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K-POP全球影响力的契机?应用场景解读

今年以来,编程、AI、半导体等科技元素频繁出现在K-POP偶像的MV中,如Starship娱乐旗下人气女子组合IVE的主打歌《I AM》MV中的电子元件,以及aespa的《Salty&Sweet》的曲目MV。

这样直白的表达,一方面直接体现了K-POP想要继续成为各类话题讨论中心的意愿,另一方面也与K-POP在AI等领域的尝试有关。

四大公司中,HYBE率先加大AI投入,积极探索技术落地,宣布“人工智能是HYBE的下一步核心战略”;其竞争对手SM也正式宣布与aespa相关的虚拟人形navis即将登场,尽管有所推迟。

AI在K-POP全球影响力的契机?应用场景解读

总体来看,曾经寄希望于元宇宙、NFT 和 Web3 的 K-POP 今年将目光转向了 AI。从 AI 作曲到用人声生成不同语言的歌曲,K-POP 的头部公司希望借助技术进步克服语言和性别障碍,摆脱对特定市场的依赖,突破营收天花板。

通过K-POP应用场景中AI的主要玩法,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偶像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当偶像产业与AI结合,AIGC的进一步应用是否能如HYBE所宣称的那样,成为K-POP全球影响力提升的契机?这也是AI引发的全球娱乐产业变革中值得追踪的方向。

K-POP中的AI应用场景

从AI音乐到粉丝服务

目前AI作曲、利用人声生成不同语言的人声还只是开始,一些已经实现或者正在设想的应用场景,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出AI与K-POP粉丝经济相结合的独特玩法。

下面以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为例,说明AI能够为K-POP利益相关者带来的玩法变化。

① 人工智能音乐

AI音乐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创作效率,为制作人作曲、编曲提供创作参考,降低普通人参与音乐创作的门槛。

精灵音乐去年9月收购Juice Studio后,今年推出了作曲编曲测试服务Re:La,Creative Mind也推出了AI制作平台MUSIA One,并与阿里郎电视台联合举办AI作曲选秀节目《用AI写歌》。

少女时代泰妍的妹妹河妍以AI制作的歌曲出道。AI作曲家是GIST教授安昌旭开发的EvoM。在河妍的出道曲制作中,AI首次担任作曲和编曲的角色。随后,AI内容制作公司Enter Arts的制作人Nuvo使用AI制作的旋律和节奏完成了歌曲,河妍则负责填词。

通过学习歌词和人声,AI还能生成多语言歌曲,甚至可以翻译成异性版本。李铉的六种语言单曲《Masquerade》最初是用韩语录制的,后来制作了中文、英语、西班牙语、越南语和日语五个版本,还有一个女声部分。

Big Hit Music 代表申永宰表示,“曲源使用的 6 种语言几乎覆盖了全球 80 亿人口的一半。”“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减少 K-POP 艺人在全球音乐市场活动时所受的语言限制,进一步扩大 K-POP 流派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

总体来说,这种“翻译”是一种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小语音乐面临的商业拓展难题。

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且艰辛。方时赫曾在采访中感叹:“我一直怀疑,未来那些创造、制作音乐的人,是否还是人。”

现在伴奏和人声有了,如果再加上Deepfake这种基于AI的人像合成技术,也就是俗称的换脸,给歌曲拍个MV也不成问题。

② 人工智能营销

目前市面上存在大量未经授权的K-POP AI翻唱,大多是粉丝借用其他歌手的声音“翻唱”自己喜欢的团体的歌曲,然后发布到视频网站上进行推广。

例如,美国歌手布鲁诺·马尔斯演唱的 New Jeans 歌曲《Hype Boy》今年 5 月在 YouTube 上成为热门单曲,点击量超过 100 万次。根据 YouTube 的《2023 年趋势报告》,今年 1 月至 5 月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视频点击量超过 17 亿次。

业内人士指出:“就像前些年流行的换脸视频一样,最近利用AI换声的音乐也开始流行起来。”“虽然大部分都是粗制滥造的,但从‘新鲜’、‘有趣’的反应和‘现在歌手会被AI取代吗?’等担忧的声音并存来看,说明我们仍处于过渡期。”

