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 14 周年重大决定:以播放时长取代播放量,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在成立14周年之际,B站终于做出了一个曾经带来巨大阻碍的决定:从现在起,不再显示视频播放次数,而是显示观看时间。

原因我叔叔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考虑到B站视频的普遍长度,以播放量作为第一指标并不合理,也会助长一些以吸引用户点击为目的的视频,所以更能证明视频质量的数据其实是用户的总观看时长。

舅舅没有明确说的是,当多个内容平台在同一领域竞争时,播放量的公平性并不一致。同样10分钟,用户可以看30个短视频,但在哔哩哔哩可能只够看一个视频。这样的等权重计算,让哔哩哔哩的内容估值在甲方市场相当不利。

B站 14 周年重大决定:以播放时长取代播放量,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这也是B站UP主们长期面临的问题,头部UP主或许还好,但大量中端UP主却生意惨淡,内容成本居高不下,尤其是全职UP主,“用爱发电”已经不再是一句自嘲,而是成了一种怨念。

原本激励计划是UP主们用来抵消开支的一种方式,相当于B站的内容补贴,但受众所周知的经济周期影响,这笔补贴已经越来越薄,其为UP主们解忧的作用已经变得杯水车薪。

大叔还给出了一组数据,2022年UP主总收入同比增长28%,同时,今年Q1获得收入的UP主数量同比增长50%。虽然这两个数据并不完全对齐,但不难看出僧多粥少的现实。答案和开网约车为什么越来越不赚钱的问题是一样的,不是你不努力,也不是没人打车,而是供需结构变化的结果。

因此,这段时间以来,经常出现的一个重复剧本就是,UP主晒出一张后台截图,上面显示一个百万播放量的视频,收入数字却低得像个笑话。

于是评论区里一片愤慨,其他地方的反馈也充满了叹息,觉得这对内容创作者来说实在不公平。

还有在 YouTube 工作,自己发分享的,从点击量收入比上,远超 Bilibili 的 UP 主。

随后,某知名UP主停更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大家感叹爱心创收之难,但看看B站的分成比例,就会发现每年分出几十亿,看起来根本不算分成。

这种叙事流已经成为一种季节性的固定模板,时不时就会出现,但无论我们如何抱怨,它都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的核心本质是什么。

包括政治正确的“把责任都推到资本头上”,在这种叙事中其实站不住脚,因为资本也损失惨重。B站股价低迷已久,资本迫切想帮它算一下账上的钱还能撑多少个自然日。

最后大家只能愤怒地构造出“B站药丸”这种抽象的注脚,来完成强行解释。

就像摆了一张麻将桌,最后大家都说输了钱,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不过,在回答钱去哪儿之前,我们先要明白钱是从哪里来的。

我写的这篇文章可能是你能找到的对Bilibili商业模式最透彻的理解。

YouTube每千次观看的收入约为2美元至8美元,波动幅度较大是由于观众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达国家的观众可以贡献更高的收入。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因为YouTube的分成方案是视频前贴片广告,创作者上传视频,广告商在视频前/中投放广告,广告费给YouTube后,平台扣除分成和税费,剩下的就是创作者的收入,公式非常清晰简单。

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受众购买力更高,广告转化效果更好,美国受众点击一个广告的结算价格和印度受众点击一个广告的结算价格可能相差10倍以上。

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在谈视频平台营收之前,大家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否则难免出丑,指着一个锅骂道“你怎么不给我产出和其他锅一样多的米?”

不管是拿YouTube的账单来讽刺Bilibili的UP主,还是嘲讽Bilibili屈辱的营收,都是在犯空洞的比较的错误,因为两个平台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B站对插屏广告毫无概念,全因为知乎上大叔的吹嘘,说它可能会破产但不会变质。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绝对的负资产,用户不但不买账,还天天发表情包嘲讽。在散户投资圈,不敢插屏早已是B站缺乏决断力的铁证,毋庸置疑。

所以严格来说,B站上不存在广告分成,因为UP主的视频里没有贴片,只有老套的插入页面的banner广告(经济效益是贴片广告无法比拟的)。所以B站视频的收入来源其实是B站整体运营收入的内部分配,是非市场化的,所以不存在固定比例。

