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微博冲粉丝链接,首届“中国作家跨栏大赛”正在线上举行,如果知道的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太搞笑了”?
11月16日,微博发起了“2018你最喜欢的作家投票”活动,江南、南派三叔、郑渊洁、毕淑敏、莫言、李银河等观众视野中的知名作家悉数成为“跨栏作家”,而这背后,竟是一场粉丝刷榜引发的线上狂欢。
所谓“排名造假”,是指产品运营者通过买票、自动投票程序等不正常手段,将产品推到相关人气榜单的首位。虽然“排名造假”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但带来的收益却相当可观,消费者通常都有跟风的心态,人气榜单首位可以带来大量额外流量,从而变相为产品增值。“排名造假”最近因为吴亦凡的粉丝而成为热议话题。
“造榜”通常受到抵制。但在粉丝经济下,粉丝自发造榜却屡见不鲜。在很多不追星的人眼中,吴亦凡的粉丝为偶像筹措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元的造榜资金是不可理解的,是“无脑”行为,是歇斯底里的“暴徒”式群体狂欢。但这种价值观评价,却无法解释一切疯狂造榜背后的原因。
撰文 | 安安
图表造假引发的闹剧
从吴亦凡到作家的“跨栏赛”
2018年的进度条即将填满,各类人气榜单也开启投票。11月16日,微博上线“2018你最喜欢的作家投票”,每个ID每天限投20票,投票截止时间为12月15日。
然而,这场普通的人气投票,却因粉丝的操控,变成了微博用户的“沙雕狂欢”。榜上有名的是一对出版过书籍的网红——沈昱仑和沈肯尼。粉丝们多年来热衷于刷他们出版书籍的排名,“成绩斐然”:亚洲好书榜冠军、话题榜、分享榜、多家电商销量榜冠军。微博人气作家榜自然也成了粉丝们争相抢夺的对象。
关注给作家投票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读者并不像粉丝俱乐部里的粉丝那样关注自己偶像的数据。但机缘巧合,《九州》系列的作者江南“溜”了,给自己投了票。只要你投票,系统就会自动发一条带有投票链接的微博——
《九州》系列作者江南正在拉票。图片为新浪微博账号“江南”截图。
江南的粉丝看到这条微博后,纷纷表示“你专心写书,我们帮你投票”。很快,江南的数据出现了超越“沈氏”的迹象。“沈氏”粉丝们怒了:江南是谁?哪个十八线作家?他爆红的速度,肯定是靠买票、造假数据得来的。随着#江南买票刷榜#被“沈氏”粉丝推上热搜,微博网友们都知道了给作家投票的事,看到这对名不见经传的网红,竟然在人气榜上高过了很多全国知名的作家。
江南对“榜单造假”话题发牢骚:“我得配得上……”其他榜单的作者也凑热闹,转发并号召读者投票。于是微博冲粉丝链接,微博上上演了一场“作家跨栏赛”。“二沈”的投票数据就是作家们必须跨过的“栏”,郑渊洁、饶雪漫、南派三叔、马伯庸、严歌苓,以及李银河、莫言都成了“运动员”。“傻逼”的网友们开始聚在一起呐喊助威:
郑渊洁的粉丝不能输!诺奖得主不能输!我要选李银河!毕淑敏老师加油!
现在“比拼”还在继续,“双神”的粉丝们依然每天努力帮自家偶像刷排名,帮自家偶像“清场”——也就是在微博上带话题讨论正面内容,淡化负面内容。而“傻逼”网友们则继续享受“过关斩将”的快感,他们其实并不把投票当成一件正经事,只是在“以己度人”,本质上是对粉丝刷排名行为的一种戏谑式的嘲讽和抵制。
粉丝文化读本
责任编辑:陶东峰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
粉丝不仅是一个文化群体,更是一个消费群体。
此事让人不禁想起前不久吴亦凡粉丝造假事件。吴亦凡新歌在iTunes上发布,粉丝连夜抢购,其作品占据iTunes销量榜前三。前十名歌曲中,有七首来自吴亦凡新专辑,而同期发布新歌的美国知名歌手Ariana Grande(艺名张惠妹)销量仅排第四。第二天,美国社交网络上最热的话题之一是:吴亦凡是谁?