对于大热的偶像、不再活跃或者解散的团体,经纪公司可能会暗中鼓励粉丝通过AI COVER为他们宣传,以维持热度,但版权方可能会提起诉讼。

③人工智能成像与虚拟人

AI对K-POP产业更直接的影响是虚拟偶像和虚拟人。

以目前由SM娱乐公司准备solo出道的Naevis为例,作为aespa虚拟世界的助手,Naevis的形象和声音都是由AI生成的。5月8日,他在aespa《Welcome to MY World》中出场时,他的声音是根据几位声优的声音制作的。

今年9月21日,开发了四人虚拟女团Mave的Metaverse Entertainment与UP STAGE签署协议,共同开发AI聊天机器人,未来Mave的粉丝将可以与他们聊天。

Metaverse娱乐代表徐宇源表示,“通过此次合作,Mave的各位成员将能够向全世界的粉丝讲述自己的身份和故事,以友好的方式进行交流。”“期待角色AI超越语言障碍粉丝服务平台,成为给粉丝带来个性化对话和近距离体验的全新典范。”

④ 授权偶像的声音和形象,为粉丝服务

每个K-POP组合中都有很多成员只是组合的粉丝,粉丝团之间经常会因为分工而发生争吵,成员的唱功也参差不齐。或许未来经纪公司可以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主打歌曲版本,提供更加精致、本土化的素材。

比如针对特定市场,我们与当地音乐应用程序合作,既提供单成员版本,也提供完整版本的歌曲,还可以包括粉丝应援或合唱录制服务。

AI还会拍照,以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和喜欢的明星合影,但现在AI可以轻松让粉丝和偶像同处一个场景。

今年7月,Maroo AI为iKON粉丝提供了千余种拍照风格供选择,并与NFT公司合作制作合影。只要上传真实照片,就能制作与艺人的合照,仅需7秒即可生成。

未来还可以提供秒秒短视频、语音祝福、艺人签名、To签名等增值服务,可以参考HYBE NFT平台MOMEENTICA的阶梯定价。

考虑到隐私,还可以提供生成动画效果的合影,在公开平台分享时能有更好的体验。

人工智能技术

对 K-POP 内容和人员的影响

随着K-POP产业创作形态和消费场景的重塑,AI相关规则的制定成为课题。

解决AI音乐的版权问题是关键。

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通过阅读和记忆大量乐曲获得模式,计算旋律、节奏等出现的概率,并进行编排组合,从而“创作”音乐的能力。但大众往往无法分辨一首歌是否出自人工智能,特定歌手的声音也可能被过度使用而难以辨别。

韩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自去年7月起暂停向歌手洪真英的《恋爱24小时》等6首人工智能拥有版权的歌曲支付版权费,原因是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目前在韩国还无法被认定为版权所有者。

《著作权法》将权利人定义为“创作作品的人”,模糊了人工智能生成歌曲的版权归属和商业使用的责任。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李圭珠解释道:“创作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但版权概念却没有跟上这种变化。”

因此,为了以新技术作为市场健康成长的驱动力,有必要重新定义AI时代的版权概念,并探讨应在多大程度上保护AI参与创作的权利。

以目前的行业标准来看,最直接的问题就是AI在未经版权方许可的情况下采集版权方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数据学习。

韩国人工智能法律协会会长崔京镇表示:“如果创作者为AI数据学习提供数据,就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并提到了补偿、募集资金等计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K-POP艺人的图像和声音变得非常容易获得,AI图像制作和视频伪造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最近,很多娱乐界人士担心艺人的图像会被用来制作淫秽物品。

虽然非法合成图像​​犯罪理论上可以依据《性暴力惩戒法》第14条进行处罚,但仅靠经纪公司的努力难以应对,大部分Deepfake网站服务器都位于海外,缺乏实质性处罚的法律措施或指引。