简单来说,B站就是用自己的企业收入来扶持UP主。

所以我们看到,2019年、2020年,UP主每千次播放最多能赚几十块钱,但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呈直线下降趋势,甚至到了离谱的几毛钱,连电费都不够。这种差距当然很难接受,但从根本上讲,和人的能力关系不大。UP主们还是像以前一样拍着同样的视频,B站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唯一的调整就是资本。

是的,就是哔哩哔哩那些小子日日夜夜咒骂的资本。以前UP主能拿到那么高的激励计划,就是资本在给他们这个钱。现在资本自己也没多少余钱了,就缩减了这方面的开支。然后,风从青苇的尽头起,涟漪之间起波澜,下游全都乱了。

好啦,我现在就把大家忍不住要表达的反驳贴出来:

你这到底在说什么啊,没有UP主拍视频,B站怎么会有今天?怎么就成了你口中的养活UP主的资本了?平台赚了那么多钱,却让UP主失望透顶,这不是剥削吗?你个混蛋!

好,我再举一个例子,虽然不是特别恰当,但还是可以普及一下经济学道理的。

万达建了一个商场,里面有很多商铺,一年租金几十万,为什么值这个价,能卖出去?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价格里包括装修、水电等等,但最关键的是要为以后的人流买单,有客就有收入,能克服成本,还能盈利。

那么,这些顾客是万达“拥有”的吗?万达是否和他们约定好以后来购物?应该没有。那么,万达不是不劳而获吗?建一个购物中心,用顾客作为筹码把店铺卖给商家,再用店铺作为吸引顾客来购物的手段,这难道不是太狡猾了吗?

如果只承认生产的价值,那万达乃至整个零售业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就像上面那个催泪的问题,明明是UP主拍的,用户贡献了流量,你还敢说是资本在花钱买人?

零售业有经典的“人、货、场”理论,大致意思是说,人(消费者)、货(消费品)和场(交易地点)原本是分开在不同地方的,完成交易的条件非常苛刻。超市这个产品实现了“人、货、场”的统一,开超市的人虽然看上去没有任何生产行为,但却缩短了交易链条,创造了增量价值,因此可以轻松地分一杯羹。

后来芝加哥大学科斯教授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说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它用自己内部的管理成本去覆盖社会交易成本和利润,这就是价值创造的定义。

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UP主生产内容和用户消费内容的关系足够了,那为什么还要留在哔哩哔哩被剥削呢?UP主开个网站让粉丝看视频就行了,没有中间商赚钱,也不用担心收入被扣,对吧?

用脚投票是最老实的方式,你之所以动不了脚,是因为你没有底气判断米是出自锅里,你可以用它来投诉,但不能拿它当证据上法庭。

说实话,UP主在哔哩哔哩发视频能拿到钱,是因为资本看好哔哩哔哩的发展,并且通过买入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哔哩哔哩通过股价上涨,上调了对未来的预期,然后借助资本的支持,制定了年度分配方案,包括每1000个播放量值多少钱。

在这个算法中,视频内容的估值和UP主、和视频本身关系不大,决定视频平均收入的是投行给哔哩哔哩的评级,以及交易市场的走势。如果抛开细节的影响,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样的。

后来的事情,歌里已经唱出来了,他们就这样生活了30年,直到楼塌了,就像杭州排队签裁员协议的P7P8们一样,想不明白自己怎么敢每个月交5万的房贷。UP主也想不明白,他又没做错什么,他还在用心拍视频,为什么就拿不到钱呢?

