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首届微短剧行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探讨创作风向与发展前景

2023 年 4 月 3 日发布 | 第 3194 期

3月31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指导,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快手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首届“微短剧产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出席论坛并致辞。

快手副总裁陈奕奕、快手娱乐剧集业务中心负责人余柯、腾讯视频微短剧工作室负责人曹睿、优酷PGC长短剧负责人刘华博等平台代表,以及十二生肖传媒内容总总监陆天、青岛古麦嘉禾科技有限公司内容合伙人李庆玲等就微短剧的创作趋势、发展前景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2023 年首届微短剧行业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探讨创作风向与发展前景

大会圆桌环节由电视剧研究者李兴文主持,芒果TV大芒果计划工作室负责人陈亚飞、长信传媒集团董事长郭静宇、星引力传媒创始人王毅旭等资深影视从业者从平台、长剧创作等角度对微短剧进行了深入探讨。

作为首届微短剧论坛的主办方,快手的《胡同儿》《善良的心》等优质作品在论坛中频频被提及。正如开场致辞所说,“微而不弱,短而不浅,用小切口讲大主题”。在所有视频平台中,快手最早布局微短剧,也最早发力超越情感流派的多元化题材。打开快手短剧页面,优质作品将让你应接不暇,众多热播作品意味着行业产能正在快速提升。

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尝试加大对微短剧赛道的投入。然而,在小范围内打造精品、收获热度,是一门与长剧、电影完全不同的新学科。为此,影视剧社采访了快手娱乐剧集业务中心负责人余柯,听他畅谈微短剧的制作逻辑、制作流程快手怎么买热度链接,详细解读一部又一部爆款作品如何在快手上“从零到一”实现。

快手娱乐剧业务中心负责人余柯

支持新趋势

影视剧监制:网络视听大会被誉为每年的行业风向标,今年是网络视听大会首次举办短剧产业发展论坛,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信号?

余可:从去年开始短剧备案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单月备案数量就超过2021年全年备案数量。网络视听大会把短剧论坛列入重要议程之一,说明内容产业正在关注这个新趋势、新赛道。很多创作者跟我提到,短剧的黄金时代来了。

影视督摄:快手也是这次活动的主办方,你对这次活动有什么期待吗?

余可:快手是一个多元化的内容社区。其实我们每年都会参加网络视听大会,但每年参加的主题都不一样。今年我们了解到大会有短剧相关的主题和计划,就踊跃报名。作为最早进入短剧市场的平台,快手也希望承担起行业领头羊的角色,带领大家再向前迈进一步。

影视渡:快手短剧目前的生态是什么样的?能和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吗?

喻可:2019年我们注意到用户对剧情类短视频非常感兴趣,这类账号完成率高,粉丝增长快。我们尝试为这类内容开辟小剧场,聚合创作者,支撑流量和变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创作作品逐渐从剧情片段发展成为完整连续的短剧,比如头部古风账号@御儿古风。

剧集内容生态规模越来越大。2020年底,我们正式提出“短剧”的概念和扶持政策,叫“快手星计划”,并启动基于快手流量算法的分成模式,通过资金和流量实现优质供给的良性循环。2021年,“快手星计划”形成平台品牌,更名为“快手星短剧”。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微短剧行业的平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质感和价值取向都比以前上升了一个台阶。

直到2022年,短剧上架数量暴涨。仅2022年,快手上星芒短剧播放量过亿的项目就超过100个。截至2022年12月,星芒短剧总播放量突破500亿,日活跃用户达2.6亿。越来越多的短视频从业者以外的公司进入这个赛道。今年快手会向内容供应商开放更多端口,对影视公司更加友好。

影视杜摄:现在长视频、短视频平台都在大力发展微短剧,您觉得快手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余可:短视频更贴近用户,制作者通过在快手制作短剧,可以快速从B2B转型到C2C。用户对作品的即时态度和反应,可以启发创作者找到迭代创新的方向。短剧需要直接满足用户需求,快手目前在用户规模和粘性方面有很大优势。

另一方面,快手也是最早在甜宠故事之外探索多元题材的平台之一,在家庭伦理、现实职业等题材都有成熟的代表作品,不擅长创新的创作者可以通过细心观察、琢磨找到自己的方向。

影视杜摄:快手星芒短剧赚钱的团队主要有哪些类型?有哪些团队基因有助于做好快手星芒短剧?

