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伊始,快手大数据研究院与快手非遗学院联合发布了《2020快手非遗生态报告》。记得2020年,快手与江苏卫视联合打造的《一千零一夜》晚会上,九位非遗短视频作者与当红明星同台亮相——抽象的“非遗”被落实为唢呐、草画、面人、油纸伞等具象形态登上舞台。很多人才意识到,非遗在快手上竟然如此火爆。
这份报告也是一个窗口,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短视频、直播如何拓展传统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变现方式,不仅能够生存下来、火起来,更重要的是背后的非遗作者也能获得更多的尊重,活得越来越好。
快手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6.3%
有了记录,遗忘就会慢一些。
很多人都喜欢听相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民间说唱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手上,相声是热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其实,春天的清明、夏天的龙舟竞渡、秋天的月饼、冬天的查干湖冬捕;巷道里的院落、溪流上的木拱桥、家里的硬木家具、餐桌上的烤鸭、粽子、烧卖……四季春夏秋冬,日常的衣食住行,非遗围绕着你我。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快手对国家级非遗项目覆盖率达96.3%,快手覆盖了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的1321项。
只需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轻松记录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苏绣、太极拳、秧歌、秦腔、豫剧、唢呐艺术、面人、相声、火把节、民俗节日、元宵节、庙会、琵琶艺术、赛龙舟、象棋、东北二人转、泥塑、红木雕、剪纸、刺绣、傣族新年、马戏等都是快手上热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性快手用户最常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为京剧、剪纸、刺绣;男性快手用户最常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为木雕、象棋、太极拳。
广场一角,60后喜欢拍空竹,70后喜欢拍沧州武术快手如何买热门?,80后喜欢拍武当武术,90后、00后喜欢拍少林功夫。民间舞蹈短视频方面,00后喜欢拍莺歌,90后喜欢拍舞龙,80后喜欢拍腰鼓,70后喜欢拍秧歌。最爱发糖雕视频的群体,是新一线城市的70后、80后——或许糖雕是他们童年最爱吃的甜食。
短视频、直播让录制非遗成为日常,也让非遗更加普及。在快手上,京剧是创作者和观看者最多的非遗剧目短视频类型。2020年8月,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下,快手联合国家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推出专题栏目《京剧之夏》,全国16个京剧院团参与直播,呈现京剧精品。2个小时的直播总观看量近800万,点赞超过560万。传统剧目、现代京剧、新编剧目,满足了年轻观众和老戏迷的需求。同时,快手还汇聚了众多与非遗相关的文艺机构。
此外,快手用户最喜欢发的非遗剧目类型还包括秦腔、越剧、黄梅戏、豫剧、乱弹、二人转、川剧、越剧、晋剧等。
非遗受年轻人追捧:琵琶、面人、昆曲等受90后、00后追捧
“没有不酷的非遗项目,只有不酷的非遗传承人。”95后男孩郎家子宇如是说。他除了是北大研究生,还有另一个身份——面塑世家出身的非遗传承人。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面塑作品也有年轻人的兴趣:有哆啦A梦、哪吒这样的形象,也有少年歌手“碧莉·艾利什”、NBA球员林书豪等文体界明星,还有男孩最爱的限量版球鞋。
郎家子语果然让面塑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与同样来自北京面塑世家的62岁艺术家肖占星相比,郎家子语的快手00后粉丝占比最高,肖占星的80后粉丝占比最高。
这并非孤例。就昆曲而言,快手各年龄段用户中,00后发文偏好最高,90后次之。音乐类别中,90后、00后更青睐“琵琶”,70后、80后则更青睐录制“古琴”;艺术类别中,90后、00后更青睐发布“面塑”相关短视频,60后、70后则更青睐发布“石雕”相关短视频。
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家乡积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90后羌族女孩张菊月回乡创业,召集当地60多位妇女制作创意羌绣产品,让大家在家灵活就业的同时,共同致富;95后苗族大学生潘雪,毕业后选择回乡学习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创作出一系列兼具民族风格与时尚的精美首饰;80后女孩杨丽丽回乡学习草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工作室年收入百万元,还培训30多位贫困村民和残疾人制作草画,帮助他们月均增收近千元。
非遗货币化:快手非遗课程作者多为80后,三线城市作者收入占比最高
传承难、变现难是非遗从业者面临的两大困境,但短视频和直播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唢呐演奏家陈立宝在快手开设了一门名为《百鸟朝凤》的唢呐演奏课程。据悉,这门课程已有1000多名用户参加,其中年龄最大的学员已72岁,最小的学员仅5岁。同时,他快手卖出了1万多把唢呐。
报告显示,快手非遗课程作者中,80后居多,70后、90后次之;一线城市的老师卖非遗课程最多。相较几代人,大家都更倾向于开设民间艺术、传统美术方面的非遗课程;相较之下,60后、70后用户对开设传统体育方面的非遗课程偏好更高,90后、00后用户对开设美食方面的非遗课程偏好更高。从单价1元的《秦腔板胡简谱练习》到单价500元的《山西绛州鼓乐教学》,也不乏为知识付费的快手用户。 数据显示,快手各级城市非遗课程作者中,三线城市作者收入占比最高,达到27%。
非遗艺术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的产品化、商业化潜力巨大,“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困境正在改变。
“建窑”是宋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盏是皇家御用的稀有茶具,因历史变迁,这项烧制技术失传了800多年,20世纪70年代,福建省开始恢复这项技艺。如今,快手正在记录建盏拉胚、上釉、烧成的全过程,让小小的茶杯通过“快手店”走进更多家庭。非遗传承人也赚得盆满钵满:快手用户“宋元茶杯”在快手上卖自己的建盏,仅2020年9月,他的快手商GMV就达34.1万元。
快手用户朱福军,又名“泥巴哥”,是河南省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技艺传承人,他所在的杨旗屯村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泥塑艺人。近两年快手如何买热门?,他借助短视频,帮助艺人卖出泥塑10万件,销售额约120万元。
此外,入驻快手的MCN也在以更系统化、商业化的方式推动非遗传播,让非遗传承者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据悉,在快手MCN伯乐计划的支持下,MCN“江林风华”旗下的非遗油纸伞传承人徐学明两个月收获45万粉丝;另一家MCN“齐人将心”旗下的非遗艺术家在快手上售卖的产品,包括单价2199元的铜雕、1880元的小香包皮雕、1280元的双面苏绣扇等。
短视频+直播让非遗技艺被看到、被传承,让非遗人从劳动中有所收获。更重要的是,平台提供了“授人以渔”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人更好地“上网”,适应新时代。2020年7月,“快手非遗学院”正式上线,快手用直播课程,从专业技能、文化视野、品牌打造、互联网技能等维度,帮助非遗传承人活得更好、更好。
短视频+直播正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活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