需要确保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并照顾好自己的事务。

简单来说微博买转发,当你的父母散布谣言时,你要果断回应,毕竟他们是你的父母,不会因为你揭发一个谣言,他们就和你反目。

如果是叔叔阿姨等长辈转发的,可以保持沉默,等等看,因为叔叔阿姨也有自己的孩子。

不过,既然说的是面子,也要考虑好父母的面子,注意说话不要太过刻薄,多用咨询式的疑问句:“你觉得这样好吗?”“你也觉得这样不对吗?”

如果你真的在群里惹怒了你的父母,他们的愤怒肯定会比平时更加​​剧烈——毕竟对于中国父母来说,被别人认为“没教育好孩子”是莫大的耻辱。

总之,只要每个孩子都向父母做好科普工作,就能给家庭带来美好的未来。

俗话说,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团聚、和睦。

建议 4:与志同道合的人团结起来

其实长辈们也未必都是一条心,认知上也存在着差异,不信你想想,你那个退休干部的大叔,你那个下岗工人的二婶,你那个富裕的个体户三叔,你那个坚持学习、利用业余时间上老年大学的四叔,绝对不是一个风格的。

团结尊重理性、拥有大量知识的长辈,相当于在家族群体中为自己找到了盟友,在辟谣时不必孤军奋战。

如果你的大叔散布谣言,你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二婶和三叔都持怀疑态度,而你德高望重的四叔却能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那这个谣言很有可能会不攻自破。

话虽如此,团结志同道合的人也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至少也要给四叔在朋友圈的每一条动态点赞,给那些让人感动的老字号书法和诗词点赞。

如果有长辈支持你辟谣,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第五招:以毒攻毒

当你嘲笑长辈们缺乏辨别能力时,别忘了,作为90后的你,也常常被谣言所愚弄,不知不觉地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潮流追随者”。

俗话说以毒攻毒,既然长辈们每天都在转发“这个小伙子天天熬夜,30岁前全身都会得癌症”、“这个姑娘总在路边摊吃饭,医生看到她的肚子都吓坏了”等针对你的信息,你也可以反击,给三姑转发“老太太太胖不适合跳广场舞”,给舅舅转发“老人玩手机辐射比年轻人大1万倍”。

以己度人,或许可以帮助长老们认识到谣言的荒谬性,从而取得驳斥谣言的奇效。

————

家庭群体中的长幼尊卑是中国千百年来家族制度的网络版,这里的谣言泛滥,源于中老年人对信息过载的适应能力不足,而辟谣的困难,则源于中国人的人情关系和家庭中权力关系的清晰。

比如,对什么都批判的鲁迅先生,曾对鸳鸯蝴蝶派表示鄙视,但对爱好言情小说的母亲却抵挡不住,当张恨水出新书时,他还是买了几本送给母亲。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你可以理性,你可以辟谣,但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维护人情关系的前提下。

“对不起,我们中年男人不该出来吓唬人”

谣言虽然难以平息,但念佛的一代年轻人也不能完全放手,家族团体名称上清清楚楚写着“老X家子孙”,难道还不激发你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吗?

试想一下,几十年后,当你在“欢乐一家亲”群里转发一条锦鲤,却遭到晚辈们的鄙视和嘲笑,你会有什么感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