喻可:目前快手上很多短剧制作公司,通过分成就能盈利,有的创作团队在做短剧之前,甚至没有任何影视方面的经验,比如动满社,之前就是一个策划型的漫画公司。

要想做好微短剧,团队里必须要有新生代。我们的导演、编剧很多都是90后、00后应届毕业生。互联网一代的年轻人往往能拿到用户的“满足点”,懂得如何满足用户的观影需求。微短剧的核心用户是女性,比如我们的导演枝竹,一个90后女孩,是资深网络文学爱好者,非常了解女性情感剧观众的心理。

影视杜舍:很多传统影视公司擅长讲故事,对短视频生态比较陌生,快手会给新锐电影人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余可:我们给所有创作者提供内容创作指导,立项后会给创作团队一个立项通知,对方确认后,我们的制作人会深入项目组,和创作者一起做调整,全程参与。

我们会把觉得不错的S/A/B项目全部带进团队,评分低的项目我们也会督导上线,后期运营推广也会有专门的流量扶持给影视公司。不过大家都会有试错成本,希望影视公司不要抱着“降维”的心态来。微短剧是新事物,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团队里最好有熟悉短视频市场的人。

影视:影视公司与快手合作需要做哪些准备?快手是如何筛选合作的短剧的?

余可:短剧提案评审跟长剧提案评审差不多,不需要带样片,但影视公司一定要有比较成熟的立项计划,立项计划越详细,后期评估立项效率就越高。

在筛选标准上,故事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评分。比如人物梗概、故事大纲、前三集剧本,甚至剧情的逻辑和钩子等等,总共大概有20到30个筛选因素。我们的筛选审核机制非常高效,项目提交全线上进行,创作团队根据不同维度的要求按需填写表单,收到之后我们很快就能看清一个项目是什么样子的。

拒绝浪费财力,靠脑力“编故事”

影视杜舍:快手目前鼓励青春励志、传统中国风、都市职场、家庭共情、当代旋律五大主题,选择这些主题的逻辑是什么?未来快手会重点尝试哪些新主题?

余可:需求指向供给。快手所有政策背后都有很多验证和实验。这五个主题都是根据站内播放数据和用户需求总结归纳出来的,从而形成方向。今年这五个主题的方向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们也鼓励大家去探索其他主题,但并不是所有主题都符合短剧的低门槛特征。比如科幻就是体量大、成本高,我们不想把短剧做成一个高不可攀、进入门槛高的行业。更何况科幻的受众群体略微偏向男性,而短剧的用户还是以女性为主。

影视渡:快手对星芒短剧的扶持政策已经实行了两年,一开始扶持对账号粉丝量要求很高,直到去年才增加了无粉丝门槛的全新合作模式,能否介绍一下对网红设定粉丝门槛的考量?

余可:微短剧是短视频和戏剧的结合,短视频的人物设定和账号逻辑很重要。粉丝门槛的设定,不要求账号主有多红,而是看这个人和他背后的团队对短视频领域的熟悉程度,这样可以减少微短剧项目评估的试错。

影视剧集:星短剧去年新增的S+和激励增长P赛道主要针对哪些类型的创作者?

余可:评分最高的S+赛道是为优质内容预留的,没有粉丝门槛,传统影视公司、短剧MCN都可以尝试。激励增长P对网红也没有粉丝要求,非常适合没有短视频账号的电影制作方参与。

《影视》:传统影视公司没有明星账号,是不是只能选择“激励增长”或者没有粉丝门槛的“流量赛道”?您建议他们如何切入?

余可:传统影视公司入局有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建号,从基础做起;二是和快手红合作,P/A/S/S+所有赛道都可以参与。对于没有账号的传统影视公司,即使拿不到收视第一,我们也会提供流量和运营支持。

影视剧社:你曾经说过平台不会推荐艺人,如果影视公司找到想合作的艺人,平台会帮忙建立对接吗?

余可:平台一般不会推荐艺人,如果平台推荐演员给影视公司,很可能影视公司会误解为“平台需要”,从而不得不与艺人合作。所以,创作团队最好是想和谁合作就和谁建立联系。对于不熟悉短视频的团队来说,这也是一个熟悉整个生态的过程。如果影视公司有特别想合作的艺人,我们也会帮忙建立联系、介绍,但具体合作事宜他们自己商量。

快手星芒短剧《冬兰雪》剧照

影视剧社:演员方面,除了当红的短视频人气,您觉得如果有其他艺人的参与快手怎么买热度链接,会不会有帮助?