B站和用户是双向的,这句话好像是蒋介石说的,又好像不是,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着一张特别恶毒的截图,说哔哩哔哩凭一己之力把中国最没有价值的网民吸引到自己的平台上,这种净化能力让其他平台受益,让他们分享更高的商业价值,都应该给哔哩哔哩送banner。

唉,只能说时过境迁,以前你们这样嘲讽豆瓣,现在豆瓣都快半埋在地底下了,你们还把几句话一字不差地套用到哔哩哔哩上,也没什么毛病。

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在描述一个用户是否有价值时,很多时候是和他们的实际经济能力不挂钩的。就像快手做的下沉市场,老友记的钱不多,但如果能赚100块钱,花20块钱在主播的店铺买东西,价值就是巨大的。

B站的问题,不是用户缺钱,而是平台没有足够的商业工具来释放用户的价值。不是我绕不开插屏广告,而是插屏广告已经被无数次证明是最适合中长视频的变现方式,B站不愿意、不敢这么做,就是端着金碗去乞讨。烦人远比可怜更烦人。

阿姨在一次财报会议上确实解释过不使用这个补丁的原因,称这个方面现金流估计过高,而且内部测算过,就算装了也不会增加多少收入。

我的评价是,贴片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承包到户”的象征,UP主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内容吸引了多少广告,按照CPM/CPC能分到多少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计划,而不是借着激励之名炒大锅饭,成为UP主一辈子的养家糊口者。

就像为什么 YouTube 上很少有关于分配不公的投诉,就是因为创作者的后台一目了然,过得好不好都会在数据上体现出来。创作者也能意识到自力更生和丰衣足食之间的关联,省去了不必要的猜疑。

哔哩哔哩上补丁最大的好处,不是能给公司带来多少增量收入,而是为UP主们建立起正常世界里的商业常识,把平台从无限责任的苗圃里拉出来。人力是有限的,争论多少钱应该换成多少播放量,可以直接在广告交易市场上搞定。这是一个客观指标,而不是主观臆断。

同时,用户也不无辜,B站的氛围确实不对,他们和平台的双向拉锯更像是互相绑架,平台把自己摆在高处,怕用户八卦,不敢商业化,用户对平台的挣扎既不关心也不容忍,只希望你越惨越好。

年初的时候,我和哔哩哔哩的几位UP主一起吃饭,他们有的粉丝有60万,最多的有近200万,当时我们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他们都不喜欢用户在评论区给自己更新的作品贴上“高创作视频”的标签。

我说,这难道不是夸奖吗?他们说,粉丝觉得这是对UP主的认可,但是作为UP主,看到这种盖章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快手买站0.5块钱100个秒到张,因为内容制作不是一个标准化的项目,必然会有波动,狭隘地追求高创新会削弱UP主的制作能力。

这里的潜台词可能有点政治不正确,就是UP主和用户应该适度容忍所谓低创意内容的出现。这本身就是平台多元化的体现。但在现有的存量分配制度下,低创意内容的原罪不仅仅限于质量层面,还涉及分蛋糕的嫌疑。

比如在抖音或者快手上,创作者并不认为平台的低质量视频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因为规则很明确,能赚多少钱,就看自己的接单能力,这就是增量思维。

但在B站,因为有分配制度的存在,UP主们会认为彼此在瓜分同一个补贴池,天然就形成了一个带有敌意成分的鄙视链。自认为质量更好的UP主认为质量更低的UP主吃掉了自己应得的收入,这就成为一种存量心态。

比如现在B站很多UP主都很讨厌AI生成视频的方式,并不是他们对技术有什么偏见,只是觉得如果AI视频越来越多,他们能拿到的补贴就会被进一步稀释。

增量思维创造淡水,存量思维带来内循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在YouTube成为唯一主导者的时代,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Vimeo。

Vimeo 成立时间比 YouTube 早一年,早期的功能与 YouTube 基本相同,即提供视频托管服务,让用户可以自行上传内容。

不过 Vimeo 的运营路线非常独特,由于创始人是艺术家,所以 Vimeo 一直坚持简洁美观的页面设计,在带宽紧缺的年代率先支持高分辨率视频,并坚决拒绝广告。活跃在 Vimeo 上的创作者主要是各类专业视频创作者,比如导演、设计师、摄影师、remix 爱好者等。

如果用Bilibili用户的“高创意/低创意理论”来衡量,Vimeo绝对是一个高创意社区,首页推荐的视频全部是获奖作品,相比之下,YouTube只不过是一个吵闹的临时团队。