随后,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又因为吴亦凡在中国发展的加拿大华裔歌手身份,引发了国家面子、族裔认同、歧视亚裔等话题的讨论。但回到争议的起源“刷榜”,当舆论指责吴亦凡粉丝为自家偶像刷榜“给国家丢脸”时,粉丝们却不买账:我们买自家偶像的单曲有什么错?“双沈”粉丝也不觉得给自己喜欢的作者投票有什么错。全网围攻的潮流让他们因为面对“共同的敌人”而团结起来:“你们的偶像说你们可以退休休息了吗?!”“有时间吵架,还不如多投票!”
粉丝们的坚持,让很多对粉丝圈不太了解的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外界纷纷指责粉丝团作弊时,粉丝们依然坚称自己没有错?他们有什么理由为自己的作弊行为辩解?
投票和支持背后的逻辑
“人气生意”
吴亦凡新歌位列iTunes榜单前三,销量超越Lady Gaga,这是粉丝们集资投票的结果,也算是吴亦凡今年的生日礼物。
吴亦凡在美国参加综艺节目时,回应粉丝刷榜事件,否认造假数据,刷他点播量和销量的不是机器,而是人,他和粉丝都没有违反平台规定。吴亦凡为何强调不是机器刷销量?原来,iTunes榜单主要看单曲销量,每个iTunes账号都需要花钱购买。质疑吴亦凡的美国人,并不相信开播24小时真的有几千万人购买他的单曲,只能是公司利用刷榜程序,钻系统漏洞。
美国观众似乎对这种发源于日韩的粉丝文化并不熟悉。在他们看来,“刷票”依然是机器操作,类似于APP store里各种手机应用增加下载量、转卖变现的操作。不过,即便销量不是靠机器增加的,投票造假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国内某偶像艺人的投票团队数据。投票团队每天要负责多个榜单,是一份比较辛苦,且报酬不高的工作。
偶像应援文化发展到今天,粉丝们已经形成了层级分明的群体,粉丝会会长和有影响力的大粉丝会和艺人的经纪团队建立联系,有的甚至和艺人很熟。成熟的粉丝组织会和艺人的经纪公关方向一致,助力偶像的宣传。组织内部也会有小组负责不同的事务,其中之一就是专门负责投票的“投票组”。
“投票”是个苦差事。粉丝组织会集资购买大量投票账号,自愿加入“投票团”的粉丝则用这些购买的账号每天投票。据网上传闻,选秀节目《偶像练习生》某选手的投票团囤积了8万个账号,每个账号每天可以投票一次,活跃粉丝每天可以“辛苦”投票十几个小时。为了防止投票造假,很多投票都需要验证手机号。但这对于投票团来说不是问题,他们有手机验证码接收器,每个手机号收费一分钱。
像iTunes这样的刷榜工作就麻烦一些,每一份销量数据都需要真金白银购买,粉丝除了购买账号,还需要自筹更多资金,可能高达数百万。刷完播放量,粉丝们会立刻删除缓存、更换IP地址,以应对平台的反作弊机制。
粉丝集资、投票团刷票已经成为饭圈的普遍做法,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诈骗行为。在饭圈粉丝眼中,只用机器刷票就叫诈骗。艺人的经纪公司也会默认或者鼓励粉丝投票,在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有的经纪团队还会给粉丝团送福利。广告商、影视投资商也看重粉丝产生的数据,他们不是“傻大富”不知道这里面的水分,而是看重数据背后体现出来的粉丝购买力。所以,做好数据,偶像也能获得更多的商业资源,这也进一步激励粉丝们为了偶像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选秀节目《创造101》火爆,“C位出道”、“逆袭归来”等词汇成为热词。《创造101》和《偶像练习生》选手排名的优劣,与粉丝们组织投票团的努力息息相关。
所以粉丝的募资、投票之所以被整个群体合理化,是因为在目前粉丝经济主导的商业逻辑下,这是完全自洽的——粉丝、艺人团队、广告商、文化产品投资人都能从中获益。有时候艺人运营者还会雇佣“职业粉丝”潜伏在粉丝群当水军,甚至抹黑竞争对手。(这种粉丝在粉丝圈被称为“粉粉”、“职业粉丝”)。在这套商业规则下,非粉丝产生的数据(比如运营团队买来的热搜、职业粉丝的数据)都是假的。而如果一个偶像不注重运营,数据不够好,大家只会认为艺人不够热度、粉丝不够强势。体制内没有人会质疑整个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但局外人很容易看出问题,买号刷榜,给自己的偶像人气,这不就涉及诈骗吗?但粉丝是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性质的。而且在这种氛围下,粉丝不去收集数据,就会任由对手艺人的粉丝排挤自己的偶像。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恐慌中,很多普通粉丝成为数据粉,是“被逼无奈”。
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