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评论下单 我们是无产阶级,似乎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

王广义,大批判系列:WTO,2006

一个流行的笑话是这样的:

你在拼多多找人砍价,他在滴滴找人帮忙,我在电子厂拧螺丝拧到凌晨,我们都有好前途,工人们晚上好!

dy评论下单 我们是无产阶级,似乎是一件不言自明的事

乐观的评论家们看完影片后激动地宣称,“劳动人民”形象的走红,说明伪装的小资产阶级终于意识到自己也是无产阶级。但这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这一形象的走红,最多说明人们意识到了“我们”被剥削了。

政界人士热衷于重复那个经典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专注于敌人与朋友的区分,往往会使人们忽略更根本的问题:“我们”是谁?事实上,界定想象共同体边界的尺子并不在“我们”手中。

“我们是无产阶级”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在经济繁荣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像冬眠的熊一样蛰伏着,希望当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临时,人们对生活、对老板的愤怒会自动转化为对自己阶级的认同和意识。

雇员与老板,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划分非常简单。它把人简单地看作社会经济功能的延伸:马克思本人经常把资本家和工人看作资本和雇佣劳动的拟人化形式。

生产关系是舞台,是喜剧还是悲剧,取决于演员。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自在阶级需要发展为自为阶级,工人需要有“阶级意识”,阶级斗争才有可能。

有人曾刻意向公众宣传,年薪百万的程序员和楼下卖煎饼的小贩是阶级兄弟,因为他们两人都没有掌握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得收入。

从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但从说服力上看,有多少程序员真的相信这句话,并认同厂商,则是一个问号。词源学告诉我们,无论是中文的“身份”,还是英文的“identity”,“相同”(idem)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换言之,身份的核心就是让人觉得“我和他们是相同的”。

在过去,这种“认同感”很容易产生。在鲍曼的生产者社会中,“你做什么”决定了“你是谁”。对经济效率的追求让工厂成为了社会整合的场所。工人们遵守职业道德,统一作息,统一行为,统一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只要环顾四周就能觉得“我和他们是一样的”。

不幸的是,人类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步到消费社会,主观上,“我们”不再是由宏大的社会经济安排所定义,而是由我们消费的东西所定义。职场精英必须手捧星巴克才能谈笑风生dy评论下单,程序员需要机械键盘才能展现极客精神,斜杠青年必须包里放两台iPad,被称为生产力工具……品味、文化、生活方式被包装成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只需扫一扫二维码支付,不仅彰显品味,还“进入”了某个阶层。

对于普通人来说,改变消费比改变生产更容易。你可能无法成为老板,但你可以和老板买同样的东西,从而产生你和老板属于同一阶层的假象。这种现象的另一面是,你不再认为自己和“阶级兄弟”是阶级兄弟。事实上,在时尚等领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机就是要将自己与“下层”阶层的人区分开来。可以想象,来自“下层”阶层的消费者,怀着“我和别人不一样”这种简单的动机,满怀期待地走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分化手段的多样化意味着对工人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更加容易。从阶级角度看,这意味着阶级意识从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地位自动产生的观点已经过时。与此相对应,布迪厄的阶级理论特别强调“符号”在阶级关系中的作用。从双十一到情人节,从黑珍珠到米其林,从明星文化到​​高雅艺术,无产阶级本已脆弱的身份认同被消费主义从衣食住行的手术刀击得粉碎。

“劳动人民”的流行和其所宣称的深刻意义,只是反映出人类社会的A面。诸如“你越努力,老板越高兴”、“不是工作需要我,而是工作需要我”、“老板说,小伙子加油,明年我娶你个漂亮嫂子”等玩笑,无一不强调人的生产者属性,揭露生产领域的苦难与不公。

批评者们忽略的是,在生活的B面,被定型的打工者同样是多姿多彩的消费者,他们相互竞争以求得与他人的差异化,希望在商家营造的蔑视链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为“象征性的上级”。

左派试图通过“劳动人民”来启蒙人们,告诉他们“你们都是一样的”;但根深蒂固的消费文化通过无处不在的“不,你是不一样的”让这种努力变得徒劳无功。这样的博弈或许能够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自我之上人人平等,自我之下则存在阶级分层。如果把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笑话改成这样,或许最能概括本文的主题:

张华订购了iPhone 12,艾米买了Prada Cleo,翠华批量抢了300片卫生巾:在某个遥远而已成为符号的叙事里,每个人都是劳动者。

参考:

1. Bertell Ollman,《积极分子研究的典范:如何研究阶级意识……以及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辩证马克思主义》2020 年 11 月 8 日访问。

2.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贫困者》,开放大学出版社2005年。

3.齐美尔,《时尚哲学》,第一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4.肖日奎、邱利平dy评论下单,《文化资本与阶层认同》,《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11月9日访问。

5.郑崇宣,“大众文化的阶级分化与消费逻辑”访问于2020年11月10日。

6. Steven Miles,《消费的文化资本:在文化背景中理解‘后现代’身份》,《文化与心理学》第2卷:139-158。

Black Sheep Commune-消费者至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