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非遗传承人王芝的故事:见同行搞直播

最近,

中国文化报头版报道

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志的故事。

淄博非遗传承人王芝的故事:见同行搞直播

一起来了解淄博的文化吧~

文章内容:

在山东淄博繁华的周村古商城里,有一家有灵魂的手工店——街头泥塑故事博物馆。这是依托淄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淄博软陶艺术进行创作、衍生产品开发和产品营销的文化艺术场所。博物馆负责人王志是淄博软陶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店里有上百件作品,每一件都有一段特别的故事,比如戏曲娃娃系列,就凝结了泥塑的特点和传统元素,需要繁琐的加工。”王志介绍。

进入直播间,王智提前把商品分类放在手边,这样她就能把商品最有特色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开直播时候,要不停地说话,避免尴尬的对话。直播完,嗓子会很痛。”这是她对网络直播最直观的感受。

软陶艺术源于面塑、粘土造型快手点赞自助平台有哪些,作为表现力更强的新材料,软陶有其独特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不仅可以塑造各种形象,而且非常贴近生活,是工艺界自制工艺的“新宠”。近年来,王志创作了《周村芯》场景作品等一系列新的软陶作品,致力于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这门技艺。同时,她尝试将一些成熟的作品或部分工艺过程拍摄成短视频,上传到抖音、快手、趣头条等平台,很快就发展了一批软陶艺术的粉丝。

王志说,疫情期间,虽然门店生意不景气,但线上客户的活跃度让她信心大增。看到同行在做直播,有的老客户主动约上,王志也跃跃欲试。她在张店、周村等地开设直播间,向“网红”学习,开始了从“面对面”接触客户到“屏对屏”直播转型。

“在线人数没有限制,大家进直播间后可以充分互动。虽然带货的目的是为了卖货,但只要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比如软陶技法的由来、基本的制作步骤,大家就可以聊。”王志认为,直播看似简单,但如何把背后的故事生动地传播开来,很考验主播的综合素质。

不追求“网红”流量,不做过多噱头,王志首场直播在趣头条的支持下,4月初就吸粉2万,收入1.5万元。她的团队还及时维护直播货带来的新粉丝,引导他们添加微信公众号了解软陶文创、进淘宝店购物。

在王志看来,积累线上人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培养线下用户一样,最重要的是技巧或产品本身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我们的定制肖像软陶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只要顾客提供一张图片,就可以按照顾客的要求制作出立体的形象,可以用于婚礼、生日、聚会等场合,很有纪念意义。”王志说。

在探索和尝试中,王志的第二场直播观看人数从2万人增加到2.8万人,直播账号也收获了不少粉丝。她很看好网络直播带来的销售前景,尤其是观念的转变给非遗拓展的发展空间。

“这并不意味着线下门店不重要,有些运营很难在线上实现,比如我注册的‘小虾米软陶’工作室,定期会针对不同人群开设培训课程,如果全部搬到线上,体验的乐趣就没了。”王志认为,无论是技艺传承,还是产品营销,都要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为此,她的团队还成立了雕塑公司,尝试少量量产。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王志受邀参加淄博市“非遗购物节”和周村区文博会,与专业团队在抖音直播平台直播直播周村区非遗产品,参与销售的知名“老字号”还包括馕馕酱、王村醋等。王志表示,期待有关部门培训非遗传承人进军电商平台,引导传承人少走弯路快手点赞自助平台有哪些,为非遗更好地发挥科技力量提供支持。

介绍

王志,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软陶制作)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雕塑家余建辉教授。2014年创办淄博小虾米陶瓷艺术创作有限公司。

2017年5月,群体软泥雕塑《周村芯》完成,现陈列于周村民俗博物馆。2017年,《瓷玉多肉植物》获第十五届山东省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2018年、2019年,软泥作品《楚王》、《齐峰娃娃》分别获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9年7月,周村古商城开设街头泥塑故事馆,更好地传承泥塑文化。

作品图片

您玩过聚合物粘土吗?

让我们点赞!

文化旅游效益

淄博旅游公众号

淄博文抖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