余可:艺人给短剧带来关注度和流量,短剧也能帮助艺人解决短视频生态中“该干什么”的问题。王耀庆去年就和快手合作过一部短剧。内容产业参与者的身份越多元化,越能证明行业发展的良性势头。

影视剧社:您多次提倡“重内容,不重制作”,这是否意味着剧本才是微短剧的核心?

于可:关于这个问题我必须跟大家强调一下,我认为短剧要做到“精品化”,而不是“精雕细琢”。

精品和品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精品更像是奢侈品,但短剧的品质升级不是花钱就能实现的,我们更倾向于把品质成本的提升交给故事创作和编剧,而不是交给设备。短视频用户最在意的是人物和故事,至于用什么设备拍摄,用户并不关心。

影视剧摄影:《卷起故事》在哪些方面需要注重?不同题材的卷起手法有什么不同?

余可:制作靠钱,讲故事靠脑力。主线剧情钩子强不强,人物关系够不够独特,都是提升故事吸引力的关键。

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不管什么样的题材,最终都要满足观众的代偿和共鸣心理。检验剧本的时候,可以从这两个心理方面入手。比如甜宠剧里的爱情是否符合“我”的幻想,都市职场剧里的现实是否能激起“我”的共情。除了剧本,拍摄设计也要精心设计。像《东兰雪》这种有权力斗争的古装短剧,机位、镜头移动、打斗动作都很重要;《胡同儿》是京味剧,要在布景上多下功夫,让当地人认可、产生共鸣。

影视杜舍:微短剧品质的提升离不开成本投入,您觉得优质短剧在什么成本区间比较划算?

喻可:目前快手短剧的制作成本不会超过百万,每集时长2分钟,总共25到30集,对应时长50到60分钟,每分钟2万元其实是一个比较高的制作成本,除非启用当红艺人带来一些溢价空间,否则过百万的预算还是不值得的。

另外,一个剧集的质量不是花钱就能达到的,我觉得质量主要体现在一些创意上,比如两个人回头的画面,用索尼5d2就能拍出来,氛围不是靠设备和灯光营造出来的,而是靠人去捕捉这一帧画面的动态,这种内容的敏感度不是花钱就能达到的。

节选自快手星芒短剧《公主来了》

影视剧社:说到微短剧的播出形式,横竖屏、长度应该怎么控制?

余可:从播放效果来看,用户对横竖屏不敏感,但视频长度确实影响完播率,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单集时长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

影视:短剧推广和长剧推广有什么区别?像《胡同儿》《冬兰雪》这样的优质重点项目,快手在站内站外会如何推广运营?

余可:短剧我们不会小众推广,不会全渠道堆料,而是针对目标用户做一些精准推广。说白了还是追求性价比。比如《互通儿》上线的时候,我们就研究了喜欢它的观众经常上哪些平台,然后分别进行重点推广。

影视剧社:您怎么看待微短剧与IP的关系?

余可:微短剧是IP开发的一部分,我们现在跟很多版权方都有合作,包括七猫中文网、腾讯动漫等。去年我参加网络文学论坛的时候发现,每年大概有100万篇网络文学作品诞生,但能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的还不到千分之一。微短剧其实给一些头部网络文学作品提供了IP开发的机会。

原创短剧也有机会成为IP,但这个IP不是内容,而是引领创意的幕后人员。比如智珠、金超、齐夏夏,他们的行业口碑和忠实粉丝让他们难以被取代。

短剧的商业潜力

影视杜舍:快手短剧的分成周期有多长?除了分成,快手会考虑版权剧的模式吗?

余可:快手的微短剧收益分成周期是三个月,制作方可以很快拿到钱。因为一部微短剧的制作周期只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播出周期基本在一个半月左右。整个项目最多四个月就能完成。

快手的短剧基本都是独播,分成模式背后的制作逻辑和“自产自销”的长视频平台如出一辙。我们一直觉得短剧买版权效率比较低,毕竟内容是TO C,直接展现给用户,片方不需要先入驻平台再进行内容变现。分成模式让每部作品都有爆发的机会,直接面对观众,人们不会觉得这件事情是一劳永逸的,更能激发创作者的想法和意志。

影视渡摄:品牌定制短剧也是制作公司的重要收入来源,快手如何帮助创作者与品牌方对接的?

喻可:快手短剧的商业化链条比较成熟,这是我们的另外一个优势。去年快手短剧服务了近40个品牌客户,包括Swisse、支付宝、淘宝、京东、一汽大众、东风本田等。跟快手合作的创作者只要做好内容,就可以借助平台的优势进行商业化。

影视:品牌定制短剧会不会造成商业性和故事性的冲突?两者该如何平衡?

