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年时间,这个仅由4名员工运营的APP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在判决书中,被告人蔡昆淼供认:“我查看了2019年2月的后台数据,星源及英源宝共有17万余个微博‘大账号’用户,而这17万余个用户又绑定了3000多万个微博‘小账号’。2019年2月左右,我查看银行账户,发现星源共计充值700多万元……”粉丝的爱心发电能力可见一斑。
“星原”的陨落,曾让乐观派叫好微博冲粉丝链接,“现在粉丝们都冷静下来了”、“现在是整顿平台风气的好时机”、“艺人们终于要面临裸泳的考验了”。然而,随后两年发生的事情,让人们意识到这个预测过于乐观。虽然“过亿转发”事件没有再发生,但热搜之争、直播货数据造假却从未停歇。
星源的“成功”靠的是粉丝的力量,但随后的帮凶却错综复杂。除了金字塔底层的女性数据工作者,还有随着直播迅速成长起来的MCN机构、商家、主播等。有时金字塔顶端的艺人也要亲自加入战斗。
靠买数据“保面子”的艺人
从偶像到“浪姐”
流量艺人有粉丝来争,非流量艺人就只能靠买量。腾讯《鬼圈》一篇文章提到,某古装剧偶像演员在营销上花了800万,其中600多万花在数据上,“水军、微博维护、热搜、各平台弹幕,各种数据”;《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播出前,一位远离娱乐圈一线的70后“浪姐”曾向营销公司提出,“我一定要上热搜——前三”,但因为讨价还价时间太长,与热搜无缘。
在娱乐行业,数据维护成本已经成为艺人宣传工作的固定成本。即便是60岁以上德艺双馨的演员,也都有数据集——他们或许不缺乏演技,也没什么市场野心,但包括影院在内的影视剧制作方,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流量的需求在产业链中来回传递,最终传导到艺人身上,他们发现自己也需要用热搜、点击量、作品数、各项指数、排名、粉丝规模和活跃度,为自己勾勒出一幅数据画像,以彰显自身的价值。
谁疏远了娱乐业?
数据、资本还是投机者?
于是,娱乐圈任何一个环节的考核,都被异化为数据和榜单。据统计,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明星榜单约有77个。短视频软件有专属明星版块,QQ粉丝群有定时签到和排行榜,微博有虚拟送花,地图软件也会利用粉丝效应带你去追星……
平台需要流量,流量需要数据,数据需要粉丝,粉丝需要“明星应援”。追星早已成为媒体在资本逻辑下勾结的大型实景游戏,游戏的通行码就是“刷量”。监管者堵住一扇门微博冲粉丝链接,脑子灵光的人又打开一扇窗。魔鬼的循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数据系统永不停歇地高速运转,不带一丝情绪地捕捉和记录每一个参与者的一举一动,不给任何参与者留下喘息的空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