网络性犯罪等虚假内容越泛滥,经纪公司就越不能放弃K-POP的叙事性和真实性,减少真人偶像的演讲和现场表演就越有利可图。

此次HYBE的人工智能探索精心选择了知名度较低的艺人,可见维持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沟通是重中之重。

HYBE IM 项目负责人郑宇永 (Jung Woo-yong) 表示:“如果技术可以为艺术家或制作人想要传达的信息增加深度,那么支持和准备该技术就是我们业务的目的。”

Weverse社长崔俊源在采访中也强调:“AI生成的回复或信息永远无法取代平台上音乐人与粉丝的互动。”“哪怕最后只有一条信息是AI生成的,对业务核心来说也是巨大的风险。”

这也是当初宇宙社利用技术手段还原偶像的声音时,粉丝们并不买账的原因。

有人士指出,随着AI技术不断进步,歌手的现场表演将变得更加重要。

也有人认为,在运用AI的过程中,创作者和经纪公司有可能从属于少数全球或地方资本打造的平台或AI工具。不过考虑到目前K-POP对YouTube平台的依赖程度,也不必过于担心。

后BTS时代并没有那么糟糕。

但K-POP的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首先,虽然HYBE夸大了不安感,但必须说,下一个BTS虽然还没有出现,但K-POP的受众群体还在不断扩大。

结合最新发布的《韩流白皮书》,回顾这一两年来的重大成绩,K-POP市场确实依然繁荣:虽然没有绝对的领头羊,但各个偶像团体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顶级的新老偶像不断打破纪录。

如果说2022年是新一代女团主导整个市场增长的一年,那么2023年上半年男团将开始迎头赶上:音乐表现上女团强、男团弱的趋势仍在继续,IVE、NewJeans、LE SSERAFIM距离200万张专辑销量大关仅一步之遥。相反,销量榜显示,SEVENTEEN和Stray Kids两个男团的单张专辑销量已突破500万张。

就整体市场而言,虽然2020年开始的演唱会改专辑“转移支付”带来的增长红利已经消失,但以今年上半年的专辑出货量来看,2023年TOP400 K-POP专辑总销量有望突破1亿张,粉丝增量仍然比较可观。

但仔细检查后发现,问题仍然存在。

“虚假繁荣”和“不如某款游戏”之说当然是老生常谈。虽然韩国偶像一直在努力在欧美站稳脚跟,销量屡创新高,市场突破 1 亿张,但廉价碟片、平台专辑、所谓环保专辑的泛滥,都以低价策略在市场上布局产品,拉低了单张销售价格​​,实际上也让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窄。

此外,还有不少“淡化”的对比,以及球迷间的内耗,数据真实性仍有待考量。

积极的一面是K-POP专辑出口额连续3年突破1亿美元,但坏的一面是上半年同比增长率不足20%,日本市场增幅仅为0.4%,东南亚市场甚至出现负增长。具体来看,越南、菲律宾均减半,泰国、印尼下滑趋势最为明显。

相反,除了法国之外的欧洲很多国家都有了一些进步,这和今年K-POP在德国的活跃程度有关。

5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K-POP FLUX演唱会共有10个偶像团体参加粉丝服务平台,成为欧洲最大规模的K-POP演唱会。据悉,两天内吸引了来自180多个国家的8万多名观众。9月中旬,(G)I-DLE和TWICE在柏林举行了演唱会。

不过考虑到K-POP专辑出口73%依赖日本、中国和美国,K-POP除了进入美国和脱亚进军欧洲,还能打出什么牌呢?

这其中,AI预计将被寄予厚望。

HYBE创始人方时赫在今年1月以约3600万美元收购AI音频技术公司SuperTone后,3月正式提出K-POP危机论,理由是各项指标增长低于预期,“BTS缺席,粉丝净流入放缓”。但与此同时,他也做出重磅承诺:仅占全球音乐市场2%的K-POP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工智能是HYBE下一步的核心战略。

你好!

我们正在准备一个更加闭环、更高效的服务模式

欢迎加入有限白名单

与我们一起探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