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小医学知识,你真的懂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方法。”这是某平台的医学科普视频,一位身着手术服的“医生”面对镜头,演示正确洗头方法。
如今,各类平台上,类似这样的医学科普短视频层出不穷,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性话题、心脑血管疾病、食疗养生等方面。一些医生、药师也成为“网红”,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兜售药品和医疗服务。
还有一些博主甚至穿着白大褂,冒充专家,传播毫无根据的偏方或谣言,借科普之名通过直播带货。
这些医学科普短视频博主是真医生吗?一边卖药一边科普,合法合规吗?
揭露“假医学科普”视频
1 “用好花椒,一生无忧”民间偏方虽流行,但未必可靠
“辣椒用得好,一生无忧”、“蒜配一物,百病不生”、“姜加一物,百病通吃”……
在短视频平台上,一名自称来自济南协和肝病医院的医生拥有200多万粉丝,他上传的作品中,不乏看似简单却神奇的民间偏方。以“花椒”为例,他声称“花椒加姜可治便秘、晕车;花椒加醋可治牙痛;花椒加盐水可祛湿、治脚气……”
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赵志刚教授认为,这种说法不靠谱,“如果盲目相信民间偏方,可能会延误治疗,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就拿牙疼来说,看似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可能不仅是牙龈炎、牙髓炎等口腔疾病引起的,也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不能按照民间偏方,嚼几颗花椒就完事了。”
除了民间偏方,关于皮肤问题的医学知识在短视频平台也很热门。拥有500多万粉丝的“小西医生”就热情推荐了很多皮肤病用药,比如治疗毛囊炎的夫西地酸乳膏、治疗单纯疱疹的阿昔洛韦凝胶、治疗汗疱疹的哈西奈德溶液等,这些药都是处方药。
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孙璐璐介绍,皮肤问题不能单纯通过看短视频自行治疗。“比如出现疱疹,需要医生判断具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带状疱疹,治疗方案不只是外用药,往往还需要口服药物。短视频可能只讲了一部分,简单照搬可能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激素类药物的用量要严格控制,如果长期滥用,会对皮肤造成损害,恢复的时间也比较长。”
作为拥有500多万粉丝的“网红”医生,一位自称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生也分享了不少科普短视频。在其中一条关于“换奶期”的短视频中,她表示:“换奶期就是从母乳喂养转为配方奶喂养,从配方奶喂养转为液态奶的过程,是每个宝宝都要经历的过程,其实孩子一岁以后换奶最好。”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明确指出,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可以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其他相关文献从未提及1岁后转为母乳的概念。
记者发现,该医生在短视频中担任产品代言人,推某品牌配方奶粉,但作品并未标注为广告。评论中,有网友质疑,“这奶也太甜了吧,他是不是成了流量明星,能带货了?”
2 工作证上的搜索结果都是民间机构的假专家,穿着白大褂,胡言乱语
相比真正医生做科普时可能存在的风险,短视频平台上说大话的假专家的危害更大。
某短视频号内,短视频多达260余条,内容五花八门。身穿白大褂的发言人在屏幕左上角写着“河南省卫生院主治医师”的头衔。但记者从全国机构事业单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官网查询发现快手怎么买热度链接,并无“河南省卫生院”这个机构。仔细辨认其中一名“医生”李某佩戴的“工作证”,依稀可见其全名是“李××”,单位是“××诊所”。
记者进一步询问后发现,公安李××诊所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位“李医生”不仅“科普”,还积极直播间卖货。面对评论区的问询,“李医生”三言两语总能转到自己在卖的商品上。从丁香猴头菇沙棘茶,到决明子菊花茶,再到桂圆红枣枸杞茶,都瞬间成了她的“灵丹妙药”,而且价格比电商平台上的同类产品高出好几倍。
这样的操作在短视频平台上并非孤例。在不少短视频中,演讲者都身着白大褂,面前放着一本书作为道具,演讲内容基本都与健康问题有关。其中,一名“白大褂”声称“白开水加丁香叶能杀死胃里的幽门螺杆菌”。
对此,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赵志刚教授表示,若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科医生应根据相关检查结果判断是否需要立即治疗,如需治疗则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三联或四联疗法。目前尚无足够临床证据证明饮用丁香茶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3 穿着白大褂的博主,没有经过认证的医疗资格,未经审核就写在“个人简介”一栏
近年来,医学科普短视频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全国各地的“名医”纷纷出现在短视频中,科普疾病特点、传授治疗方法。但这些身穿白大褂的博主真的是医生吗?