余可:商业植入会给故事带来一些限制,但两者并不完全对立。快手上有很多成功的品牌定制微短剧,微短剧也是品牌新的营销阵地。比如去年动漫社出品的《再婚》就巧妙地通过婆媳之争植入了唯品会,最终播放量突破10亿。如何将商业诉求与剧情深度融合,也是微短剧创作者的必修课。

快手明星品牌定制短剧《再婚》《破浪会有时》《接近双子座》

影视杜舍:相对于长剧,短剧与品牌合作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余可:首先,目标更加精准。快手微短剧的受众画像更加清晰,能够帮助品牌有效触达目标人群。其次,植入场景更加丰富,产品外链等方式让交易更加便捷。不同于长视频以贴片广告为主,微短剧里的广告基本都是软植入在剧情里,自然而不僵硬。

影视度社:传统影视公司在电商方面没有基因,是不是意味着传统影视公司应该以分成、广告为主?做账号对传统影视公司来说意义重大?

喻可:这要看不同公司对微短剧的战略定位。有些大公司有预算和精力,可以把旗下的微短剧团队变成MCN,自己培养账号和艺人。有些小公司长期专注于创作,不用烧钱做MCN,找现有的艺人合作就可以。目前与快手合作的微短剧团队中,很大一部分是靠分成盈利的,这类团队数量大概是网络电影的三到四倍。

影视渡:除了分成、品牌定制,今年快手还会对短剧进行哪些新的变现方式探索?

余可:我们也在做付费短剧和电商,付费短剧和流量短剧的制作逻辑不一样,传统影视公司一般更擅长直接将内容变现,未来我们也会和公司一起探索这方面的业务。

电商就是直播货,直播就是网红通过短剧获得粉丝,再把粉丝转化为电商,收益比单纯的短剧生意要好。我刚才提到快手给创作者提供了完整的商业链条,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帮助不熟悉直播带货业务的片方处理供应链、选品团队。因为快手直播电商本身在商业化上已经非常成熟,只要你想做,我们就可以提供。

影视渡摄:现在盗版现象猖獗,很多账号为了吸引流量,把短剧剪成片段,作为发行方的快手如何保障创作者的版权权益?

喻可:快手是全网唯一一个保护原创版权的平台。在快手,任何作品的片段都必须有合法授权,并有原作链接,否则我们的算法和社区审核会直接对其限流或下架。我们一直关注版权保护,会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去保护快手微短剧的创作者。因为微短剧虽然小,但也有价值,有知识版权。

影视杜舍:现在微短剧已经进入黄金时代,大量产能涌入,您觉得这个行业的人才储备可能来自哪里?

余可:微短剧从业者不需要在影视行业工作多年,只要有表达和创作的欲望,懂拍摄、会剪辑,都可以参与。很多快手直播达人、非专业制片人、群众演员、摄影爱好者,都有机会在微短剧领域实现梦想。快手短剧的口号是“拥抱每一个剧集明星的梦想”。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在这个网剧村讲述自己的故事。

影视杜舍:您觉得像《甄嬛传》这样经久不衰的好故事能够出现在短篇剧领域吗?

于可:现在还不是时候,但未来一定会发生。就像网剧刚出来的时候,谁也想不到会有《狂飙》、《天下》这样的国民级作品。随着产业进一步成型,内容形态也会出现重大变化。

如果用人的生命周期来形容微短剧,我觉得这个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要大家冷静看待,深入研究创作,不盲目跟风,微短剧一定能蓬勃发展。

后记

短剧走向“精品化”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业必然。

作为行业领先平台,快手从最早切入市场、推广分成模式到扶持多元化题材,携手创作者建立好故事新秩序,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此次网络视听大会微短剧产业发展论坛的举办,也表明主管部门对快手在微短剧领域的领先价值和贡献的认可。

正如余可曾在微剧产业发展论坛上所表达的,快手之所以能吸引到如此多优质创作团队,本质上是因为快手有清晰的思路,它的政策足够“以人为本”、“以内容为中心”、“健康可持续”,能为热爱和追求内容的人们提供更加公平、包容的空间,不断拓展内容变现渠道,确保平台、合作方、用户的ROI(投资回报率)大于1。

本次微短剧产业发展论坛,已然标志着微短剧即将从量变走向更加注重文化潜力和社会价值的质变,也为行业未来一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期待2023年微短剧产业继续赋能更多影视从业者,产出更多令人瞩目的创新内容。

【文/葵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