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在行业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完善的背景下,流量造假已成趋势。 这样的流量数据真实性如何,有多少参考价值? 企业品牌所有者是时候醒悟了。
世间一切喧嚣,皆为利益,世间一切喧嚣,皆为利益。
近日,微博热搜榜、热门话题榜暂停一周。 原因是微博一直下架蒋凡的热搜,干扰网络传播秩序,传播违法违规信息。
一时间,围绕“人为刷热搜”的流量造假话题再次被大众热议。
如今的互联网,如何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受欢迎,取决于浏览量、转发量、互动量、粉丝数等流量数据的多还是少。 这些数据都显示在明显的地方,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客观、公正。
再加上互联网媒体或企业推行的大数据手段——个性化定制,用户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有限,使得这些流量数据自然成为某种“度量衡”。
要知道,世界上不乏能逆向思维的“聪明人”:用户注意力的“焦点”在哪里,哪里就有利润。
以微博为例。 从购买热门关键词、广告推荐位,到修改认证、买粉、转发评论点赞,每项数据业务都有明确的标价,甚至还有专门的课程教授这项“技术”。 有卖家声称,搜索量前十的商品价格只要2万元,就可以购买关键词广告位。
真应了那句话“你看到的就是我想让你看到的”。
流量数据被破坏,所以我们看到前年9月份,中央共青团官方微博对转发量过亿的微博账号提出质疑。 因为根据新浪微博2018年第一季度财报,截至2018年3月,微博月活跃用户数为4.11亿,相当于每四个用户中就有一个转发这条微博。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去年2月,央视在新闻中直接曝光了娱乐圈当红明星流量诈骗乱象。 同年1月,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起话题称微博转发次数应限制在100万条以内,得到不少网友的认同。
虚假流量如镜中花、水中月。 我们知道我们不能相信这一切,但“纯数据理论”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仍然拥有话语权。 就连最近很火直播也无法避免。
在最新发布的职业信息中,互联网营销员职业下的“直播销售员”工种引起了社会关注。 如今,中国网红的数量和变现能力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飙升,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将自己产品的未来押在这些网红身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户规模达5.6亿有刷抖音浏览量的网址吗,其中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2.62亿。
“口红一哥”李佳琦5分钟直播卖出1.5万支口红; “带货女王”薇娅直播2小时,销量超2.67亿……各种带货“神话”引来一波又一波的顾客。 网络红人、名人纷纷涌入直播间。 与此同时,一直备受关注的直播也正在成为虚假流量肆意增长的巨大温床。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平台主播的粉丝中有不少是“僵尸粉”。 有博主声称在整个互联网上总共拥有1亿粉丝。 其实就是抖音300万,快手300万,加上微博。 至于实际粉丝数,好的可以打30%的折扣,差的可以打30%的折扣,或者可以打10%的折扣。
除了夸大粉丝数量外,还可以产生好看的流量,即通过自动化和人工作弊的方式,人为制造虚假流量,伪造订单,制造巨额神话,以达到达到吸引流量、吸引眼球的目的(金)。
例如,某独角兽公司联手网红主播举办扶贫公益直播,帮助销售当地农产品等,交易额约45万。 但其实际销售额只有10万元,剩下的35万元都是“面子工程”,占销售额的78%。
人民日报曾发文批评直播行业数据操纵之风:“视频和直播火爆,并不取决于作品本身是否优质,也不取决于直播内容是否有营养,而取决于谁花更多的钱以及谁雇用了巨魔。” 如果太多,长远来看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 平台、主播、背后的数据推手共同打造所谓的顶级网红,制造直播间虚假繁荣。 他们不会无缘无故地把钱扔掉,只会得到收获。 将会是普通消费者。”
有分析指出,目前各类刷单平台网站已超过1000家,其中龙头刷单平台月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国内刷单行业人员数量已达900万人。 刷单行业包括社交电商、长视频、电商、论坛、短视频、直播六大领域。
交通诈骗是一种公然的违法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对产品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等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 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业务。
以直播为例,从法律角度看,购买虚假流量的一方首先对其品牌和赞助商构成欺诈; 其次,是对平台内其他主播及其他内容提供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同时,这种行为破坏了直播平台的机制和生态,也违反了平台规定。
早在2017年,杭州就宣判了全国首例订单诈骗刑事案件有刷抖音浏览量的网址吗,主办方被判“非法经营罪”。 2019年,上海还宣判了首例视频网站“流量诈骗”案,被告以不正当竞争罪被判刑。 罚款; 更何况,因流量诈骗引发的诈骗案件和技术犯罪不计其数。
当流量造假成为一个行业,这样的数据真实性如何,有多少参考价值? 交通诈骗涉嫌违法甚至犯罪。 为什么人们仍然愿意冒险? 为何从未有效制止?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在线工作和生活。 与此同时,受疫情影响,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 毫不夸张地说,事物日新月异。 大量信息涌入,支撑流量的是资本,利用大数据将人们“感兴趣”的信息推送到人们眼前。
《大数据时代》一书告诫我们,“大数据的力量是如此耀眼,我们一定要避免被它的光芒所诱惑,要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缺陷。在使用这个工具时,我们应该谦虚,谨记人性的基础。”
但目前的情况是,不使用流量推送的商家和内容输出者往往会导致自己的品牌、产品、内容被埋没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而掌握真实信息的也不在少数。
然而,一些公众号通过购买流量产生了超过10万条帖子,微博上的点赞超过百万,领先的电商页面销量超过1万条评论,直播平台上的不断弹幕产生了许多“人气单品”,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参与其中。
长此以往,“劣币迟早会驱逐良币”。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对产品或内容有自己的判断,并确定什么是有价值的,即什么是对我们真正有用的。 我们要抵制交通的“诱惑”,不能随波逐流。 殊不知,当你每天被10万+条评论/视频逐渐“洗脑”时,你的思维能力就慢慢透支了。
对于平台来说,责任就更大了。 除了流量造假,还有质量造假。 为了增加自己产品的曝光度,一些商家不顾自身质量是否合格,寻找网红主播来宣传自己的产品。 比如,“口红哥”就曾宣传过一个23年的品牌,号称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 事实上,产地是假的,顾客抱怨味道不好。 就在不久前的5月15日,罗永浩花了很长时间才带货。 由于玫瑰大面积枯萎,520当天接到大量投诉。
为此,各大网络平台应规范经营,及时识别和制止流量造假、质量造假,不得助人为恶。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平台承担应有的义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益处。
随着中国经济从虚拟走向现实,互联网也必须从虚拟走向现实。
(本文数据参考:人民网、21世纪经济、澎湃新闻)
人民日报数字通讯
发表评论