记者注意到,在医学科普视频中,博主大多有持证从业资格,博主名字叫“上海华山耳鼻咽喉科××”,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
据了解,用户昵称下方的小字是平台的认证信息,而医生认证非常严格,必须是“公立三级医院专职医生”或“非三级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不仅如此,医生本人还需要完成上传个人资料等操作。不过,还是有不少博主“浑水摸鱼”,这类博主将自己的从医经历、行医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审核,因为任何内容都会在个人主页上展示,所以这部分内容都是由博主自己编辑、设置的。
浏览这些健康科普短视频,记者发现,这些博主大多身穿白大褂,以医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往往以“中医+名字”的名义出现,个人资料中注明在哪家医院工作、是否是公立医院,借公立医院的名义普及健康知识。从视频下方的评论来看,受众以老年人居多。
无证普及医学知识安全吗?无证普及医学知识合适吗?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威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立强认为,无行医资格的人进行所谓“普及医学知识”,本质上是在传播从其他地方获得的医学知识,构成抄袭行为,其行为不道德,涉嫌欺骗公众。
在北京大学卫生法教研室主任王悦看来,从事医学科普,提供疾病咨询需要资质,但从事疾病预防,并不一定需要医生的专业资质。
4 标题“吸引人”,却迎合“低俗”、传播焦虑,违背医学伦理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医学科普视频的标题都“引人深思”,但得益于标题不拘小节、“科普”内容严肃,这些视频受到不少用户的青睐,不少人留言表示“我给朋友看看”。
天津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医学科普内容越来越低俗,一味迎合“低俗”的口味。一些短视频账号为了获得流量,不顾上镜医生的学术背景,一味追求热点,甚至使用稀奇古怪的文案,这与医学科普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相悖。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医学科普内容以科普为名,贩卖颜值、健康焦虑,传播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保健方法。
家住天津塘沽的张先生经常在短视频平台上看“老人不吃XX会出问题”、“老人感冒了,赶紧买XX药”等视频。看到视频里穿着白大褂的人,他自然而然地以为他们是医生,把他们的话当成“医嘱”听。有些药品和保健品,张先生根本没听说过,但博主把购买链接放在视频下方,他点击就可以下单。就这样,各种胶囊、含片、膏药,都被张先生收藏了个遍。
邓立强认为,通过医学科普视频传播焦虑的行为,是一种“伪医疗”,不仅违背了医学伦理原则,还会引发一定群体的焦虑情绪,甚至使人们产生怀疑医学。
“贩卖焦虑的医疗知识精准投放,可能会让一些老年人成为主要受害者。”王悦说。
5. 医疗科普推广越来越隐蔽,视频里混杂着推荐药品、医院等
很多博主在自己的医学科普视频中都会写上“本视频不推荐药物或治疗方案”之类的字眼,这是真的吗?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类博主会在视频中讲述自己治愈病人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秘方吸引粉丝;另一类博主在科普时,会只说一半,另一半则不说,让粉丝对隐藏的内容感到好奇。然后博主会趁机在评论区隐晦地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和社交账号,一些急于就医的用户就会联系博主。
根据对方提供的社交账号,记者添加了多名“好友”,均自称是医生助理。有的“助理”在说明就诊目的后,安排问诊,并发起视频通话,诊断病情,赚取用户的问诊费,一般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更高。有的“助理”会直接介绍这种药对病情的适应性,诱导用户购买。
一位医生博主表示,现在医学科普视频推销产品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一些账号冒充医学生、药剂师等专业人士,穿着白大褂,以专家的口吻推荐产品,且未经平台认证。
《医药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在医疗问诊专栏、节目中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药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广告,相关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的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不得出现在同一页面或者同一时间。
在邓立强看来,医疗科普视频如果包含产品、药品推荐、医院就诊等内容,就属于医疗广告的范畴。借用医务人员名义推销药品、医疗器械、治疗方法或其他产品,其实就相当于用医务人员的公信力为其背书,违反了医务人员九大行为准则。
如果广告涉及虚假、夸大宣传,则违反了广告法;如果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广告恶意捆绑在医学科普文章或视频下,这种行为还可能侵犯作者的著作权和肖像权。
陈述
一些医生利用短视频平台引流,逾越监管红线
制作医学科普视频时应考虑什么比例?
邓立强认为,医学科普应该告诉人们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项、保健方法等,诊疗还是应该在医疗机构进行,科普视频里不宜多讲诊疗方法,也不宜开诊断、开药。
“让科普真正回归科普。”邓立强呼吁,短视频、直播凭借直观性强、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等特点,成为健康科普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我国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在手机上观看过健康科普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观看健康科普视频1至3次。2022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厅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规则(试行)》公布,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监管要求。
北京德恒(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肖小明表示,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时,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需向卫生健康部门登记,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进行随访,但不得针对初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一些医生利用短视频平台引流,直接绕过互联网医院私自挂号缴费、视频问诊、开药送药等行为,这些行为已经触碰了监管红线。
受访者表示,当前由短视频平台衍生的医疗乱象,影响了互联网医疗正常秩序和患者生命健康快手怎么买热度链接,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网络医疗乱象,维护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环境。
延长
医疗领域等大V将“前台实名制”
大V们开始“脱马甲”,微信快手、抖音、微博、哔哩哔哩、小红书、百度等7家平台近日发布公告,时事、财经、医疗等专业领域粉丝数超过100万的自媒体账号将成为首批要求“前端实名制”的群体。
“拥有大量粉丝的自媒体需要向公众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对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负责。”业内专家表示,“前台实名制”的推行,也对平台的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甚至网络暴力做好防护预案。
此前,小红书加强医疗专项治理,严控医生职业身份认证和医疗健康科普发布门槛。自去年11月以来,小红书已处理医疗违规笔记46.9万条,撤销1007名不合规医生资格认证,永久封禁1157个违规医生账号,处理涉嫌制作账号、发布同质内容的账号5579个。
集成:亿富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