目前,Vimeo 的运营状况还不错,几年前估值曾达到 60 亿美元,还曾传出上市计划,不过后来该计划不了了之。但得益于用户为支持优质视频而支付的订阅收入,Vimeo 每年仍能获得数亿美元的收入。

但考虑到其曾是YouTube竞争对手的历史背景,这样的结局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根据谷歌财报,YouTube去年第四季度的广告收入——不包括会员、音乐和流媒体——高达86亿美元,大致相当于100个Vimeo。

要知道Netflix 2022年Q4的营收才77亿美元,它在内容制作上的投入可谓不惜血本,从自拍热剧到全球版权购买,但最终它的赚钱能力甚至还不如几乎不生产任何内容的YouTube。

这就是生态循环的力量。为什么YouTube创作者愿意为平台打工?因为YouTube能真正帮助他们赚钱。为什么YouTube贴片广告大部分可以在5秒内被跳过?因为海量数据支撑其算法不断优化广告匹配效率,用这种关心用户体验的方式承担无效损失。为什么广告主愿意选择在YouTube上竞价?因为这里的内容生产足够中心化和规模化。

这是典型的“飞轮效应”,只要其中一个啮合的齿轮开始转动,就会为下一个齿轮产生驱动力,最终动能又回归自身,形成可持续的快速增长模式。

我想说的是,如果B站还想成为YouTube而不是Vimeo,就应该建立这个飞轮系统。我们都注意到,在B站以往的所有活动中,UP主们无一例外地被放在聚光灯下,用真诚的话语和最大的尊重,带着“成功不一定是我的”的谦卑态度。

这没有问题,没有UP主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B站的今天,对于B站来说,UP主们是第一齿轮,是整个未来的驱动力,所以必须时刻把他们当成座上宾。

但礼金并不能用来谋生,UP主需要的是一个能明确和作品挂钩的收入模式,而不是单纯的平台的慷慨。

这并不是在批评哔哩哔哩,毕竟哔哩哔哩本身在商业化方面做得就很差,这可能和很多哔哩哔哩用户的认知相反,大家感觉哔哩哔哩这些年广告越来越多,你敢说它在商业化方面有所克制吗?

我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通过对比2022年国内主流内容平台的人均广告贡献值(广告收入/月活跃用户),相当于每个用户在不同平台上消耗的广告费用:

抖音 ——1316 元人民币(估值 1000 亿)

小红书——92.3元(按内部目标240亿元估算)

快手——76.6元

爱奇艺——22.3元

微博——19.8元

知乎——18.3元

B站——15.6元

是的,从广告轰炸程度来看,B站垫底了,因为没有贴片广告,B站只能用比较落后的横幅广告和双栏布局的信息流广告,很是局促。

不仅如此,我还被人骂饮食习惯不好,我第一个不同意。

很多时候,“你变了”是一种情感上的诅咒,就像马克·查普曼向约翰·列侬连开五枪后,据说蹲在血泊旁,对昏迷中的列侬喃喃自语,其中就有“你变了”这句话。

但对哔哩哔哩来说,“你变了”或许是迟来的祝福。在运营一个年轻平台、维护一批年轻用户的过程中,难免身处一种相信激情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氛围之中。但在成人的世界里,与客观规律和解并不可耻。彼得·德鲁克说,做正确的事和把事情做对是两码事。有能力的公司知道如何取舍。

所谓成长的代价,就是不断地告别冲动,告别大胆,告别那些从未改变过的东西。

14年前,在B站创立的同时,《凉宫春日的忧郁》更新了14集新动画,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无尽的八月》。京都动画用开创性的重复播出,为观众重现了剧情设定中的不安与疲惫,而结束时间循环的条件,恰恰是满足了少女的任性,让她顺利完成每一个暑假计划。

14年过去了快手买站0.5块钱100个秒到张,谷川名仓的存在感几乎消失殆尽,平野绫因丑闻退出声优界,就连京都动画也遭遇了血案的灾难。现在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作为一家成长为上市公司的代运营网站,哔哩哔哩一直站在变革的一边,城墙上的旗帜在变,但唯有束缚自己的人,无法前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